“披头士”从来都是人们谈论的话题,哪怕他们解散了有半个世纪。最近,“披头士”又回到媒体视线中,11月2日,这支传奇乐队发行了最后一支单曲:《时常想念你》(Now And Then)。借用高科技的加持,乐队原始四名成员——包括已经去世的约翰·列侬和乔治·哈里森再次重聚。
MV:Now And Then
这首歌创作于1977年,是根据列侬在纽约的家中用钢琴伴奏录下来的样带重新整理出来的。歌曲旋律很动听,颇似那首更为人知晓的《嫉妒的人》(Jealous Guy)。
喜欢“披头士”的人听到这首绝唱后,心里都会有些五味杂陈,很多评论里面都出现“心酸”“伤感”之类的词汇。毕竟,他们的音乐伴随着人们半个多世纪,经历了几代人,如今,真的要画上休止符了,怎能不让人伤感呢。
上世纪70年代初,“披头士”解散,从解散那天起,关于乐队复合的谣言就没断过,随着列侬和哈里森先后离世,“披头士”连理论上复合的可能都没有了。但新的录音技术可以让这四个人短暂地相聚了四分半钟。
1994年,苹果唱片公司有一个计划,策划一个多媒体回顾“披头士”历史的项目,包括纪录片、唱片和书。为了支持这个项目,小野洋子给了麦卡特尼一些列侬生前录制的歌曲样带,其中就包含这首《时常想念你》。
他们策划的唱片包含一些过去的现场录音和正式发行曲目中被舍弃的录音版本,或是他们当初录制的正式版但后来没有发行的曲目……总之,无非是想安慰一下望眼欲穿的歌迷,把一些边角下料拾掇拾掇拿出展示一下,这就是后来的三套双张唱片《选集》(Anthology),分别在1995年和1996年发行。
“披头士”的成员和唱片公司也知道,这种炒冷饭的方式不会让歌迷解渴,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主意,每张《选集》里要有一首“新歌”,即必须是乐队四个成员一起完成的曲目。但列侬已经去世,只能从他的遗作中选出三首歌,再经过后期加工处理完成。当时选出的三首歌分别是:《像小鸟一样自由》(Free as a Bird)、《真爱》(Real Love)和《时常想念你》。前两首歌分别收进了《选集1》和《选集2》。但是当他们想把《时常想念你》收录进《选集3》的时候,发现当时的技术无法把列侬的人声和钢琴分离出来,限制了他们后期再度创作。因此《选集3》中没有收录“新歌”。直到2021年,他们才通过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解决了多年没解决的问题。
1995年冬天,我听说“披头士”要出新歌了,赶紧托人从香港买了《选集1》,但听完后很失望,后来只能安慰自己——“披头士”的歌迷会收集他们的一切。《像小鸟一样自由》和整张唱片的感觉都不搭,那不是“披头士”,而是约翰·列侬。这种通过录音技术还原人们期待的结果并不成功。《选集2》里面的《真爱》和《像小鸟一样自由》一样,在我看来,技术上处理得再好也无法代替四个真人在一起合作的感觉。
“披头士”在解散之前录制最后一张专辑《顺其自然》(Let It Be)时,他们早已心猿意马,心思根本不在录音上了,成员之间的内斗,各自想着单飞后如何发展,这张专辑没有什么策划,曲目几乎就是拼凑出来的,就像你看到吃完散伙饭大家一拍屁股走人后桌上的杯盘狼藉。专辑发行后,遭到评论界的抨击,觉得他们浮皮潦草对付出这么一张专辑太不负责任了。
但即便如此,你单听其中任何一首歌,即使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你听到的还是“披头士”的感觉,更何况专辑中还有《穿越宇宙》(Across the Universe)、《顺其自然》、《漫长曲折路》(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回来》(Get Back)这样的经典之作呢。
另外一张经典之作《白色专辑》(the White Album)更典型,30首歌中只有一半是四个成员在一起录制的,其余的曲目都是他们各自录制的,放在一起,你能很清晰听出来一些个人风格,但整体上它还是“披头士”。录制这张专辑时,乐队成员都在各忙各的,但有一点,他们都知道自己是那四分之一“披头士”。等他们最后解散,各奔前程,他们都开始重塑自己,并且尽可能洗清“披头士”的痕迹,因而他们创作的作品也与当初完全不同,在公众眼中,他们只是那个被神化的符号之一。
当剩余的成员重新修饰列侬的遗作,技术上只能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但借尸不能还魂——那种真正的“披头士”感觉无法还原,听起来很山寨是不是?这也是我有时听到麦卡特尼在音乐会上演唱《顺其自然》时,我总觉得他是在翻唱“披头士”。
这是我不喜欢《像小鸟一样自由》和《真爱》的原因。具体到《时常想念你》这首歌,必须承认,这首民歌风格的歌曲旋律很打动人,在技术修饰方面的确强于前面两首歌,甚至我都能听出来为了突出列侬的声音,尽可能把苍老的麦卡特尼的声音压得更低一些,修饰得更像他四十多岁时的声音,来配合列侬已经定格的音色。但无论怎么听,我还是觉得——挺假。
我曾经听过一首列侬演唱的《想象》(Imagine)的小样,唱得有气无力,但正式录音版本非常完美。艺术家总是在不断修改作品的过程中让它尽可能接近完美。谁知道《时常想念你》这份草稿还有多大的提升空间呢。而且,歌词写得也很差,这样的歌词拿出来公开发表,列侬本人也不会愿意吧。但这些在一种特定的情感面前显得都不那么重要了。
别怪我吹毛求疵,《时常想念你》包含着太多复杂因素,比如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返场,以后以“披头士”名义一起录制的歌曲再也不会有了,我们挥挥手,激动地带走他们最后一片云彩,从此“披头士”谢幕。关于“披头士”,会成为永远的回忆。我也一样,这首歌能勾起我太多记忆的片段,从春夏到秋冬,从少年到白头。
“披头士”的音乐美学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但我没有被神奇的高科技辅助手段带偏,也没有因为这是一词真正的告别产生的伤感而迷失,它被赋予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歌曲本身。在我看来,《时常想念你》是一首无法用技术装饰完美,依旧带着缺陷的约翰·列侬后期的作品,而不是“披头士”新作。
我心中的那个“披头士”在1970年就死了。
我看过很多关于“披头士”的书,尤其是到了1960年代末,成员之间各种矛盾显现,互相瞧不上眼,都恨不得早点脱身而去,尤其是列侬和麦卡特尼之间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你可能见过这张照片,它拍摄于1969年8月,是他们解散前最后一次合影,从四个人的表情你能看得出来他们像是被强拉硬拽到一起的。摄影师伊森·拉塞尔回忆说:“我本来可以让他们笑的,但那完全是假的,我很高兴没有让他们这样做。”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要经历一段团队和个人之间角色上的定位,定位好了,各得其所,定不好,自然会起冲突,“披头士”也未能幸免,这不是孰是孰非的问题。
90年代苹果唱片公司启动这个“回顾”系列,无非是把“披头士”的遗产一次次变现而已,这本身也无可厚非。但是,当我看到人们在强调《时常想念你》在今天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完成录音,这个过程又是如何艰难时,我就想到了“滚石”乐队,他们至今还在录音,还在发行新唱片,他们没有要修复一首歌这样的现实问题。如果“披头士”当初不是闹得不欢而散,现在会跟“滚石”一样,录制很多垃圾歌曲——“滚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写过什么能让你记得住的作品吗?
人生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遗憾。“Now And Then”这首歌的名字我倒更想理解成: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这可能是我从这首歌中体会出的另一种心酸。
不许联想T恤双11打折促销
通过链接
www.teeer.cn
进某宝“不许联想T恤专卖店”
或通过二维码进入微店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