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所有人都会反问一句:“我不吃这些还能吃啥?”

文化   健康   2024-03-29 20:56   泰国  

朋友圈里有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美食。

以前,看到有人发美食照片,我都一滑而过,从不点开看。可能是我不馋,对好吃的也没好奇心。尤其是我看到一些朋友都吃成了猪样年华,更不想看。我自认为活了半辈子,很多好吃的在我没有任何期待的情况下都吃过了,已经非常知足,以后多吃一口少吃一口根本不重要。陈晓卿老师以前总是语重心长地用一种散发着居高临下专业气息的口吻对我说:“你也吃不出个好歹来,你吃这些纯属浪费。”确实如此。

现在,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发美食照片,我都要点开看看,好好学习一下,进而浮想联翩……

这种吃的里面的糖太多,摄入太多的糖,会消耗大量维生素C,本来维生素C可以美容养颜,结果都去对付糖了,皮肤会变粗糙,衰老会加速。她还是个美女,我下次见到她可能会把她当成她妈。而且这种吃法还会迅速升高血糖,经常吃会有胰岛素抵抗……这种油炸的东西肯定用的是精炼种子油(包装上标有抗氧化剂,加工工艺写着“浸出法”的那种)炸的,会导致身体出现很多炎症,OMEGA-6含量太高,会阻止OMEGA-3的吸收,破坏线粒体。长期缺乏OMEGA-3可能会导致大脑变小……这种面食除了导致血糖迅速升高,长期吃还可能导致肠漏、过敏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炖菜方式基本把青菜里的维生素B给破坏干净了,如果缺乏维生素B族,可能会出现三十多种毛病……我这个人好讨厌啊,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里面有葡萄糖。哈哈。

从美食角度讲,我的确吃不出好歹;但从健康角度讲,我的确能分出个好歹。

我发现,新冠疫情之后,很多人一到换季就会感染呼吸道疾病,而且多发这种呼吸道疾病的地方是台湾和大陆。我大胆猜测,这不是巧合,而是跟饮食习惯有关。抛开原因之一之二不说,可能一直以来中国人饮食习惯不太健康是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低下的原因之一。没有任何证据支撑我这个观点,仅仅是一种猜测,有兴趣的人可以研究一下。至少,我认识的不少人这几年都变得跟林妹妹一样弱不禁风。

人的免疫细胞多数都在肠道,肠道是否健康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健康。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首先伤害的就是肠胃,然后放射到全身各处。

那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什么不健康的呢?你看,当我们去谈论美食的时候,总要说色香味形俱佳,让你有吃的冲动,你没有这种生理反应,怎么能算美食呢。但从健康角度来说,中国美食的“精髓”是尽最大可能破坏食物的营养,尽最大限度地把优良食材变成变成伤害身体的凶器。

很多人都承认,中国传统食品当中,月饼、元宵、麻花、蜜饯、糕点……都不健康,因为糖和碳水的含量太高。但倒退一百年,这些食物非常健康,人们不会吃出毛病。

评书里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咱们以后占山为王,大秤分金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实际上在古代,除了皇家和达官贵人能吃得起肉,一般人一年到头都吃不到几块肉,占山为王的也一样。不然宋朝怎么会让死刑犯临刑前吃块肉呢。《水浒传》里武松在景阳冈喝了十八碗酒,吃了两斤牛肉,纯属施耐庵意淫。可能现实中施先生生活清贫,吃不着牛肉,只能通过武松画饼充饥一番。相声《报菜名》可不仅仅是练基本功,而是让物质匮乏年代的听众意淫出“饱腹感”。后来郭德纲在相声里为什么要用一粒米包粽子,他要跟《报菜名》唱反调,因为现在物质极大丰富。

千百年来人们常常饥一顿饱一顿,不得不想出个万全之策,如何才能在口粮不足的情况下摆脱饥饿。人们发现,糖不仅可以延长饱腹感的时间,还能让人有力气。尤其是制糖工艺成熟了,人们可以从植物中提炼出更多的糖,放进食物中,解决了短暂饥饿的问题。你不用担心过去的人会患II型糖尿病,他们平时要劳作,而不是坐在写字楼刷一天手机。糖会转换成能量,让他们干活更有劲儿。因此,但凡能放糖的食物,都往死了放。

现在,你可以不吃这些含糖量奇高的传统食品——你不吃只是觉得这些传统食品不再那么时髦,是上一两代人怀旧用的,你会用批判的眼光说这些东西太不健康了。你可能去选择比这些传统食品还不健康的加工食品,吃得津津有味,毫无负罪感,并且说:甜甜圈真好吃、薯片真好吃、奶茶真好喝……

一百年前的人日常摄入的脂肪非常少,不管是植物油还是动物油。人们不会出现高血脂或高血压。那时候的植物油都是压榨工艺做出来的,比较健康一些。中国人普遍一日三餐的习惯是最近一百多年开始的,在古代,能一日三餐的大概只有贵族阶层,平民百姓想一天吃三顿也没那个条件。因此,不管贵族还是平民,在饮食上,但凡能让油水多一点就多一点,这样也是为了延长饱腹时间。今天的很多美食都是往死了放油吧,是不是跟过去的生存环境有关,欢迎研究美食历史的朋友给解答一下。

现在的植物油制作工艺进步了。比如大豆,压榨的出油率可能只有30%,如果改成精炼工艺,出油率会有70%以上,厂家的成本立刻降了一半,超市的定价也能降不少。现在80%以上的食用油都是精炼油,精炼工艺破坏了植物油中原本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比如维生素、矿物质、植物甾醇……精炼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化学过程,当你吃进去这些一点油味儿都没有的液体,它在身体里干什么你知道吗(以后我专门说说)?而且高比例的OMEGA-6是导致身体出现炎症的罪魁祸首之一。我们平时在饭馆里吃的所有植物油,不用猜,都是这种精炼油,但凡他用一滴压榨食用油,都会嚷嚷到天上去。

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糖和油,在过去代表着一种身份和地位,对平民来说,这两样东西是多么美味啊。

我讲两个小时候经历的事:那年我大概8岁。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个客人,长得白白净净,细皮嫩肉,戴个黑边眼镜。他跟大人聊天,我在一旁听,就听他说,他在城里的一家食品厂工作,加夜班的时候,饿了就冲一杯糖水喝,他拿手里的杯子比划,大概要倒半杯白糖,然后他描述这杯糖水喝起来是多么舒服。这件事我至今还记着是因为有很长一段时间,那个场景一直在我眼前萦绕。我那时候大概也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几个糖块。有一次我去县城,第一次看到方糖,两分钱一块,我兜里只有一分钱,跟村里的同学借了一分钱。当这块糖在我嘴里融化那个时刻,我幸福极了——即使后来那个同学隔三差五就堵在我家门口让我还钱,把我烦得要死,那我也觉得值了。后来我来到北京,非常喜欢吃炸糕、糖三角、元宵、糖火烧……

一个人摆脱贫穷后,会有一种补偿心理。一个族群在摆脱贫穷后,也会有补偿心理,最立竿见影的补偿方式就是吃。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不用承担太多经济成本享受糖和油,我们就可以让它们在各种美食中挥洒自如了。

在我看来,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的内核是:饥饿。因饥饿而创造了一些吃法,有些吃法在今天已变得非常不健康。但只要好吃,谁在乎呢。

再说说面食。可能有人不知道,世界上有一个“麸质不耐受组织”(Gluten Intolerance Group,GIG),他们要做的事就是尽最大可能实现在食品标签上标出是否含有麸质。因为半个世纪以前,医生们发现有很多人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乳糜泻),开始查不出原因,最后发现跟面粉中的麸质有关。小麦、大麦及黑麦中含有一种蛋白质,人体无法分解消化吸收它。麸质就是我们常说的面筋,让你吃起口感很好的那些东西。一百年前可能没有麸质不耐受一说,那时候的小麦或大麦不会用到化肥、农药、除草剂,更没有基改一说。面粉中的麸质含量并不高。随着人口增多,粮食短缺,人们开始研究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杂交、基改、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农作物产量上去了,麸质、支链淀粉和毒素的含量也上去了,不耐受的人越来越多。支链淀粉在身体里会比直链淀粉能更快地转化成葡萄糖,造成血糖迅速升高。假如你有代谢综合征的话……

我从来没有麸质不耐受问题,而且我非常喜欢吃面食,我经常想,要是吃到第四个馒头能吃饱,我直接吃第四个该多好啊。但我把面食戒掉了。我戒掉的原因不是因为它含有麸质,而是有一次我听见一个医生说,吃面食容易让人饥饿,为什么吃西餐时,他们会先上来一份面包,就是让你吃完腹中有饥饿感,这样会多吃一点。这跟西餐店经常放古典音乐一样,古典音乐会无形中增加你的食欲。

我以前每天早餐(大约11点钟左右)要吃四片两厘米厚的大面包片,都抹上厚厚一层果酱,一盘沙拉,一杯果汁(或牛奶),会吃得很撑。但到了下午三点我就饿得不行,必须吃点东西。听到医生这么说,我试着戒掉面包,进而戒掉所有面食和糖,结果发现,我不会那么早饿,更重要的是,以前每到下午四五点钟会有种疲劳感,现在这种感觉没有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跟我戒掉了糖和面粉有关,反正这两样东西不好。你们可以试试,然后告诉我。

人类过去培养农作物要经历非常漫长的过程,人体会逐步适应农作物的进化的时间也非常充裕,身体适应能力和农作物的“升级”速度保持同步。但现在通过科技手段改变农作物品种,几乎是在朝夕之间。但人体适应这种变化的时间可没有这么快,基因的改变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最终导致某些人不得不承受这种农业科技快速进步带来的痛苦。

我曾经在云南吃过一次野生苹果,吃之前当地人提醒我要做好心理准备,结果我还是没准备好,它又酸又涩又苦,我根本想不出它跟我们平常吃的苹果有啥关系。但是野苹果含有大量维生素C,一颗核桃大的野苹果比拳头大的富士苹果维生素C的含量还高。世界上所有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都不好吃,比如卡卡杜李(3200~5000毫克/100克)、针叶樱桃(1677.6毫克/100克)、玫瑰果(426mg/100克)、余甘子(403.6毫克/100克)。没有人在吃水果的时候会想到要吃多少维生素C,而是希望它气味芬芳、酸甜可口、美容养颜、滋阴壮阳。我们今天吃的水果也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培育——含糖量越来越高,有很多人慢慢就不能吃水果了。

还有,一百年前,人们没吃过深加工食品或快餐,所以不会摄入太多的盐、精炼植物油、热量、碳水化合物以及各种化学添加剂。如今,这类食品已经变成人们的日常所需,这些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想方设法劫持你大脑神经,让你上瘾。你的每一个细胞在某个阶段都会发出警告、抗议,你不当回事,最后它们撂挑子不干了。

我们谈论吃的时候,从来都是从美食角度去谈的,而不是从营养或健康角度去谈,这样谈的话既不能勾出你的口水,也不那么文艺,一张嘴不是维生素就是矿物质,要么就是各种化学名词和人体器官,特别煞风景。美食重点在“美”,着美、看着美、吃着美……这是美食文化。如果你一张嘴就谈论“镁”,即使这东西在人体里的作用关乎生死,也没人感兴趣,因为“镁”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不像眼前的大肘子那样具体。直到有一天有人因骨质疏松导致骨折,医生问他是不是缺钙。他说天天补钙。医生说,那大概你缺镁,身体里没有镁,钙都补到厕所里了。

写到这里,有人会说:“这个不能吃,那个也不能吃,那我还能吃啥?”是的,我经常提醒一些健康出了问题的朋友,尽量少碰上面提到的不健康的东西,他们也会反问:“那我还能吃啥?人生还有什么乐趣?

我知道人生的乐趣来自大脑,除非你没脑子。我也知道该吃什么,但不想说出来,我曾经尝试给他们一些建议,甚至还有“B方案”、“C方案”、“D方案”,他们又嫌太麻烦,改不了。如果再往深了聊,一旦触及灵魂,他们就开始撒泼打滚,死给你看——无所谓,听天由命吧,爱谁谁,反正活够了……一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样子。我实在懒得说:“你还上有老下有小,怎么可以这么自私……”

我想了很久,总结如下:

第一,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可轻易以变传统习惯,在习惯和健康之间他们会选择前者。

第二,他们觉得大环境就是这样,在健康饮食方面无法做出太多选择。

第三,反正别人都这么吃,也没发现有啥毛病,要死大家一起死呗。这是一种潜意识里的“法不责众”,但在疾病面前,正好相反。

第四,也许他们觉得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是手机充话费送的,轻如鸿毛,无所谓。

第五,所有“多么痛的领悟”都是“悔之晚矣”的另一种说法。

曾经听到一位医生语重心长地提醒人们:“预防疾病是最节约成本的方式。一旦你生病,可能要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钱来治疗,同时承受无法想象的痛苦,而且这些钱还未必能把健康和生命换回来。”

我一直以为:“美食跟健康之间并不对立矛盾,完全可以找到最佳的方式。”——我又刷了一下朋友圈,对不起,我把这句话收回来。

海魂衫预售中

www.teeer.cn
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