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级的生长,在最Local的地方

楼市   房产   2024-11-01 08:02   上海  
《2023中国商业地产发展报告》尚有少量存货
点击上方LOGO进入小程序了解详情



10月中旬,在南头古城的小绿洲广场上,终于不再燥热的风在村口那棵巨大的榕树树冠里穿行,落日余晖在我的肩头缓慢落下,空气中飘荡着一股清淡的桂花香。


这种场景就很容易晃神儿:有那么一阵,我完全忘了自己是在搞钱深圳


「好运来服务队」的师傅们,在小广场上忙忙碌碌,准备了好多户外折叠椅、蒲团、木箱,还从隔壁的「双拼市场」端来了店主赞助的饮料和啤酒。



我和彬妈(「彬妈糖水」主理人)坐在旁边的小店里,很惊讶这场活动的执行单位,竟然是一个把活跃在南头古城里的闲散搬运工组织起来的「服务队」,而不是一个「活动公司」。


「我一直认为,南头古城本质上是一个社区,而不是一个商业街区」,跟一直「长在一线」的项目负责人黄楠每次见面都有聊不完的话题,她一定会认真地告诉每个人,「为这个社区提供人们需要的一切日常,就是我们的工作。」


很久没来南头古城了,这次是专程来参加「南头公开课」的第六期,感触竟是如此之深。



我明白,已经知道自己将要去向何方的南头古城,一直埋首走在笃定的路上。



城中村里的社区营造
是为了找回迷人的熟人社区

秋夜凉风轻拍树冠,时不时会掉落几片枯萎的树叶,一轮明月之下,古城里的猫在台前闲庭信步,来回走动,一群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为了不打扰居民休息全体静悄悄地聊着天,明亮的眼神闪闪发光。



听得巨认真的观众们散场后还迟迟不愿离开,在时光如此宝贵的搞钱深圳,他们炯炯燃烧的求知欲和进取心,言之有物的思考和探讨,让我终于又看到了实体商业的未来和希望。


这些鲜活的热血,似乎神奇地治愈了我持续已久的中年颓丧。



只用花费19.9元一杯饮料的价格,就能参与到家门口的一场深度灵感碰撞——体感自然舒适,思想来去自由,这不就是社区的魅力么?

此时我才意识到,在众多社区营造板块的拼合之下,南头古城已经长成了一个有灵魂的社区,且是一个高于深圳平均居住密度15倍的「超级社区」,这样的社区营造案例太难得,以至于让人深度着迷。

为何南头古城能够延续「社区营造」脉络?

首先则是从问题出发,发现「社区营造」是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拍脑袋的做法。

自南头古城正式开街之后,接手运营工作的万科发现,很多居民都「离开了这里」,而不是成为空间的一部分,基于南头古城本身社区属性及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万科运营团队选择了「把社区留下」

逛过南头的朋友应该知道,南头古城六纵一横的格局与北京胡同、上海弄堂非常相似,十字主街和西集是主理人商户的聚集地;背街通道相对狭窄,除小店之外,更多则是居民的楼下生活空间。


项目负责人黄楠告诉我,2021年南头古城初步开街之后,项目还察觉到主街的商业感与背街的生活有些割裂,「作为街区的运营方我们希望这里的公共空间、商业、设施能服务整个大社区,更希望居民能走上街头,使用和消费这里」。


在这样的想法加持下,南头古城提出「社区营造」的发展理念


而地产开发背景的万科,怎么做社区营造?


答案则是,在经营过程中,逐渐打破传统的「商业运营思维」,让「社造家们」走向台前。


由此,项目在2021年便开始物色社区营造核心成员,在2022年成功找到志同道合的第三方社造伙伴「未来奇遇FATURE」——这两年,项目的多个平台逐渐出现与「营造社区」相关的字眼;


在初步的资源组织下,2022年南头古城的社区营造计划正式提档

首年社区营造工作完毕之后,万科运营团队也逐渐找到了适合南头古城的方式,即贴合社区生态的「培育式营造」


2024年,在属地社区党委万科运营团队村股份公司社区营造机构「未来奇遇FATURE」四方共同分工协作下,一个致力于推动社区发展的社区营造中心「好奇庙」正式形成。


万科南头古城运营团队参与其中,但弱化商业打造,让富有创想的「社造家们」以更共益和友善的形式来拉近居民与主街的距离,通过开展社区议题主理人培育计划发起社区议题行动等具体形式,开始持续调动社区共创活力



在建立社区营造组织的过程中,「内生性改造」代替了原本的「招商租赁」和「内容运营」等模块化工作,转而让「居民的需求」向运营管理「提问题」构建出一个个生动的社造实践案例——


由于南头古城立位「城中村」,居民生活空间尺度狭窄,不管是更新前后,货运一直都是城内老大难的问题。

在2023年社区营造工作者的积极响应下,南头古城成立了一支名叫「好运来」的搬运队在南头古城经营着一家菜鸟驿站的周金平(大家习惯性叫他「华都大哥」)作为活跃在古城的主心骨之一,揽下了队长这一艰巨任务。

*充满美好祝愿的「好运来」|图据未来奇遇FATURE小红书


队伍由街坊们举荐的10名值得信任的本地搬运师傅组成,他们常年在古城从业搬家拉货业务,最长从业27年、最短的也有14年,熟悉古城情况、经验十分老道。

在「华都大哥」的带领下,搬运队为街坊邻里带来了不小便利,今年更是发展为拥有包括电脑维修、家电维修等多工种在内的「服务队」,逐渐在周边社区声名远扬,不仅为古城搬运师傅们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也在社区工作的方方面面「打配合」


*好运来师傅们帮忙布置公开课现场,还和观众们一起耐心聆听。

社区营造也是「熟人友好」,儿童也是社区重点关照的一环——

由于城中村大多为流动家庭,拥有太多户籍不在深圳、父母疏于管教的「流动儿童」,偶尔遇到不爱上学的孩子,就喜欢在商户的店内调皮捣蛋,这也令社区十分头疼。

一次偶然的机会,社区工作者就遇到了这样的一个逃学的小男孩,哥哥姐姐细问下才知道,原来孩子不是单纯讨厌上学,而是因为家是城中村的住户而被同学排挤,一气之下产生厌学情绪,孩子家长也无计可施。

于是,「奇庙」的工作者化身小男孩的「大哥大姐」,亲自赶到学校向相关同学发出「友好警告」,表示他们就是男孩的哥哥姐姐,是男孩的「坚强后盾」,自此才打消了男孩的「上学焦虑」。

他们还通过「南头童诗班」「橙宝计划」,引入和培育公共美育项目和教育机构品牌,让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



对于古城里许多时间自由的「妈妈群体」,社区组织起邻里社交圈,开辟了「妈妈客厅」、「妈妈快闪商店」等线下空间,帮助他们填满闲余时间,聊天聚会,同时还能赚一些外快,鼓励他们成为妻子、母亲之外的「自己」。



像这样的案例最是平常,但却足够说明问题——社区营造就是要解决社区问题。除了作为社区营造的发起者,原本就是城市运营商的万科也悄悄变成了「最不像万科的万科」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神奇的运营团队。


他们在商却不言商,尽管部分人会把南头古城的名字误解为一座「传统景区」,但他们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以至于作为项目负责人的黄楠也一直坚持待在这里。


因为她坚信,没有这样特殊的团队,南头古城不会有持续的良性发展。


为了不让社区居民受到成群结队的游客困扰,团队坚持不修建大巴停车场,开放时间也在居民的非休息时段,让外来游客的「不方便」,为在地居民的「方便」让路。


这一趟下来,我收获了太多令人动容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也间接佐证了南头古城社区营造的初见成效。毕竟在社区营造的维度上,社区满意度就是最好的证明。


政府主导+企业实施+村民参与南头古城的这条路,一定是属于中国内地市场的社区营造之路。


尤其是在人口结构、物业形态、生活内容和商业内容都如此复杂的城中村,万科南头古城运营团队打造了地产企业参与的社区营造中,独一无二的标杆。



自上而下的运营管理

是为了自下而上的有机生长


可以看到,从2020年开街起到2022年末,在没有太多「外来人」打扰的日子里,南头古城发生了许多内生性变化,从一个文化景区变成一个让原住民更有生活价值的新社区。


而一些直观的数据表明,这里的商业价值是一直存在的,只是运营团队并不想放大年千万级的客流量,最高单日客流达到6.2万人次



换一个角度讲,站在万科商业的立场上,南头古城「可持续运营模式」的见效,也很说明问题。


很明显的一点在于,不同于万科以往的自营项目,南头古城「自上而下」的管理和运营都是「弱」的,强调初始定调和过程引导。


一开始,万科以「微更新」的改造手段,尊重建筑的原始性、尊重未来使用者、尊重当地的气候和风俗,为未来即将发生的商业及其它内容搭建好一个外壳,如今已经改造了约8.7万方的建筑面积


走进街区,你能感受到的不是花哨的城市打卡地,而是一个尺度合理、功能性齐全、动静结合的「小区」:居民们下楼有商铺,聚集有广场,活动有空间,生活有价值。




游客聚集在大路上,通向背街的路并不会有太多人打扰,古建筑与主理人商业的结合也并不违和,这种改造无疑是「弱」的


就拿用废弃的「衣服工厂」改建的if工厂来讲,万科将其改造成为新创意的发生器和科技与设计结合的孵化平台,引入文创商业、创意公司、驻地工作室和各类富有创造力和思考性的展览和活动,以此改变单纯卖货的「单一商业」逻辑



后来,随着172家商户逐渐入驻,南头古城形成了餐饮、特色零售、文创空间、公共展览等一系列复合多元的业态,最新统计入驻产业园企业数量有59家,文化展馆22处,活动广场8处


万科的运营也从单纯的招揽品牌和生意变成了鼓励更多人加入社区,尊重每一个人参与社区的劳动和价值,放手让他们干。


在稳定的运营期内,「管理租户」成为「引导社区合作」和「构建社区关系」,并交由第三方进行深度的社区营造这种管理关系也无疑是弱的


在自上而下的弱运营下,自下而上的生长才会更加自由。


今年以来,南头古城又引入了60余家新店,像零售空间公路商店上森派系,香水品牌春风十里都是一些很适合社区品牌;国棉壹场开出了一家集自助洗衣、服饰零售、咖啡一体的慢生活空间「自己动手洗衣店」,更多的年轻主理人选择在这里创业,新品牌灵感被这个奇妙的社区所释放


自由的场域更能够突破卖货的桎梏。今年,南头古城刚刚孵化出来的「丕场PRE-GROUND」一经开出便在深圳热度不减,设计独特、好看好逛,一度成为城市潮人的聚集地。


*丕场零售空间品牌矩阵示意


丕场所在的空间被定义为「社群零售商业体」,能卖货也能提供年轻人的社交中心,既是户外运动新零售空间,又是社区活动聚集点,既是商业内容的一部分,又是社区营造的一部分。


可以看出,在原本由运营团队主导的「内容运营」层面,如今的南头古城已经呈现出两个显著变化——一是上述品牌商户生态逐渐加入社群基因;二是日常运营表现出多方参与下的创意和生命力。

伴随南头古城影响力逐步扩大,场内已经吸引了如TEDx、深圳湾艺穗节等伙伴,驻场的艺术机构时不时带来非常规性文艺展览,调动品牌商户,南头古城音乐生活节计时行乐「冇事集」、古城植人节这类属于古城的IP节事也如火如荼,资源的碰撞正在点燃古城的创作激情。


而南头古城在做的社区营造,则是调动起日常的社区共创以及居民参与,让社区活动成为日常,并涌现出与邻居伙伴共创、多群体友好的「奇庙共益商店」「重拾菜街」「20分钟遛gai古城」等大大小小的优质社区营造行动。

「在南头古城这个新与旧融合的城中村里,各行各业的人每天穿梭往来,昼夜不息,将我们的生活牢牢托起,各类工种共同勾勒出一幅底色丰厚的南头百工生活圈」——今年历时多月的「南头百工记」深度共创也是我印象里非常深的一个。



今年五一,运营团队以劳动者为主题与O口studio移动肖像馆开始合作拍摄和记录南头古城里的劳动者。随后,运营团队组建策展小组,通过对「南头百工」大量基层工种的样本案例收集,逐步把深度观察转化为影像文字、百科等记录形式,最终呈现为一场生动的「南头百工记」展览


字数限制,没有办法将每一个案例故事一一呈现,但是其共性都在于提案的「地道」与「接地气」,看来这些参与者无一不是发自肺腑地对社区诚挚的热爱,才能将真实的一线观察转化为充满创意和意义的共创行动。

截至10月29日,今年南头古城已经举办了大大小小50+场活动,且每一场都不是「凑数」,而是真实为社区居民,为在地文化而设。


商业是南头古城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万科与社区营造者、居民达成了前置的共识。

作为一个「二房东」,万科在南头古城的这门生意不赚短平快的大钱,但却具有极强的可持续性。

对于城市更新项目而言,不论是政府的调动、还是地产企业的介入,最终的执行都要交还给第一线的工作人员,让原生环境形成「自治」,政府和企业都是起到一个「支持」和「陪坐」的功能

在没有太多框架的管理关系中,意味着沉淀下来的资源方不单纯是南头古城的「合作者」,更是一个个真实的「社区邻里」和「伙伴」,这也是南头古城强调的「与大家一起播种」。

用项目另外的话讲,团队在用开放、包容的态度做价值创造,探索商业运营之外的社会追求。

很难想象,在人群结构如此复杂的地方竟然会如此有秩序感,更令人惊讶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和自下而上的生长在这里实现了完美的平衡——仅此一点,已经极为罕见。


如此绝妙的社区生态
是为了此间人们的一切日常


在国人生活需求越来越多元的当下,评价商业项目的维度也更为多元——消费需求只是其中的一种

从更高的维度上来讲,优化社区功能以增强在地福祉,从而提升人居生活的幸福感,这不止关乎企业效益和社会责任感,更是一项增强城市魅力的民生大计。

参考全国大大小小的社区营造与社群实践来看,社区营造越来越成为了存量土地和地产项目的「增值服务」。更多的人愿意选择有组织的社区,作为其改善生活的下一站。


而这种价值的增长,在南头古城也表现得极度明显——曾经破烂的城中村如今不仅有人愿意来,还都是一些「厉害的人们」被吸引来


于是在南头古城,社区生态呈现出与一般社区营造相比更独特的「混搭感」。


从社区营造实操来讲,上游的南头街道办事处、蛇口社区基金会等是许多实践的支持者;也包含深圳万科、「未来奇遇FATURE」这样的管理者和实践者;下游还有数不清的个体参与者——


可见当下一个成功的社区营造需要多方合作。


从社区的参与者来讲,原本的居住者、在酒店居住和到访的旅行者,以及在南头古城设立工作室的创业者,三种非常混搭的人群在这里工作生活,而业态从日常刚需到艺术表达无所不包,表达着一种深圳独有的城中村社区生态。


当我认真翻阅南头古城每个月的活动日历,观察一张张有趣可爱的海报和活动图,这样饱满而积极的生活状态真的好迷人。



我也更加坚信,最高级的自然生长,一定就在最Local的地方;附近从未消失,社区也始终在恣意生长。


无论从城市更新还是社区营造的角度,南头古城的实践都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作为一个城市更新领域的中国社造与社区商业样本,南头古城跨界了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城中村社区新生态的建立、社区营造与社群运营等多个时代命题,TA的价值或许真的被低估了。



借这场类似「村口座谈」的小型知识分享活动,我对由内而外蜕变的南头古城,又生出了一些敬畏和好奇——深圳有这样一个地方实在太难得了。


而令人惊讶的是,初步成型的舒适社区状态,在南头古城运营团队看来依旧是「未完成」,甚至才「刚刚开始」。


他们用四年时间培育土壤,认为「现在正是邀请更多的伙伴一起播种的时候」,期待「让有意思的想法落地生根,与南头共同成长」。


期待南头古城的「未完待续」。




商业地产志
中国商业地产严肃观察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