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man”? 特朗普又遭嘲笑,翻译要小心!

教育   2024-09-13 16:16   北京  

出品 | 外宣微记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全文请申请授权      


特朗普与哈里斯的首场电视辩论(9月10日)备受各界关注,辩论虽结束,但“余音绕梁”,美国媒体连日来频发评论。美国《大西洋月刊》近日组稿10余篇评论文章,从不同角度点评两人的表现,篇篇精彩,本号读者不妨趁着假期搜来集中品读。


美国媒体人不约而同地注意到特朗普在辩论中多次提到的一个词:strongman。


在英文中,可以夸人“strong”,也可以夸人很“man”,还可以夸人是“a strong man”(注意空格),但用“strongman(无空格)”描述一个政治人物却不是夸赞而是批评。


先来看词典释义:


strongman:a leader who uses threats or violence to rule a country (《牛津高阶英语词典》)


从词典释义可见,英文“strongman“不是夸人爷们,而是充满贬义色彩的政治词汇。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在辩论中多次用“strongman”一词盛赞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完全把它当褒义词。


《大西洋月刊》系列评论文章多次嘲笑特朗普这一词语误用,比如:


September 11,  The Atlantic


《华盛顿邮报》甚至专门以此为题发表评论文章:特朗普是否明白“strongman”并非夸人的词?


September 11, Washington Post


在西方政治语境下,“strongman”是标准的贬义词,用《大西洋月刊》的话说,“strongman”是一个“反民主词汇(antidemocratic term)”。《华盛顿邮报》认为,特朗普大概是把“strongman”照字面等同于“strong man”“tough guy”,因此总是拿这个贬义词来夸政治人物。


“strongman”之所以成为“反民主词汇”,本质上是西方政治文化下的隐喻表达(metaphor),即,由“(杂技演员)身体的强悍”引申至“政治人物的强悍”。


文刀君在新书《译路行远》中谈到隐喻翻译的三个陷阱,其中比较隐蔽的陷阱是“隐喻的误解(metaphorical misunderstanding)”,“strongman”就是一个例子。


中文“政治强人”“强人”便是从“strongman”翻译而来,但实践中,中文“强人”二字常常被使用者有意无意地带上“褒义”色彩。从“strongman”到“强人”,貌似译得天衣无缝,但由于中西政治文化、民众心理的差异,词语的“词气(connotation)”在翻译中悄然间发生变化,很多不懂英文的中文读者见到“强人”二字,以为在夸赞政治人物意志坚定、作风强硬。


在中外政治话语里,隐喻表达是“家常便饭”,因为它特别“管用”。隐喻既可以让话语生动起来,也可以让话语模糊委婉起来,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功效。翻译政治文本中的隐喻表达,特别考验译者的语言和文化功底,一个字眼的微调,可使文字气场大变,不可不慎。



戏说中外

马克龙用生僻词描述中欧关系,不好翻译!

外宣微记 戏说中外
有用,有趣,有态度

外宣微记
戏说翻译,细读外媒,戏说中外。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