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23 日,中印两国元首时隔5年首次正式会面。(参见外交部公众号)
英国《经济学人》在文章标题中妙用形容词“Himalayan”来描述此次会晤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
Himalayan handshake (October 24, The Economist)
这一构词让文刀君想到中美关系语境下常用的类似措辞:A handshake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Himalayan”既是隐喻也是夸张,而且特别切合当下的中印关系。数日前,中印两国已就在喜马拉雅争议边界的巡逻安排达成协议。
这种“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的写作构词思路(参见新书《译路行远》),是对外传播特别应该学习总结的技巧。
《经济学人》本着把这一写作思路贯彻到底的精神,在文章结尾又发出灵魂一问:中印外交和解能否转化为持久的经济交融?果能如此,那将是具有“喜马拉雅山式”重大意义的里程碑。
If that were to occur, it would indeed be a landmark of Himalayan significance. (October 24, The Economist)
“a landmark of Himalayan significance”表达的意思就是“a landmark of huge significance”,但“Himalayan”比“huge”形象、生动、切题得多。要问意义有多大?比世界第一高峰喜马拉雅山还高还大!
这种创意写作构词一定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其实对“山河”喻并不陌生,记得周星驰电影里有句经典台词:我对阁下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隐喻背后藏着思维方式,中英文里的很多隐喻是相通的。
美国财经媒体彭博社(Bloomberg)把中国近段时间的一系列外交动作与美国大选联系起来:
October 24
美国大选日是11月5日,大选结果预计在北京时间6日中午出炉。还有不到半个月,拭目以待。若特朗普真能卷土重来,对美国内外的影响恐怕也是“喜马拉雅山式”的。
戏说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