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北京国际电影节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
独家学术支持: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
支持单位:浙江传媒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沈阳城市学院、河北传媒学院、吉林动画学院、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社、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强国视听中心、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计算艺术实验室、中国电影器材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国家电影云制作服务平台、青岛已臻化境影视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刊物:《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上海大学学报》《电影评介》《电影文学》《影视艺术》《现代电影技术》《电影新作》《未来传播》《视听理论与实践》《齐鲁艺苑》
迎向科技赋能下的电影新纪元”
一排左起:边建、闫少非
二排左起:任羽中、彭锋
三排左起:张宇清、陈旭光(主持)
随后,两套重量级丛书举行了揭幕仪式,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优秀结项成果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影游融合研究”丛书,与“中国影视蓝皮书2024”正式进入读者视野,“影游融合”课题首席专家陈旭光教授、蓝皮书联合主编范志忠教授分别做了丛书的介绍性报告,并向北京国际电影节赠送《中国影视蓝皮书》。
“人工智能与应用型影视人才培养”现场
清华大学研究员张林鍹、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刘达、河北传媒学院副校长李兴国,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数智化转型中的应用实践、影视人才培养等议题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河北传媒学院的学者们,与一线创作者、工程师,围绕“人工智能与应用型影视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与影视创作”两个圆桌议题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一排左起:郝戎、皇甫宜川
二排左起:刘沛、王冰
三排左起:张发钧、陈旭光(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教指委主任周星以《变异性、恒定性与审美的专一性》为题作主题演讲。
教育部于2022年颁布了新版艺术教育课程标准,新增了《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舞蹈》《戏剧(含戏曲)》三门艺术课程,在此语境下,西南大学出版社联手中国音乐学院杜亚雄教授、中央戏剧学院郝戎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旭光教授以及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姜铁红教授等国内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开展新版教材编写工作。本论坛即围绕“互联网时代青少年艺术素养如何养成”“媒介素养与影视技能教育”的议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们就人工智能时代美育的价值与意义,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丰富、个性化的美育体验,以及青少年美育教材的编写方式与心得等话题各抒己见,精彩发言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左起:杨杰(兼学术演讲)、刘爽
杨杰发表题为《信息技术推动影视产业发展》的学术演讲,天图万境创始人、导演图拉古发表《数智技术与电影艺术的融合创新与发展》的主题报告,沈阳城市学院科产处处长、影视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健则以《数字电影时代下,科技与艺术的双向奔赴》为主题发表演讲。
两场圆桌对话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电影发展与人才培养”和“人工智能数智时代的高校影视创作”,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沈阳城市学院、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们,探讨了未来电影创作的新趋势和发展方向,为高校影视教育提供了可行的创新路径。
4月21日·第三日
一排左起:马黎、丁亚平(兼学术演讲)
二排左起:李道新、刘欣
在学术演讲环节,吉林动画学院执行校长、教授刘振华就“以学研产一体化为特色的动画影视人才培养”的话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教授、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分享了关于人工智能与未来电影人才培养的见解。丁亚平会长探讨了文化传承与中国动画电影艺术精神形塑的关联。
此外,两场圆桌对话分别聚焦于“人工智能+”视阈下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创新,以及学研产融合与动画人才创新培养。两场各50分钟的深度对话,激发了与会者对未来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4月22日·第四日
二排左起:胡智锋、宋法刚
两场圆桌对话的主题分别为“高新科技背景下的影视创作与研究”“高新科技驱动下影视发展的变革和机遇”,十余位学者与业内专家共同探讨了科技与影视的结合,以及新技术带来的影响和机遇。
二排左起:姚争、陈旭光(主持)
随后的学术演讲环节涵盖多个话题,包括尹鸿教授的《数字化背景下电影工业体系的建构》,张颐武教授的《当下影视变局与浙江机遇》,姚争副校长的《人工智能与浙江电影的产业升级》。
特别鸣谢
上海旗舟文化创意集团有限公司
植白说饮品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陕西氢之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浩志国际有限公司
北京快搜文化有限公司
广东钜豪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中数国韵(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中山市豪利达灯饰有限公司
关于我们 | 中心简介
关注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学术信息
投稿请联系:yanran@pku.edu.cn
封面及插图来源:现场摄影
本期执行编辑:杨宇
责任编辑:晏然、周红
统筹:陈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