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12日,CCTV-3《我的艺术清单》
在很多作家的笔尖,“江河日月”总是一段绮丽绝美的文字,那不仅是对自然的描写,也是故事主人公生活的时间与空间,更是作家们对逝去岁月真实的感怀。我们带着对“江河日月”的追寻,走上高原、走进山村与草原,也走进文字的精神世界和作家们真实的生命体验。
2023年8月11日,作家杨志军的《雪山大地》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他有着瘦而结实的身材、黝黑的皮肤,质朴的气质和坚定的目光,在颁奖礼上,他有些许紧张,紧紧握着奖杯,饱含深情地看着台下观众,仿佛望着茫茫无际的草原和他的父辈们,他说出了那句经典的感言:作家的另一个名字是永远的攀登者……
出
发
从西宁前往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机场的路上,杨志军换上了深色的冲锋衣,背着旅行者的背包,干练的搭配一点不像69岁。他的《雪山大地》在书店售卖,这本书仿佛是前往高原的“旅行指南”。
有读者认出了他,激动地请求签名。杨志军无论在何时何地,遇到读者,都会询问读者的名字,认真地“To签”,并写下“扎西德勒”的祝福,让读者成为一个与书中故事“有关”的人,充满了诚意。读这本书就是一次旅程,在茫茫无际的雪山大地,仿佛穿越数十年的光景,一代人的江河日月,真实的生活跃然纸上。
捧着厚厚的《雪山大地》,与我们当下的快节奏格格不入。可能需要很大的耐心阅读下去。而旅程不同,因为好奇而说走就走。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飞机早已通航,青川高速公路“大动脉”穿境而过,它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古老与现代,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富厚重的素材。
1982年,杨志军大学毕业进入《青海日报》社成为记者,有六年时间常驻草原,多次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完成了一名作家最为重要的经历、经验和感悟。《环湖崩溃》《大湖断裂》《海昨天退去》《藏獒》以及《雪山大地》等作品都是这段经历的写照。
遇
见
进入高原,我们来到“黄河首曲”女儿湾。在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后,金色的阳光洒在黄河上,黄河变成了“金河”。
高原缺氧的反应还没有袭来,来自平原的我们兴奋激动地拍摄,镜头里满是层次丰富的色彩。清澈的溪流缓缓流淌,小花恣意绽放,还有辛勤挖洞的鼠兔,都是有故事的生灵。杨志军像个导游,讲解历史、地理、文化、植物的来龙去脉;也像一位植物学家,时不时用双手扒开牦牛粪,分享这个“草原宝贝”里的生态秘籍,更像一位归家的游子,带着对细节的熟悉与眷恋。
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我们还遇见了被称为高原明星的“绿绒蒿”,它开得如此张扬,是为在最短的时间内绽放并变回种子,扎根地下完成生命的轮回。花草的精神也是草原人的精神。
有那么一瞬间,杨志军就那么痴痴地望向远方,或者就那么蹲在地上,凝视一草一木,这是他文字的缘起之处,也是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信念与情怀。
雪
山
阿尼玛卿雪山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西北部,在山下,我们意外地发现它就是《雪山大地》封面的“原型”之一。我们只能在雪山脚下敬畏与膜拜,而杨志军却已经在文学中攀登它、理解它,敬畏它!
雪山并不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我们在阿尼玛卿雪山脚下,遇见了曾经在上海打工又回到高原的藏族小伙班玛曲桑。他放牧归来,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家帐篷做客。
杨志军骑上他的骏马,来到帐篷里体验人参果饭,聊书里书外的人生。我们新奇的体验,是班玛曲桑的生活的日常,是杨志军刻骨铭心的成长过往,也是他的文字中对质朴自然的牧民生活最真实的记录。正巧班玛家有两只藏獒,一只三岁、一只两个月,它们在这里自由奔放,跟着主人劳作、待客,有忠诚的警觉但无恶意,甚至允许我们抚摸,萌态可掬、眼神清澈,对客人没有敌意和攻击性。在帐篷外,草原、骏马、藏獒,我们和班玛一家,都是大自然平等照拂的生命,不分彼此。
大
地
在《雪山大地》里,记录了青海牧区几十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录了当地藏汉人民生产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及价值观的沧桑巨变。描写了以“父亲母亲”为代表的三代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建设、鞠躬尽瘁的人生故事。杨志军出生于青海,在青海生活了40年,书里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描写,一草一木都在他的内心真实、鲜活地存在过。书中描述的世界虽然远离当下,但他也以文字保存记忆和历史,影响着当下的我们。
我们在高原上继续行走,来到了相传在史诗《格萨尔王》中“霍国与岭国”的地界,遇到了依旧执着于信仰和草原生活的藏族牧民。
我们眼中神秘的生活方式,一直就存在于此。对于杨志军,这是他的故国神游,是出生成长的岁月,是人性中被深深雕刻的价值观,也是对江河日月真实的敬畏与爱。
人
生
一路上,我们精神愉悦,身体却遭遇了高原反应,不断有人发烧拉肚子。第三天,即使生活在高原40年的杨志军也发烧了,他悄悄地吃药没有告诉我们,一路继续行走讲述,声音已经沙哑但有说不完的话,好在大家很快适应。在黑牦牛帐篷度过的夜晚,大家兴奋地在帐篷外跳起了锅庄。杨志军的舞姿并不熟练,但没穿藏袍的他,特意把冲锋衣的袖子撸下一边系在胸前,弄成藏袍的样式,尽情地欢唱。
我们忘记了他年近七十,忘记了他是荣耀加身的茅盾文学奖的获奖者,只看到青海汉子的真诚质朴,也在这真实与文字的“江河日月”中读懂了“攀登者”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