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草才能没马蹄
——关于艺术的读写笔记
林 莽
《青海湖》2024年第8期
一、
引言:我对现代艺术的一些认知与理解
翻阅吴昌硕、林风眠和八大山人的画册,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的前人们,在生活的坎坷中,在自己的坚守中,逐步进入了崇高的境界,他们是人生的得道者,他们在生活中塑造了另一个自己。
在这个多维的世界上,我们要生活几十年。从年轻时代起,我就要求自己做一个明白人。但我们依旧时常为世俗所累,我们在体验中前行。怎样才能在平庸的生活中变得明澈而坦然,也许只有期待时间去逐一地打开所有的窗与门。
下面的几篇短文,源自于我的读书笔记。记得有几年,我翻阅了几十本有关现代艺术、现代哲学和美学的著作,做了零散的读书笔记。在整理这些笔记时,我记起了上海松江人《小窗幽记》的作者陈继儒的那句名言“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是的,攀登书山,时时会长出一卷书的高度。
心中突然冒出来一首小诗,放在这儿,作为我思考的见证吧:
我感到了 但还不知是与否/那是古稀之年的某一天/是的 时间会逐一打开所有的窗与门∥在一本本的书中 在某一天的凌晨/一支乐曲展开了无限的空间/一片云在山峦中与生命融为了一体/我似乎只要提笔就会写出箴言/就会绘出幻象与真理/心灵的宇宙与浩瀚的星云同在/世界混沌 迷蒙又清晰∥天地是如此的广阔/得道者在某个时辰看见了另外的自己
——《天地如此广阔》
谢谢对我们的生命给予过美的恩赐与心灵抚慰的艺术家们,谢谢他们那些不朽而美好的创作与奉献,是他们让这个世界变得丰富而美好。
二、
现代艺术:古典理性破灭后的浴火重生
宾克莱在《理想的冲突》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有一种现代性的酸,使一切宗教性的笃信都溶解了。古典理性的破灭,浪漫理想主义的丧失,令人们陷入了等待戈多式的困境之中。
现代艺术到底是一剂医治创伤的良药,还是一种转化中的助推器?
我以为,艺术从原始社会到现在,都是人类精神的彼岸,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另一个世界。因此,当理想主义丧失,人们如西西弗斯一样,每天推石上山不止的坚韧生存之时,艺术让我们找到了栖身之所。
还有两大学说,为人的精神找到了支柱。一是萨特的存在主义,二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潜意识、无意识(自由联想)、力比多(本能欲望,创作的动因)、白日梦……这些让艺术的创作重新得以解放,它们缓解了人们内心的压抑与紧张。
我在一首题为《他们将欲望藏在了哪儿》的诗中写道:
在东方 大师们把真经隐在内心的深处
让许许多多的后来者一生都不得要领
在这首诗中我想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学说中,将人的本能、潜意识等等都有意无意地进行了弱化。而艺术的创作是离不开本能欲望与自由联想的。
农耕文明时期的艺术,以自然的、朴素与缓慢的进程,成就了许多一生为之努力的有天赋的艺术家。记得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俯身在展柜中的一幅山水风景图前,浮躁的心一下沉静了下来,那是一幅赵孟頫的画,寂静、舒朗、俊秀,拂面而来的如细雨微风,那是一种中国士大夫独有的邈远与沉静,那是一种气定神闲的成熟与安然。这些,在近代生活中早已被喧嚣的物质化和匆忙的生活节律所覆盖。我突然被唤醒了那种久违的感觉,俯下身来许久没有移动,走了又不舍地回转来,在一幅画前,我反复看了十几分钟,如果不是集合时间所限,也许我会花更多时间在一幅画中寻找一位大师的永不消逝的魂灵。那张画的名字是《重江叠嶂图》。
还有一次是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梵高的画在各种画册和印刷品中随处可见,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但在二百多幅原作面前,我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我在馆中反复看了三遍,站在他最后的那幅《麦田上空的乌鸦》面前,鸦群仿佛扑面而来,它们大声地鸣叫着,呼唤着灵魂的死亡和再生,这分明是一位大师对现实世界的预言和警告。
如果有机会,我希望热爱艺术的朋友一定要看原作。它是任何印刷品和仿制品根本就无法抵到的。如同面对真人和面对一个蜡像或一张照片,它丧失的是真切的生命之气。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生命与灵魂的锲入,它们能与相通者的身心对话。领会了这一点的艺术家就会在芜杂的现实生活中浴火重生。
三、
人人都是艺术家,人的这一本能令世界更精彩
“美学”古希腊文的意思是“用感官去感知和领会”,鲍姆·嘉通说:“关于感性知觉的科学——即美学。”这些说法都在强调感官,人的直接感知的重要性。
“美学”是研究美和艺术的一种哲学,它的难度在于:不断变化的人类社会现实、人的审美经验的发展与修正、大量积累的人类艺术作品的复合与重叠。
人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经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方式,几千年的人类文化包罗万象。这些让“美学”的研究者陷入了巨大的不确定之中,一个没有实用价值的学问,面对没有绝对意义的“艺术”与“美”,作为一个“美学家”将如何自我拯救?
尼采说:上帝死了,对我们认识现代艺术起了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人们把内心的魔鬼放了出来,宗教文化对人的抑制被打破后的解放,也解放了艺术家的灵魂。酒神精神、强意志力、自我非理性,改变了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念。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梦境解析,让人的第六感得到了释放。人对艺术的感受是绝对自由的。人们开始强调人的本能欲望,具有自我个性的艺术表现,前意识、意识和无意识的自由联想,是现代艺术的白日梦。
在这一前提下,现代世界,人人都具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质。只要我们敞开心扉,只要我们敢于为自己的潜意识、自由联想甚至梦境找到一种呈现的方式,艺术就诞生了。因为人们心中固有观念的尘埃遮住了心灵自由的光辉,泯灭了人的创作力。只要拂去一切羁绊,你就会成为一个艺术家。
反证,因为人人都具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质,那些艺术品才有可能拥有与之心灵相通的欣赏者,于是艺术就有了传播的基础,有了生长、发展的可能性。艺术不是实用的,但它可以触及人的内在精神性,创作出了物质世界之外的另一个艺术的世界。让我们的灵魂有了一个借以栖息的彼岸。
回忆现代艺术一百多年的历史,超前的观念和心灵的偏执者作出了最大的贡献。美国艺术加杜桑,将一只小便池命名为《泉》,作为“装置艺术”品展示给世界,它开了“观念艺术”的先河。毕加索以瞬间的感觉,画出了三维空间的“立体主义”的一大批作品。塞尚坚持用色块和颜色的温度表现景物的层次与感觉,尽管有很长的时间不被人理解,甚至被少年时的朋友、功成名就的大作家雨果讽刺,但他固执的坚守,成就了他成为“现代绘画艺术之父”的地位。梵高偏执于自己的绘画,一生穷困潦倒,但他用生命的燃烧,照亮了后印象主义的天空。
人的艺术本能,让我们走出了繁琐的、灰暗的、冰冷的物质世界,找到了一个在精神上更为丰富的,让灵魂的所求得以实现的艺术的世界。人的艺术本能,令我们的世界更精彩。
四、
艺术:一个诗意的假说——艺术是人类生命的精神支柱
人在两种本能中走完自己的一生,一是生存本能,二是艺术本能。
在这个星球上,无论是原始人面对自然,还是现代人面对战争、混乱、私欲以及物质对人的压迫,都无法更好地生存下去。面对这一切,人类只有对未来充满希求,生活和生命才会有更多的动力。在人自我设计的未来中,一定带有很大的虚幻的成分,于是我们在生活的过程之中,就会存在着不断的欢乐和失望。于是与生存本能同时存在于我们心中的艺术本能,让我们充满了新的进取的动力。
人面对现实总是软弱的,因此,我们必须自我欺骗,艺术的幻想让我们再次充满希望。但还要面临不可逃避的现实的困境,于是我们到艺术中去寻求,通过创造或通过欣赏,抵达自我的精神的需要。艺术是具备以下这五种功能的。
(一)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性。通过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人发现了理想世界的样子,并不断地去追求那种完美的境界。
(二)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平衡性。通过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人们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于是有了对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三)生命与生活的无限性。通过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人们可进入梦境与虚幻的世界,充分展开想象力和自由联想,尽可能地抵达自我需求的深层挖掘。
(四)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反抗性,可以通过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在艺术中将现实中无力抗争的事物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实现,以体现内心的反抗性。
(五)以艺术的平静与和谐而获得的快乐性。人们对神圣的体验和对诗意的体验,令人的内心得到了调节与平复,实现了艺术对人的精神的快乐性。
这些艺术的功能,让人在这个谁也无法平复的世界上有可能苟活下去,这也是人的艺术本能对人的价值和意义。
从这种意义上讲,宗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归于艺术的范畴。宗教有意味的形式,安抚和触及人的情感,在人生经验上再现人的希望。正如原始人围着篝火舞蹈,在岩壁上刻下狩猎的场面,希望有更多的收获,希望人的平安,原始艺术与巫术是融为一体的。
现代人也许在艺术中更多地体现了快乐性,但人不能只具有生存的本能,那只是体现了人的动物性,只有具备了艺术本能,人才称之为人。艺术本能和生存本能让人具有了两条腿,人才能站立在这个星球上,面对过去、现在与未来,才具有了灵魂与境界,才能有别于其他的飞禽走兽。
艺术源于生活与生命,它与人的现实生活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但它不是生活本身,它只是创造出另一个世界,一个与我们生活的现实息息相关的精神的世界。于是就有了这个命题——艺术:一个诗意的假说——艺术是人类生命的精神支柱。
五、
人类艺术的几个基本门类
对于艺术的分类,有许多种说法,有的说八大门类,有的说七大门类。我自己以为,分为四大门类和一个跨界艺术,就能更好地概括了。
它们是语言类艺术、造型类艺术、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另有一类跨界艺术。
语言艺术很明确,如人类最古老、最初有着神秘意味的诗歌艺术;最通俗的话本,后来发展为小说艺术:为了记述、诉说的散文,甚至朗诵、相声、脱口秀……它们能够直接记述、表达人的思维活动,间接表达人的心情、情感等。
造型艺术包括绘画、建筑、雕塑。这些造型艺术还可再进行细分,它们能够表现人对世界的直观创造,间接地体现人的心情与思考。
音乐艺术是在时间的流动中,直接表达人的心情体验,间接表达人的思考。
舞蹈艺术是在时间的流动和空间的转化中呈现人的情感经验,间接表达人的体验和思考。
以上四种是人类艺术的最基本形态,而跨界艺术是后来衍生出来的与生活和技术发展相关的艺术,如戏剧,它既是语言的,也是造型的,还具有音乐、舞蹈和现代声、光、电的加入。如电影,有人称为第七种艺术,因为它具有诗、音乐、绘画、舞蹈、建筑和雕塑的六种因素,于是它就是第七种了。我以为跨界是现代人类生活中因为需求而衍生出来的艺术形态,它的综合性,更好地表达了人的现代情绪与灵魂。
上面的四种艺术的基本形式,是伴随着人类存在而存在的,从原始社会开始就随之诞生了的艺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们也经历了从艺术的童年期,到原始艺术,再到古典艺术,再到浪漫主义艺术以及近一个多个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艺术。
如果用另一种维度,艺术还可以分为语言艺术、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语言是用文字来完成的,那绘画、雕塑、建筑等,都是呈现多维空间感的,而音乐和舞蹈,都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动态完成的。
我们讲的人类艺术史,大多是以西方的艺术进程为线索的历史,东西方文化发展史有着很大的差别。东方没有一个统一的发展史,如中国和印度文明之间,也有着很多的差异。当然还有古巴比伦、古埃及的文明。那些属于人类文明萌发期的艺术,它们有着十分神秘的,至今都是人类的未解之谜,就如同中国四川的“三星堆”文明一样,他是谁,他来自哪儿,他们又到哪去了?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考察和发现。
近代,当世界成为一个村庄的时候,艺术的传播,东西方艺术的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自然现象。
应该说公元前1400年之前,人类尚处于艺术的萌发期,也就是艺术的童年期。中国的夏、商、周时代,它的青铜器、陶器、《诗经》,已经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埃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化,古印度文明以及欧洲的迈锡尼文明等,都是丰厚的文化遗产。那时人类已经具有了语言、造型、音乐和舞蹈这四类最基础的艺术,它们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史,一直走到了现在。
六、
原始艺术的发生及其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有人讲:原始艺术与现代艺术是与生命同构的,而人类古代文明时代是生命的黑暗期。我以为这种极端的强调有一定的道理,而人类文明期的优秀艺术,同样离不开生命的参与与呈现,如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因为生命的投入而感人至深。
原始艺术,人类童年萌发期的艺术,都具有混沌状态下的自然崇拜和偶像崇拜,具有着原始图腾的、巫术的性质。
原始艺术是如同儿童思维一样的将现实与幻想不加区分,主客观相混淆,把印象当作现实,这种表象的、直觉的思维方式,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灵的,山川树木、动物都是与人相同的,没有区分的。
原始艺术都是靠生命的直觉而发生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具象的,直接的模仿,是自然主义的。如远古人类狩猎前的舞蹈、祈求,这种巫术的艺术活动形式都是具象的,直接模仿的。二是超验的,是抽象符号化的,对现实给予加强的,想象的,外化的。如南美的图腾柱,中国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等等。这种文化现象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某些土著部落的祭祀仪式、舞蹈与服饰中。
也有许多的研究者分析,原始艺术一定不是单纯审美的,它们是巫术的、游戏的或劳动的。我以为巫术与宗教意味一定占有更主要的成分。无论是直接模仿的,还是超验抽象的都带有对自然的崇拜,因为希望征服和内心恐惧的敬仰,许多的原始艺术,都有狞厉之美。如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中国青铜器上的饕餮纹。
(从原始艺术到现代艺术,中间隔了有3000年的历史,但它们之间如同螺旋式的上升,几千年后又抵达了同一维度上。它们之间到底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原始艺术和现代艺术有一些共同点:
(一)它们都是靠生命的直感和想象来创造的。
(二)它们都是非理性的,简单化和抽象化的。
(三)它们主客观、时间、空间都是不存在的。
我想到现代雕塑家莫尔的作品,他的现代雕塑就是符合以上三点的,还有毕加索或马蒂斯的绘画。它们同那些洞穴中的岩画,同陶器上图案等等有着许多的近似之处。
现代艺术同原始艺术的不同在于,现代艺术不再具有符号化、巫术和宗教的意义,不再是因为对自然的恐慌和逃避,而是为了心理和精神的需求而简单化和抽象化。它除了对空间和时间的削平外,还多一个价值的削平。不再有对英雄的、神的崇拜,甚至人都是多余的。
也可以说现代艺术是原始艺术的某种回归,它们与生命是同构的,都是具有超验性的。当然,后现代主义肯定不在其列。
七、
后现代与现代的相同与差异,艺术的慢变因素成就了艺术的连续性
上一节的结尾我讲到“后现代主义肯定不在其列”,是说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有些观念是不同的。一战和二战后,人们对一些既定价值的怀疑,促成了后现代艺术的发生,它是现代主义的一种发展和延续,它强调对人自身的理解、怀疑,对群体、传统、种族文化的解读。无论在文字艺术、绘画艺术、新的影视艺术等等方面,都强调观念、拼贴或跨界的方式与方法。再就是,提倡在现代语境下,对已有的、传统艺术作品与主题的再诠释(如给蒙娜丽莎画上胡子)。还有就是打破经典艺术、世俗艺术和大众艺术的界线,实现跨界的相互融合的艺术方法,已达到完成自己的艺术作品的目的。许多的现代装置艺术作品就是很好的说明。
总之,后现代艺术,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理念和理性,强调个人主张和个人经验,它更普通、综合,接近世俗的人的本身,它更易于理解。超写实主义、装置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拼贴性艺术、即时性的不可复制的艺术,它敌视个性和风格,主张平民化,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线,与大众传媒相融合,令艺术更接近于人。
从原始的非艺术,到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再到后现代的非艺术,人类的艺术史走了一个大的回环。时间跨度几千年,但有一种东西没有消失,是它让艺术有了一种内在的连续性,它就是“艺术的慢变因素”。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艺术也在不断地演化,无论是表现说还是模仿说,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无论是写实主义还是印象主义,尽管艺术方式变化多端、光怪陆离,但艺术中自古至今,都有一种带有永久性、直接性和普遍性的因素存在,那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的慢变因素”。
它的永久性说的是这种因素贯穿整个艺术史。
它的直接性是说,它是一种人类的本能,是自动的必然的反应能力。
它的普遍性是说,原始人、现代人,成人、儿童都会有的普遍的感知能力。
因为有了这个艺术的慢变因素,人类的艺术无论现在、过去与未来,才会被生活在不同时间中的人们相互理解与相互接受,也因此艺术才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这种因素有三个表现形态:
一是人对自然万物以及人的自身行为中“力”的式样的感受能力。如一片山地或原野的曲线,一座山峰的起伏,一座教堂指向天空的有意味的形式,这种种的力,构成的感觉的呈现。再如,人的面部的变化,一只动物的体态的运动,构成的形态和情绪的变化。再如篝火火焰或蜡烛火焰的跳荡,在现代人和古人的眼中的审视感受是大致相同的。这些力的变化自古至今,人的感受所构成的审美趣味是相似的。如同音乐旋律起伏构成的情绪,一首诗歌的抑扬顿挫,所带来的情感的变化与延伸等等。
二是对事物表象的感知能力。如色彩的冷暖,红的温暖、欢快,蓝的冷静、沉稳。对一些意象内涵的认同,如对激流和平缓河水的不同感受,对暴风骤雨和清风细雨的不同感受等等,这些心理的积淀构成了人类共通审美的许多慢变因素。
三是对知觉的简化能力。把复杂的变成图案,如水波、海浪、云等。将立体的变成平面的、线条的,如牛、马、花等。把复杂的构成变成简单的描述。
这些人类有共同感知的慢变因素,使人类几千年的艺术品令各个不同时期的人们有了许多的共同的感受,它们令人类的艺术具有了相通与永恒的价值。
八、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贯穿了艺术发展的整个进程
自人类艺术度过了它的童稚期,艺术便从原始艺术进入了古代文明期,后经历了公元1400—1600年的文艺复兴,对神权和王权的挑战,完成人之为人的认知与文艺复兴的艺术的实践。在经过18世纪辉煌的、成绩卓著的古典主义时期,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开始进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现当代艺术。
原始艺术和现代艺术都是强调人的生命的直感和想象,都是非理性的、超验化的、抽象化的,时间、空间都是不存在的。不同的是现代艺术不再是符号化、巫术的,不再有原始艺术对英雄的、神的崇拜,它的价值是削平的。而后现代艺术与原始艺术都有很强的非艺术的成分,原始艺术是巫术的、神的,后现代是世俗的、人的。古代文明期的艺术,因为宗教对人的精神的束缚与压抑,是人类艺术的黑暗期。
当经历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我们应该认识到,古典主义是人类的文化最成熟、最优秀、最辉煌的部分。
什么是古典主义?音乐中的莫扎特、贝多芬、海顿,绘画中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安格尔,文学中的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歌德。追求理性、和谐、稳定、完整、典雅,在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再做出更好的作品,将一个民族最优秀的本质用艺术呈现出来,这样的艺术我们称为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反拨,它们是人类自然本性的两个方面。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一种浪潮推动一种浪潮,世界才得以不断地涌动。
浪漫主义不再是节制、净化和典雅,而是青春活力、渴望和陶醉,是面向未来,相信欲望一定会实现。
古典主义条理、平衡和宁静,浪漫主义的标新立异、渴求和狂喜,它们这两种不同的倾向性,贯穿着整个艺术史,它们相互交替、相互依存。古典和浪漫,在人类的各个时期的不同的艺术形态中,都存在着两股力量的相互促进,是这两股潮流,推动着人类艺术不断地变化与发展。
原始艺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艺术相对是简单的,但从上上世纪末到现在的一百多年来的现代艺术,各种门类,各种流派,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
九、
诗的结束语
我想用我的一首谈现代艺术的短诗结束这篇读书笔记:
什么是现代艺术/皮娜·鲍什说:我舞蹈,因为我悲伤/在德国她的剧场那么广阔/我见过她煤矸石山上的露天舞场/肢体的语言不再唯美∥塞尚因沮丧而画下那些灰绿色的作品/梵高因想念而有了十几幅燃烧的向日葵/安迪·沃霍尔用波普完成了/对资本复制的控诉∥只有先锋概念和娴熟的现代技巧/那也只是匠人的手艺/没有心的战栗 没有了灵魂的波动/那只是向现代之狗扔了块石头
——《向现代之狗扔了块石头》
皮娜·鲍什,德国一位已经辞世的舞蹈家,她的舞蹈还在继续。生于二战的舞者,心中潜在着无限的悲情与思索。战争的伤痛并没有远去,爱与恨,忧伤与恐惧,她用身体诉说,她的剧场无处不在,它们是语言尽头的诗歌。
编辑/李笑 审核/徐曦琳 核发/郭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