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杂志2024年第3期现已发行,一起来抢先看看精彩内容吧!
动物的声音通信
崔建国
点击下方文字收听本期特别关注音频特辑:
静听豚语:从白鱀豚到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母幼间依赖声音通信联系,幼豚背部呈灰黑色,成年后为白色或粉红色,腹部始终为白色 (郑锐强 供图)
螽斯化石揭秘2亿年前的动物交响乐
文/许春鹏 王博 杨定华
侏罗纪螽斯的生态复原图(杨定华 供图)
蜂言蜂语——蜜蜂的语音信号
文/ 谭垦 董诗浩 李建军
早在17 世纪,人们就发现了蜜蜂能发出人耳可听见的“声音”,随后又陆续发现了蜜蜂多种不同的声音。那么,蜜蜂真的能像人类一样发出声音吗?它们能听到声音吗?蜂言蜂语有何含义呢?
一边忙着采蜜一边忙着交流的蜜蜂(朱桦 供图)
嘤嘤成韵,鸟类的“甜言蜜语”
文/ 江欣怡 王代平 图/ 王代平
变化无穷的仿声歌者,“没有技巧,全是感情”的高声呐喊,不靠歌喉而是卖力的敲击,情意绵绵的二重唱……鸟类拥有动物界最复杂的求偶行为,单是在鸣声上就演化出了花样繁多的展示方式。
红冠黑啄木鸟
其音如判木,龟鳖会“说话”吗?
文/ 周鹿
由于龟鳖类的喉部没有典型的发声器官,且该类群在生存过程中相对较安静,在过去很长时期内被人们认为是“无声群体”。实际上,看似静默不语的龟类也有丰富的鸣声语言,甚至当它们还是一枚卵的时候就会“说话”了。
两只雄性玳瑁正在互放“狠话”,争夺领土
解密蛙类的“语言”:多模通信
文/ 朱弼成 崔建国
动物之间的通信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声音通信、视觉通信和化学通信等。蛙类也不例外,它们不仅精通声音通信,而且叠加了视觉通信、化学通信和震动通信,可谓“通信界的高手”。
正在鸣叫的雄性锯腿原指树蛙(王聿凡 供图)
知了的爱,都要高声唱出来吗?
文/ 魏琮
蝉,或许是昆虫王国里最擅鸣唱的高雅“仙客”。特别是在求偶时,它们会使出浑身解数,花样百出地大声歌唱,只求一生所爱。
斑透翅蝉(左雄右雌)。红线中这对半圆形的骨片是“腹瓣”,里面有一层很薄的膜结构——鼓膜听器,即蝉的“耳朵”(刘立才 供图)
行走秦岭间,探秘川金丝猴的声音通信
文/ 杨忆君 齐晓光 图/ 杨忆君
就在我们准备返程的时候,一阵枝叶抖动的“簌簌”声和树干晃动的“哧哧”声打破了密林深处的寂静。紧接着,远处传来了“哎、哎”的叫声,是川金丝猴的鸣叫。我们终于追踪到了猴群。
家庭集体警报鸣奏
微距镜头下的鸣鸣蝉
文、图/ 刘立才
斑透翅蝉是一种常见的昆虫,经常“嗡哇……嗡哇”地鸣唱,伴着人们度过炎炎夏日。通过微距镜头仔细观察,它们金蝉脱壳的过程、高声鸣唱的器官、出人意料的五只眼睛、薄透的蝉翼和刺吸式的口器都精妙绝伦。
刺吸式口器
塑料来袭
——青藏高原的塑料污染
文/ 陈瑞芝 罗犀 图/ 罗犀
准备好了吗?无孔不入的塑料污染已经对青藏高原发起了进攻。我们能否解决青藏高原的塑料危机?这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藏东南雅隆冰川
薪火相传,深稽博考
——关于建设研究型自然博物馆的一些思考
文/ 张玉光
2023 年6 月5 日,“国家自然博物馆”正式更名揭牌。踏上新征程的国家自然博物馆将全力以赴推进研究型自然博物馆建设,在打造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该如何建设一座世界一流的研究型自然博物馆,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及深层思考,以期与大家一起讨论。
国家自然博物馆揭牌瞬间(张一涵 供图)
加勒比海探绿
——古巴的种子植物
文/ 金文驰
全球有 36 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这些地区包含了地球上近六成的植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物种,且具有相当高的特有种比例。位于加勒比海上的诸多岛屿便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其中面积最大、种子植物多样性最高以及特有种子植物物种数和比例最高的非古巴莫属。
圣胡安湖旁的王棕群落
追寻自由与美丽的化身
——凤尾绿咬鹃
文/ 蒋怡
我属于拍鸟一族,鸟类中让我最着迷的就是如神话般存在的凤尾绿咬鹃。其雄鸟的羽色绚烂多彩,就像是传说中的凤凰。2023 年,我两赴哥斯达黎加,只为寻找这种美丽的鸟。
凤尾绿咬鹃雄鸟给树洞里的幼鸟喂食浆果(罗东锋 供图)
本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排版:冯雪
编辑:罗蓉
审核:曾朝辉
进入中国邮政网上营业厅 (11185.cn)官网,搜索“大自然”订购
直达链接:
https://mall.11185.cn/web/detailsBk?id=103552&shopId=&businessId=BK&udcSrc=BK_search
点击文末蓝字“阅读原文”即可跳转至有赞商城购买页面
淘宝店铺“杂志铺图书专营店”店内搜索“大自然”下单
扫描二维码关注《大自然》头条号,解锁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