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从巴彦喀拉山起源,一路万里奔腾在山东汇入渤海,在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形成了独有的奇景。2023年金秋时节,作者来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一睹了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也考察了这里的湿地植物。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三角洲保护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境内,地处渤海之滨,新、老黄河入海口两侧,是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三角洲保护区是世界少有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海岸线长约131千米,黄河流经长度约为61千米。
作为我国第二大河的黄河,以含沙量高而闻名于世,每年携带约15亿吨泥沙流向大海,在入海口淤积了大面积的新生陆地,平均每年新造陆地2000~3000公顷。黄河入海口地区海水与淡水交汇,离子作用促进泥沙的絮凝沉降,形成了宽阔的泥滩湿地,有机质含量丰富,浮游生物繁盛。各种湿地植物为涉禽、游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的良好场所,极适宜鸟类栖息,因此吸引了大量过境和栖息繁殖的鸟,是东方白鹳全球最重要的繁殖地和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
2023年金秋十月,我来到三角洲保护区,一睹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还考察了这里的湿地植物。
荻花在秋风中飞舞
沿黄河入海方向一路向东,由于黄河的冲刷和灌溉,这里地势平坦辽阔,草木丰茂。进入三角洲保护区内,我就见到道路两侧密密匝匝的荻花随风摇曳,连绵不断,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与湛蓝的天空一同构成了美不胜收的如画景观,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的植物景观主要有芦苇荡、天然柳林、柽(音:chēng)柳林、盐地碱蓬和刺槐林等几个类型。下车步行,我们悄悄深入草丛,看到了许多栖息在湿地芦苇荡中的水鸟。它们有的静待捕食,有的自由游动,到处呈现着宁静与和谐。
碱蓬
盘点特色湿地植物
组成三角洲保护区植被的植物种类比较简单,区系成分以各种温带成分为主。据调查资料显示,此处共记录各类野生植物411种,包括野生维管束植物53科151属244种和野生浮游植物167种。蕨类和裸子植物很少,被子植物约占总种数的96.47%。植物区系中,比较大的科有4个。最大的禾本科有49种,其他依次是菊科43种、豆科41种及唇形科24种。这4个科虽仅占三角洲保护区总科数的4.82%,种数却占30.78%,是此处植物区系中最主要的成分。藜科植物有16种,多数是耐盐种类,如碱蓬和盐地碱蓬等,在植被中起着重要作用。
野大豆(Glycine soja)它是大豆的祖先。大豆原产于中国,由野大豆驯化而来,但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两位近亲却分化到彼此难以相认的程度。从植物形态上比较,野大豆为蔓生,缠绕在芦苇等挺水植物上生长,可长到3~5米,蔓长且细,看上去很孱弱的样子;大豆则直立生长,枝繁叶茂而强壮;虽然二者的花形和颜色几无差别,但野大豆的花明显小一号,属于微缩版;豆荚形状相似,但野大豆的要小得多;特别是果实,野大豆的籽粒比绿豆粒还要小,呈黑色。
黄河岸边的野大豆群落
野大豆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生命力极强且分布广泛。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保护这种非濒危植物呢?这是因为野大豆种群内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基因,有些耐盐碱、抗病虫害的基因对改良大豆的品质有重要的作用。加强野大豆自然种群的保护,对野大豆种质资源的自然保存和利用非常有益。三角洲保护区的环境非常适合其生长,多分布在水边茂密的芦苇荡中。
柽柳(Tamarix chinensis) 《辞海》这样解释柽柳 :“落叶灌木,老枝红色,叶小如鳞片,夏秋两季开花,花穗长二三寸,其色粉红,结蒴果,耐碱抗旱,适于造防沙林,枝条可编筐,枝叶可入药,其花遇雨即开,形如蓼花,也叫三春柳或红柳。”夏季柽柳茂盛,树色蓝绿,一穗穗粉紫色总状花序长在柳枝的顶端如云似霞,与远处湛蓝的海岸线竞相辉映着,绚烂、安静、美丽而富有诗意。
柽柳娉婷多姿,但性格却如松柏般坚毅。柽柳不是柳树,为了适应盐分多及碱度大的环境,其叶革质化、长在枝上呈鳞片状,以保持自身足够的水分。它们或独立婀娜,柔韧如风;或成片生长在盐碱滩上,展示着大海波涛的线条。清朝大学者纪晓岚曾写诗赞柽柳:“依依红柳满滩沙,颜色何曾似绛霞。” 柽柳看似柔韧的身材,生命力却很强,极易成活。种子可以种植,枝干亦可扦插,枝条挨着地面就会生根,汲取大地养分和水分,给黄河口的土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柽柳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美丽的诗句出自诗经,“蒹葭”也是芦苇的别称。春夏之际来到东营,可近赏芦苇青青,观察万鸟翱翔、邂逅美丽精灵;而秋风送爽时也可聆听悦耳鸟鸣,看芦花飞雪。夕阳的余晖给茫茫芦花镀上了诱人的金色,芦苇丛连绵不绝,延伸至天际。得益于它顽强的生命力,芦苇能在各种有水源的空旷地带迅速繁殖形成成片的芦苇群落,除南极洲之外的各大洲均有分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广布种植物”。
芦苇是多年生经济作物,在我国不仅具有悠久的利用历史,更是湿地沼泽生境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湿地建设和生态保护方面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芦苇湿地的生态价值具有“第二森林”之美誉,在净化水源、调节气候、改良土壤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其他植物不可替代的作用。
湿地中的芦苇群落
盐地碱蓬(Suaeda salsa) 俗称黄须菜、翅碱蓬。它初春萌芽,盛夏枝叶扶疏盖旷野;到了秋天,籽和枝叶一派鲜红,放眼望去,犹如无边的红云铺地、红霞满天,瑰丽壮观,形成一片片夺目醉人的红海滩。其叶呈针状,表面光滑,含水量和盐分很高。采一根叶子细嚼,会有咸咸的味道。每年五六月正是采集黄须菜的好时节,此时茎叶很嫩,叶子呈绿色,茎略带点红色。等到秋天黄须菜变老,就会变成火红火红的颜色。它也是三角洲保护区生态修复的先锋物种。
黄须菜不仅耐碱抗旱,而且浑身是宝。叶、茎和籽既可供人食用,又可做牲畜的饲料;种子含油量在20%以上,供食用、制皂、油漆和油墨等用油;油渣为优良饲料和肥料。据营养专家分析,黄须菜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嫩叶中蛋白质的含量比白菜高30%;核黄素(维生素B2)每千克含量是稻谷的68倍。矿物质含量更为丰富,其中钙的含量比食盐高2倍,铁含量是一般蔬菜的10~50倍,是缺铁性贫血病人的首选蔬菜之一。临床发现,其对人们的多种硬化症、风湿性关节炎、气喘肥胖症和糖尿病均有一定疗效,并可抑制癌细胞生长,为抗血栓动脉硬化和降血脂药物,具有防癌、抗衰老和增加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盐地碱蓬
獐 毛(Aeluropus sinensis) 也叫马绊草,因为该植物会滋生大量匍匐茎能绊马而得名,为此处生长较茂盛的植物之一,耐盐性极强。它们主要靠匍匐茎来繁殖,样子很好看,弯弯曲曲的茎爬在盐碱地上,很像渔民用的粘丝网,寸长的节上都会生出根来,如鹰爪般牢牢地抓住泥土,然后盘根错节地蔓延开去。马绊草的每一主茎都能滋生出十多条匍匐茎,长的有三四米,短的也能长到1米左右。每条茎有好多节,每节长10~30厘米不等,节间着地长出新根,到来年又是一簇新苗。正是因为这顽强的生命力,它们不畏牛蹄和车轮的碾轧,更不屑人们的踩踏。
湿地保护与修复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这是在三角洲保护区里常听到的一句话。为进一步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管理方编制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目前该规划的主要内容已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
三角洲保护区范围示意图
三角洲保护区以恢复先锋植被盐地碱蓬为目标,从营造发芽生长的条件入手,不改变原有的河流水系与地形地貌,通过水系连通、微生境改造和种子库补充等技术措施,成功恢复了盐地碱蓬约6.1万亩。保护工作实现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提高了近海滩涂原生植物的竞争能力,为鸥、鹤等鸟类提供了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
管理方以水系循环连通为主,恢复湿地与黄河的交流,形成大循环体系:通过生态闸坝调节水位模拟,形成黄河自然漫溢过程,为原生湿地补水;按照生态学原理塑造微地形,营造鸟类栖息与繁殖环境,形成“河流水系循环连通、原生湿地保育补水、鱼虾生物繁衍生息、野生鸟类觅食筑巢”的生物多样性大湿地格局。目前,三角洲保护区已建成生态补水体系:新建引黄口6个;引水能力从不足每秒40立方米提高到131立方米;连通水系241千米;2021—2023年累计补水5.1亿立方米。这些工作实现了此处的水引得出、送得到、蓄得住,动态监控、按需补水。
保护湿地任重道远
距黄河故道天然柳林木栈道不远处的小岛上,柽柳郁郁葱葱、芦苇密布,岸边的几只鸿雁正在梳理着羽毛,水中一群白骨顶在悠闲地嬉戏。丰富的湿地植物不仅给鸟类提供了食物,也为它们提供了理想的筑巢空间,鸟儿自然就被吸引来了,因此三角洲保护区也被称为“鸟类国际机场”。
黄河入海口湿地远眺
作为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哺育着中华儿女,经过千百年来不断改道和治理修复,在山东东营缓缓入海。今天,我们在享受这片优美环境的同时,也应在未来继续保护好这片湿地,确保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作者单位:天津自然博物馆
本文为《大自然》杂志2024年第1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排版:冯雪
编辑:赵雪
审核:曾朝辉
▲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进入中国邮政网上营业厅 (11185.cn)官网,搜索“大自然”订购
直达链接:
https://mall.11185.cn/web/detailsBk?id=103552&shopId=&businessId=BK&udcSrc=BK_search
点击文末蓝字“阅读原文”即可跳转至有赞商城购买页面
淘宝店铺“杂志铺图书专营店”店内搜索“大自然”下单
扫描二维码关注《大自然》头条号,解锁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