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是如何选择现在的流派的?
02 这个流派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范晓丹:我觉得这个流派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咨询师不只是发挥着“角色功能”,而且是把真实的自己也带入了咨访关系中,不把对来访者的“情感卷入”看成一件可能有危险或应该节制的事情,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卷入和自我表露。它认为咨询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在咨询中忽视自己的主体性,而是应该建立和来访者独特的主体间互动,这样来访才可能真正从关系中得到疗愈,自体感和主体性发展得稳定且强韧。因为我和大多数动力学咨询师一样,最开始是从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起,很习惯的是咨询师站在一个中立节制的位置上,主要工作是探寻和揭示来访的潜意识,在我看来颇有些纷繁思绪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距离感。来访者讲自己的事情、想法和感受就好了,咨询师几乎不谈自己,要谈的地方是在个人体验和督导中,而不是在自己的咨询中。但工作了几年后我发现,我始终和来访保持着距离,这似乎也让咨询始终停滞在某个地方无法深入下去,我也有职业倦怠的苗头。从学习和使用这个理论作为我工作的基石后,我的咨询突破了某种瓶颈期,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能和来访更加长久、深入、有效。
03 基于你的流派,你是如何理解咨询师跟来访之间关系的?
范晓丹:接着我上面说的,我很关注来访者在咨访关系中的自体感和主体性,我也越来越看重自己在咨访关系中的自体感和主体性,看重我们之间的交互影响。同一个来访者面对不同的咨询师呈现的面相一定不尽相同,来访带着自己咨询外的生活事件和独特应对方式来到咨询中时,在呈现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咨询师个人特质以及咨访关系的影响,这个呈现过程本身就是基于两者交互的,是独有的。比如,咨访关系相对稳定和有信任,来访者在呈现时会更放松和开放,这时候哪怕对咨询师或互动过程有些负面感受,也较能被感知到和表达出来,咨询师在倾听、共情和反馈时也是如此,既能觉察到自己由此产生的相应感受,又能共情来访的感受,理解两人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用有帮助的语言反馈出来。总之,在我看来,互动的方式可能千变万化,但两个人之间真实的主体性交互是咨询有效的必要条件。
04 成为咨询师给你带来了什么,你喜欢这样的改变吗?
范晓丹:这个问题让我似乎有千言万语想说,有诸多感受涌上心头。成为咨询师让我有机会脱离了以前在医院忙碌到影响身心健康的工作,一切靠自己从头再来,自我价值感触底后直接另起炉灶来重建;让我有很多时间有空间与自己待在一起,逐步地认识和理解自己,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也在慢慢地用适合的方式爱自己;让我认识了很多不同的人,和他/她们有非常多且深入的互动与联结,深度参与着彼此的生命,触碰和处理着各自的议题......
我是一个很容易后悔的人,但我从来不后悔成为咨询师。成为咨询师后我的生活乃至生命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更有重量和质感,更缤纷多彩和跌宕起伏。一定不都是开心和喜欢,但我就像处在一个盲人逐渐恢复视力的过程中,从令人绝望的黑暗到朦胧可见的光明,再到世界的每个细节越来越清晰丰富,同时复苏的还有触觉、嗅觉、味觉,我不仅能看到阳光了,还能感受到温度、气味、质地,我还想要探索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了解范晓丹咨询师。
- End -
更多科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