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平台?
去年8月,我写了一篇对心理咨询师做自媒体招募来访持保留态度的文章(我为什么不看好心理咨询师做自媒体招募来访?),得到了蛮多关注。在文中我分享了从19年到23年间,我自己实践自媒体招募来访的心路历程跟思考,并且得出了咨询师只靠做自媒体获得来访不适合大多数咨询师的结论。而面对咨询师职业初期普遍存在的来访不足问题,我当时没有明确的答案。
然而,这个问题始终盘旋在脑海。三个月后,我决定做一个链接新手咨询师与潜在来访者的平台。
咨询师端,我希望能高标准准入咨询师,以保证专业水准与胜任力。宣传上,我希望聚集这个群体的力量与智慧、打造“咨询师群体IP”,以替代个人ip单打独斗难以持续发展的模式。费用设置上,我希望不收中介服务费等提成,最大程度支持咨询师,为这些致力于助人工作的专业人士分忧。
(潜在)来访者端,我深知心理咨询有广大的需求缺口,但由于信息不对称,非专业人士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专业服务。我周围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曾经历过一段曲折的寻找过程,才发现之前选择的咨询师并不专业。而那些知名的资深咨询师往往收费昂贵,普通人难以承担长期咨询的费用,或者预约已满。
我自问,如果我是一个有心理困扰、欲寻求心理咨询服务的普通人(非专业人士),我希望找到一位什么样的咨询师?
我希望找到专业的、有助人初心的、有能力帮助我的、跟我想要解决议题匹配的、价格也公道的咨询师。
自2018年我踏入这个行业以来,我身边一直围绕着一群这样的专业人士。他们不仅专业可靠,而且往往毕业于国内顶尖咨询师培养体系,如北师大MAP、Care、简单心理Uni等,他们积极参与培训、督导和个人体验,对咨询伦理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对咨询行业的认同感和投入度都非常高,且收费平价、公道。
一边是需求,一边是供给,相互裨益,我认为这个项目值得一试。
从去年11月起,经过十个月的研发与筹备,「咨询师严选」终于在2024年的9月份上线!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支持平台研发的几位好友:@王摇滚(后端开发)、@霍霍(前端开发)、@刘哥 (资源对接)、@梦瑶(前端支持)。
同时,也要感谢给予信任、首批入驻的16位咨询师(排名不分先后):@杨欢欢、@李永刚、@黄嬿、@曾劭婵、@李慧君、@范霁瑶、@吴海燕、@余杰、@陈楠馨、@周瑜、@杨凯玲、@陈静、@徐东琼、@李一芇、@李烨、@周志新。
还有在初创群中支持这个项目、积极献计献策的其他70余位咨询师同行。
以及鼓励支持我、给了我很多信心,但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举的咨询师前辈、同行、家人、朋友。
02
为什么要面向新手?
以上是从市场需求与供给角度来论证可行性,但如果从生意的角度,咨询师方面我可以有更多选择,为何选择主要面向新手咨询师,这里面有很多情感因素。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新手咨询师,对执业初期的艰辛和挑战体验极深。尽管现在个案量和工作状态已经稳定,但我仍然不时感受到新手期特有的压力。我周围的新手咨询师们也普遍面临着这种压力,“与其让大家都继续‘受苦’,不如有人站出来做点什么”,这个想法从我入行之初就一直伴随着我。
新手咨询师在“受哪些苦”?
一、获客压力
咨询师在经历了两三年的长程受训后,迈入了咨询实践新阶段,就像大学生毕业可能要面临待业一样。对于咨询师而言,实习期的到来往往伴随着招募来访者的挑战。这也解释了为何在自媒体上积极运营的,往往是那些刚刚完成培训、收费相对较低、经验小时数尚少的咨询师——大家都在尝试给自己找出路。
目前行业中,去观察那些不入驻平台也不缺来访的咨询师,基本上都有“能说会写”、或是“敢于自我展示”的特质,这两个特质对咨询师获客来说有很大优势。
有时,我不禁感叹,对于一个处于执业初期的咨询师来说,要想生存下去,或是“活得好一些”,获客能力的重要性似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过了专业技能本身,这显然不是一个良性发展的行业表现。
二、经济压力
这与第一点获客压力息息相关,也与咨询师早期受训投入高直接相关。拿一个如果有400小时经验的咨询师举例,ta拿到这400小时经验前,如果不考虑时间精力上的投入,单纯在金钱上的投入究竟有多少?
大家知道心理咨询师的国际标准受训体系(也是目前国际上最完善的受训体系)需要具备:理论学习+个人体验+督导+咨询实践。
除了最后一项咨询实践是正向收入的,其他三项都需要金钱支出。前三项我们拆分成每一项来看:
理论学习,如果以北师大care计划来说,2年的学习需要14.8万元。
个人体验,如果选择一个价格不算高的成熟咨询师作为自己的体验师,比如500元/节,只进行每周一次的个人体验(实际情况,我身边的咨询师普遍选择资深咨询师作为体验师/分析师,进行每周2次或更高频的个人分析,以保证胜任力,这些资深咨询师的收费普遍在700~1000元/节之间),每个月为2000元。
督导分为个体督导与团体督导。如果同样找一位价格不算高的成熟咨询师做每周一次的个督,同样我们算500元;团督每周支出300元。督导每个月总投入为(500+300)*4=3200元。
咨询师的个案量都是一点点累积的,前50个小时普遍为一案一督,每周接待不超过2位来访。前200小时内每周接待的来访一般不超过4~5位,后200小时我们乐观一点说每周可以增加到7~8位,且可以稳定保持这个数字,那么积累到400小时,普遍需要23个月,需要的总投入为:(2000+3200)*23+14.8万=267600元。
再来算算400小时的咨询收入,前50小时普遍为低价个案,收费不超过150元/节,后面如果我们也乐观来算300元/节,那么400小时的总收入为112500元。
支出跟收入的差距一目了然,那什么时候能收支平衡呢?大概需要44.4个月,需要3.7年。这里的收支平衡指的是,通过咨询收入把对咨询专业支出赚回来,需要3.7年。而在这接近四年的时间里,咨询师通过提供咨询服务所得无法支付其个人生活开支。而且请注意,以上都使用了较为乐观的算法。
以上关于专业投入只是新手咨询师们开支的其中一部分,如果入驻心理咨询机构,在收入上的分成普遍在五五开,某些分成最低的平台也需要接近三七开。也就是说如果咨询师挂牌价格800元,可能只有400元会进咨询师自己的钱包。这也是咨询师为何愿意尝试做个人ip,给自己找流量的原因。
其余的开销还有租咨询室的费用,每节60~120元不等。以及参加各种培训、购买书籍材料等。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咨询师谈到自己的职业会说这是一个“快速致贫”的行业,前期高额的投入,后期获客的不稳定性,让很多圈内咨询师普遍“劝退”心理学爱好者。
三、胜任力焦虑。
胜任力的焦虑几乎是每个咨询师刚入行的时,不可避免要感受到的,也是十分正常的,正如小鸭子初次尝试游泳,或是医生首次站上手术台一样——这是所有行业的新手都会经历的阶段。
但我想谈的是,前面两项:获客压力与经济压力,正在把许多并不擅长内容创作的咨询师“赶鸭子上架”,我在之前的文章《我为什么不看好心理咨询师做自媒体招募来访?》中,讨论过许多咨询师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不得不进入自媒体领域。但真正深入自媒体工作后,他们会发现这不仅是一项耗时耗力的任务,而且这种投入往往会以牺牲个人专业成长的速度为代价。因此,我个人并不看好职业初期的咨询师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像转行一样深入自媒体领域。
这也是为什么我想要做一个新手平台,并且想要把这个平台做成“新手咨询师共同ip”的原因。大多数未经专业训练的人很难保证持续且高质量的内容产出,无论是文章还是视频。但如果做成一个共建账号,就像是一个“蓄水池”,需要的时候把的资源引向自己,我想这样事情会简单很多。就像pyp创始人龚书老师所言:“用长勺吃饭”。这不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共享方式。
03
心理咨询行业的思考
最后我想简单谈谈心理咨询行业,以及新手咨询师与行业间的关系。
新手咨询师的处境在每个个体身上可以说是很“痛”了,但放在整个系统中来看,它像是一种“局部症状”,而“病因”我认为是整个行业、市场与资本等各因素交织作用与发展的结果。
面对人们日益高涨的精神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心理咨询行业本身由于起步较晚,在学历教育、执业标准、法律体系、行业市场监管等的建设跟发展远跟不上市场前进的脚步,跟不上的部分就给了商业跟资本很大空间来发挥,这样的发挥带来了机会与发展,很多咨询师得以入行其实是受益于此,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对咨询师的过度剥削。而新手咨询师从行业信息、经验积累、口碑传播、人脉资源等各方面都处在行业最弱势的位置,也处在职业生涯最艰难的早期阶段,矛盾尤为凸显。
新手咨询师的困境,真的只影响他们个人吗?
如果把眼光放长远,新手咨询师的处境其实直接影响整个行业甚至社会,咨询师的受训成本很高,那么咨询的收费不会低,最终还是消费者/老百姓买单。不然就是负担不起,心理咨询将持续是普通人消费不起的奢侈品。
而如果咨询师把价格压得很低,生存得很艰难,那么会直接影响后面从业者的信心,大家望而却步,就像大量的咨询师都在分享“劝退”其他想要入行的心理学爱好者一样,这将一定程度地阻碍咨询行业的发展。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助力于新手咨询师发展的「咨询师严选」我相信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在当前行业对新手咨询师支持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咨询师严选」希望能成为行业的一剂“补药”。期待不久的将来,行业环境改善、市场更为成熟时,这味药功遂身退,参与并且见证心理咨询行业的变革与发展。
张旭,
2024年9月20日
关于咨询师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