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普希金诗歌朗诵会

美食   2024-06-09 12:07   上海  
有幸参加了一场普希金诗歌朗诵会。
这场朗诵会的特点有三:老人多,女性多,朗诵者占了全体参加人员的1/3以上。
我对诗歌朗诵的认识仅限于抑扬顿挫,朗诵者用声量的大小和语速的快慢来表达感情的多寡,以一个理工IT男的认知来看,这是不合格的,合格的标准至少应该朗诵一百遍以上,而且要熟悉作者生平和作者的其他作品,这样才能真正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并让听者感知到。
有一位年轻的女性诗人朗诵了她写的两首诗,第二首诗是《父亲的鼾声》,写得不错,朗诵得也挺好,就是直白了一点。
这个时代还有人喜欢普希金的诗,令我刮目相看,然而,这些爱好者都是老一代的人物,以青春期的知识和热血支撑着老年的余晖。
普希金,1799年出生,1837年去世,两百年前的人物。要不是以前大国在政治上的亦步亦趋和极端的一元化价值观,普希金不会有这样的热度。
两位女性朗诵者出场了,一位用汉语朗诵一段,另一位再用俄语朗诵同一段,两种语言间杂着,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在五六十年代这是多么热血的场景啊,然而不过短短的几十年,一切都变了,一个国家崩溃了,一种信仰转变了,以为永恒的却如此短暂。可是有人却固守在以前的信仰中不可改变。
还有一位朗诵者,这是一位优雅的女士,穿着得体,裙子和皮鞋,不像其他女性穿着旅游鞋,头发灰白,身材苗条而挺拔,她用流畅的俄语朗诵了短短的几句就想退场,大家不同意,希望她用汉语朗诵一下,我记得大致是这样的:
列宁的名字
我们一遍又一遍重复着列宁的名字
列宁的名字。
我顿时陷入一种呆萌傻傻的状态,列宁去世了这么长时间,前苏联至少经历了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这五代,前苏联崩塌后,俄罗斯又经历了叶利钦和普京两代,中国也经过了好几代,没想到现在还有人在纪念他,他的遗体还存放在莫斯科的红场吗?
这位女士和列宁没有时间上的交集,列宁去世的时候这位女士还没有出生,这样的怀念需要对前苏联有多么强烈的感情啊。
上海这个地方藏龙卧虎,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人物说不定有辉煌复杂的过去,或者她的父辈是神一样的存在,这位女士留苏的时间应该不会短。
从这位女士对列宁的纪念可以看出,那个时代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是多么崇拜,这其实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所以,当后来出现分裂,一个国家要对另一个国家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时,这个要被打击的国家就一百八十度转向,和一贯被骂被批的美国建交以寻求庇护。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列宁去世于1924年1月21日,到今年整整一百周年,难怪这位女士要进行纪念了。奇怪的是,官方没有任何活动,没有任何消息,这是对过去的转向吗?
上海有座普希金铜像,坐落在汾阳路、岳阳路和桃江路的交汇处,离诗歌朗诵的地方仅两三百米,这座铜像建立于1937年2月10日,由旅居上海的俄国侨民为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而集资建造的。日军占领上海后,普希金铜像于1944年11月被拆除。抗战胜利后,俄国侨民和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于1947年2月28日在原址重新建立了普希金铜像,该像由前苏联雕塑家马尼泽尔创作。1966年,普希金铜像在“文革”肆虐中再一次被毁,有人看见一些人用绳子拖着铜像沿着汾阳路往东北走去。这一次甚至连碑体都未能幸免。1987年8月,在普希金逝世150周年的时候,普希金铜像第三次在原址落成。当时中苏关系尚未完全解冻,落成时未举行任何仪式。【摘自百度百科-普希金铜像】
这座铜像的建了拆拆了建代表了历史的百分之一厚度。
朗诵会结束后,正好到了饭点,大家拍了合影就去吃饭了。

自由的大地
旅游美食,股票投资,互联网科技,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