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纱厂
沿着江边步道从丹东路往西走一百米,是一块下沉式草地,这块草地的最西面是一栋老旧的别墅,一楼是一家咖啡馆,叫怡和1915,这栋别墅是怡和纱厂的大班住宅,步道边有一个简单的介绍。这个地块是怡和纱厂的旧址,怡和纱厂和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有直接关系。
18世纪,英国人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和其它机械装置,纺织工业的效率大大提高,1769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问世,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很快,蒸汽机在棉纺织业、毛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印刷业、陶瓷业等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785年,第一个使用瓦特蒸汽机的纺纱厂建成。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业也建立起来,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895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筹建怡和纱厂。1954年,怡和纱厂被收购更名为公私合营上海裕华棉毛麻纺织厂。1964年,新怡和纱厂划出东厂,组建为上海毛条厂。1966年,毛条厂更名为国营上海第五毛纺织厂。2004年,杨树浦路670号划入上海市自来水市北有限公司。
目前,怡和纱厂旧址保留有6栋历史建筑,包括大工场、废纺车间、空压站、仓库、英国大班住宅等,除空压站和英国大班住宅外,其他4栋体量较大的建筑都是清水红砖外观。从2023年起开始对这些建筑进行修缮,建筑修缮面积约2万平方米。
怡和纱厂是怡和洋行建造的,怡和洋行是一家英资洋行,是远东最大的英资财团,号称“洋行之王”。外滩27号就是怡和洋行大楼,建于1920年,由英籍建筑师思金生设计,这是一栋6层的英国文艺复兴式建筑,1983年加建两层。现在面目全非,大楼的1楼是劳力士旗舰店,2、3、8、9楼为餐饮企业“罗斯福公馆”,2楼和8楼为餐厅,3楼为私人会所,9楼为酒吧。
怡和洋行目前的名称是怡和控股有限公司,在新加坡和英国上市。
所谓洋行,就是进出口公司或国际贸易公司的意思,大班是香港常用的俚语TAIPAN,是旧时对外企高管的称呼。
杨树浦水厂
继续往西,沿江有一排暗红色的建筑,就是杨树浦水厂,这个水厂大有来历。
1880年,英商在此建造自来水厂,英国设计师哈特进行设计,两年后竣工,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亲自开闸放水,标志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正式建成。
现在这座水厂已被废弃,改建成了上海自来水科技馆。
在此插一段轶事,前几年我老家拆迁,农民们住到了高楼里,用上了自来水,可是我的一户亲戚却不太习惯,他每天拿着两个桶去挑井水,然后乘电梯上楼,电梯里被弄得水迹汪汪,邻居们都有抱怨,然而他还是我行我素。这已经是距离上海第一家自来水厂140年之后的事情了,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很多城市都有,总有人认为泉水和井水更好,不花钱。
英联船厂
继续往西,地上有一块铁板,标志着这儿是英联船厂的旧址,最早也是英国商人建立的造船厂和修船厂,后来屡经兼并,改名为英联船厂,解放后又屡经折腾,最后的名称是上海船厂。十多年前,上海所有的船厂都搬迁到了长兴岛,这块地皮空了很长时间,现在里面的塔吊正在工作,门口的牌子上写着“抖音集团上海滨江中心项目”。
黄浦码头
这座码头现在的名称是秦皇岛路码头,以前叫黄浦码头,渡轮其秦线就是由浦东的其昌栈渡口到浦西的秦皇岛路渡口。
1908年至1910年间,日本南满洲铁道会社委托日本邮船会社在此修建码头仓库,并代为经营管理。
1911年南满洲铁道会社自己接管经营,1913年起专门停靠北洋航线(主要从上海到大连航线)和欧洲远洋航线船舶。
1920年,黄浦码头归日本大连汽船株式会社所有,1934年被改建为水泥固定码头,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日军从杨树浦一带登陆,黄浦码头停靠着军舰、运输舰,仓库堆存着军事装备。抗战胜利后,黄浦码头由海关接管交中央信托局经营。新中国成立后,它被划归上海港务局第三装卸区,后归属上海港务局汇山装卸公司。
为“输世界文明于国内”,1912年,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等人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当时担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力赞此事。
一战前,从中国到欧洲一般是走陆路,乘火车从北京出发,经东三省、莫斯科、华沙等地到达巴黎,中途换车八九次,快车十二天,慢车十五天。十月革命后,俄国境内被封锁,中国通往法国的陆路被阻断,勤工俭学的学生只好改走水路,从上海出发,经香港、海防、西贡、新加坡、科伦坡、吉布提、苏伊士运河、塞得港至马赛,再乘火车到巴黎。
从1919年3月到1920年12月,留法勤工俭学的20批共1600名学生就是从这个码头登船出发抵达法国的。1919年12月9日,聂荣臻等人乘坐司芬克斯号赴法。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向警予、陈延年、蔡畅等人乘坐特莱蓬号赴法。1920年9月10日,邓小平等人乘坐特莱蓬号赴法。192011月7日,周恩来等人乘坐博尔多斯号赴法。这些留学生就是从这个黄浦码头出发,踏上留法勤工俭学寻求真理的征程。
留法期间邓希贤在施耐德工厂做工时的档案卡。
现在去秦皇岛路码头,旧时的痕迹已荡然无存,只有在地图上还能看到“黄浦码头旧址”字样的一栋沿街建筑,这栋建筑靠马路一边的墙上贴着上面的图片,向今人展示一百年前旧人们的奋斗历程。
现在,欧洲来的远航航线船舶停靠在再往西一公里的北外滩国际客运中心码头上,我在对岸看到了Aida Bella号邮轮,看到了一群德国人在导游的带领下在欣赏梅花。
结束语
回过头看,留在这块土地上的一百年前的建筑基本都是西洋人留下来的,主要是英国人,还有后来的美国人,国人的建筑大概只有拜神用的庙宇。下次我要做个统计,看看外滩沿黄浦江排列的那些建筑的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