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和昨天去了中华艺术宫,参观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作品展, 这个画展共有697件油画,看得很累,却没有多少收获。一个鲜明的特色是,所有画作都采用了大画框,两米甚至2.5米高的画框,看起来很过瘾,不像四十年以前像人脸那么一点点的画框,那么小的画框现在完全看不到了。很明显,和时代相关,现在的画家有钱了,买得起更大的画布和更多的颜料了。
画品的陈列有点凌乱,想要遍历这些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迷宫般的空间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位,找不到一个箭头指示方向。
赞美题材的画作有很多,看这些作品名称就能知道,如:康庄路上,盛世古树又逢春,丰收夜话,盛世彝韵,幸福时代,金秋时节,盛世丰年,盛世匠人,合奏中国梦,国盛邦安,红色交响,无尽光芒,同心筑梦启新程,等等。
《田野的微笑》把农民的裤缝画得笔挺,仿佛熨过一样,满脸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对不起,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从来没有见到农民发自内心的这么舒心的笑容,实际上种田的农民都苦不堪言。
主旋律
有六七幅画都是关于多胎生育的,这和以前计划生育时只生一个好的画作形成了鲜明对比?有一幅《幸福之家》,一堆年轻夫妇竟然有三个孩子,最大的一个已经到妈妈胸口了,一家人还在采购奶粉。《我爱我家》,两个小孩坐在桌边,妈妈挺着大肚子。至少有九幅画中出现了高铁,丛山峻岭的画中必有高铁。
《品书香》中,一位美女拿着一本书,书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我去网上查了一下,真的有这本书,作者是“本书编写组”。在这幅《甲午悲歌》中,船体在爆炸,船身在倾斜,军舰马上就要沉入大海,舰首有位军官挥舞着军刀作向前冲锋状,这就太假了,他做给谁看?我觉得用虚假情节来表现伟大题材是最丑陋的,这就是赤裸裸的欺骗,难道没有真实情节来表现伟大题材吗?
这些作品大部分都是写实的,像照片一样,都在竭力表达物质丰收的喜悦,抽象的画作也有,不过数量很少。不禁想起《论语》的一句话,“上有所好,下必甚矣,上有所恶,下亦从之。”
这些写实作品中有各种生活场景,看牙、上课、包饺子、小孩游戏、拍照、农忙等等,这不是建国前三十年的格调吗?艺术作品要反映建设的伟大成就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看来改开四十年在油画界并没有什么进展。这些作品大致可分为这些种类:温馨家庭,丰收农村,丰收渔村,农贸市场,超市咖啡厅,军队和祖国(军人题材的有很多)等等。特别是渔家的丰收场景就有很多画作,可能是大海渔船渔网的组合特别有表现力。这些画作都尽情展现了物质丰收的喜悦。可是,这有什么可吹嘘的呢?只要政府不施加过多的限制,老百姓喂饱自己的肚子会有什么困难吗?历史上的几次盛世不都能达到这种水平吗?难道一个国家进化了2000多年还以这点业绩沾沾自喜?漂亮国早在100年前就已经实现了物质的极大满足,史称“柯立芝繁荣”,如果吃饱肚子这件事值得夸耀,那么格局就太低了。甚至还有晶圆生产车间的油画,我看不出有什么美,只是哗众取宠,还不如一张照片来得透彻。如果把这次展览改名为“新时代建设伟大成就摄影展”,那就名实相符了。看画展很累,一方面是画作太多,另一方面是高质量的太少,陈列又差,这种大幅油画都要在五米以外才能看得清楚,然而作者和画作名称都在一张小小的卡片上与画作挂在一起,先在五米以外看画,然后往前走五米看清作者姓名和画作名称,再退后五米看看名称和画是否相称。
大家都是边走边看,用走过一幅画的时间来看这幅画,好像就我走得最慢,看得最仔细。我计算了一下,假如看每幅画的时间是一分钟,那么697幅画就需要697分钟,也就是11小时36分钟。和我写的文章相比,这些画作更加可怜,看画的人更少,而且都心不在焉,看了就像没看一样。看来绘画这个行业,就像瓷器,只有圈里人才能相互欣赏,出了这个圈就天下没有人识君了。二楼有个房间不开空调,说是管道滴水,所以空调不能开,把里面的服务员热得够呛,我说这么大的空间怎么连凳子都没有,服务员说那不更热了。
这个展馆的人性化设施很差,可以坐下休息的地方很少。第一天的上午和下午都在看画,中午出去吃午饭,在餐厅里坐了两个小时,然后回来继续看画,到五点三刻离开展馆,可真的是累坏了,想想我还是可以一天徒步25公里的杰出人才,都累成这样,其他人不就更累吗?不过我完全理解这种情况,领导们是不会费这么大的劲来看画的,一切都有秘书和下属屁颠屁颠地进行汇报,他们怎么会知道具体情况呢?
这次画展,参评作品共有1253件,从中选出参展作品697件,再选出进京作品95件。我难以想象现在还有进京作品,就像古代上贡一样。
以上画作都选自这次展览,都是我比较欣赏的作品。相比而言,一楼作品中的赞歌更多,二楼作品更容易接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