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看过《荒原狼》,到了现在,既忘了这本书的作者,也忘了这本书的内容。那么,是不是以前看这本书的时间都浪费了呢?我想不是,我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有这本书的影响。
《荒原狼》的作者是赫尔曼-黑塞,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歌德奖,《荒原狼》是他的代表作,据说二战以后,他的作品风靡世界,受到好几代读者的喜爱。《彼得-卡门青德》是他的成名作,描写了一个瑞士山民的儿子在都市里以写作为生的成长过程,这可能也是作者自身的经历。书中大段大段是作者的心情描写和景物描写。作者自己的评价是“他在缩小的范围内重演了卢梭半是大胆勇敢半是多愁善感的反抗,他将由这条途径成为诗人。”
作者主要介绍了和理查德、伊丽莎白、纳尔迪尼太太和木匠的相处过程,理查德是他青年时的好友,两人经常结伴一起旅游,理查德的父亲资助作者和理查德一起游历意大利,不幸的是后来理查德在一条小河里溺水而亡。
伊丽莎白是作者的朋友,就在作者准备吐露真情的时候,伊丽莎白先说起了她的男朋友,一段默默的恋情就戛然而止。纳尔迪尼太太是一位寡妇,非常希望和作者成婚,后来和别人结婚后还写信告诉作者,希望她来参加婚礼。
作者在和木匠的交往中获得了一种平静的感觉,后来,木匠的弟弟,一位残疾人,终生坐在椅子上,住到了木匠的家里,木匠深感烦恼。作者描写了从开始和残疾人交往的恐惧,到让残疾人搬到自己的家中,最后把残疾人送进医院直至去世的这个过程。这大概是作者紧随救孤救贫的圣徒方济各的足迹,崇尚人文主义精神,主张救人为乐的具体行动。这本书的写作手法、对圣徒方济各的尊崇、译者的不用心等等,使得这本书与时代格格不入,所以译者也没有用很多时间进行推敲,译者自称不是一个专业的文学研究工作者,仅仅是一个兴趣广泛的涉猎者。
在上山途中,我惊讶不已地发现,我在山下早已熟悉的崖坡峭壁竟是如此硕大无朋。现在,我完全被这瞬间制服了,又惧怕又欢呼,突然看到这辽阔滲入我的心里,世界竟是如此宏大!我们的整个村落,远在谷底,迷迷蒙蒙,只剩一个小光斑。从谷底望去以为是紧密相邻的山峰,原来彼此相距许多小时的路程。我开始预感到,我仅仅眯缝着眼看到了一线天地,还没有把整个世界看个真切,而山外有山,或挺立,或倾倒,还可能有大事正在发生,有关的消息则从来没有传到我们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山坳里来过。同时,我心中有什么像指南针一样在颤抖,以一股不自觉的力量拼命指向辽阔的远方。如今,当我看到浮云向着无边无涯的远方流浪时,我才完全懂得了浮云的美和忧伤。
我读书越多,当我探头往下面的屋顶、小巷、日常生活望去时,我越感到古怪和陌生,渐渐地,经常有一种感觉畏畏缩缩地在我心中升起,使我喘不过气来,我感到自己或许是一位先知,展现在我眼前的世界正期待着我去发掘出它的一部分宝藏,揭去蒙住它的偶然与鄙俗的纱幕,用诗人的力量把我所发现的从衰亡中抢救出来,使之永存不朽。
我只是感觉到,有朝一日,生活的激流必定会将一件令人心花怒放的幸福冲到我的脚前,一种荣誉,或许是一次爱情,使我的渴望得到一种满足,使我的天性得到一次升华。我现在还只是一个王室侍从,梦想着贵夫人、被封为骑士和获得更大的荣誉。
我以为自己站在高攀之路的起点,我并不知道,迄今所经历的一切只不过是偶然的际遇。我的天性与生命还缺乏一种深沉而独特的基调。我并不知道,我的渴望的极限和实现并非爱情也非荣誉。大海的无边无际同样使我倾心,使我神往。我又像在童年时那样,见到了水天一色的朦胧远方一如天门洞开,期待着我的到来。我感觉自己生来就不是常住在人群中、安家在城市和寓所里的住客,而是流浪异域、迷航海上的游子。旧日的唤起哀愁的愿望,带着无名的冲动,在我心中升起,我要投入神的怀抱,让我的渺小生命同无限与永恒结为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