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雨的深巷

文摘   2024-12-04 15:46   重庆  

《每日人物》刊发的《单亲妈妈,带两个女儿住进烂尾楼》,看得我几度哽咽。我又去找了女主人林夕的视频来看,从34岁母亲坚定有力的语言,从她决定不租房而是选择爬22楼入住烂尾楼去打扫房间清洁的那刻起,这个强韧的母亲所呈现出来的“万般苦难,唯有自渡”的力量,让我看到林夕的反抗磨损,反抗受辱,反抗被塑造的强大内心。单亲妈妈,带两个女儿住进烂尾楼

一个单亲母亲带着两个女儿每入住一天烂尾房,就是对“烂尾”的鞭挞与讽刺。

人心烂尾,信任烂尾,契约烂尾,用尽全力拼命挣钱为自己买个遮风挡雨的家被烂尾,林夕承受着万般折磨和入住烂尾房生活的种种不便,让自己成为孩子们的天和地----她的内心完整绝不烂尾,她的独立人格和坚强的意志绝不烂尾,她坚持入住最开始连穿堂风都抵挡不住的房子最终迎来了能在家里做饭、唱歌,迎来了更多温暖的星火。是林夕,持久拍视频,为自己每日发声,让全国的网友看到母亲和孩子相互砥砺,相互支撑,用身体力行为那栋楼的业主发声。这样的母亲,令我敬佩。

房子,维系着人与大地的依赖与默契,维系着肉身免于遭受风雨的侵蚀,维系着母亲带两娃有一个栖身的地方,可说好的交房时间又屡屡被拖延,已把一个母亲的心拖得满目疮痍。

看不到契约与希望,自己便去挖掘希望。

入住烂尾房后没有水和电,林夕去一公里之外的地方取水,一个人扛着120斤的水徒步22楼。好在,在烂尾房面前,这社会有温暖的好心人在默默地帮助支持林夕,有门市老板为她供水,有热心的网友陪伴她这艰难的一程,让她和孩子三人在入住的烂尾楼里有了温暖的色调,有了人心的托举迎来源源不断的回响。

一个人被损耗之后,需要自我发声,需要把甘苦记录下来。林夕的声音,是对自己艰难跋涉的记载,是记录时代下一只蝼蚁的不屈,是为自己不断输送源泉活水的重要见证。她的视频,还是一把尺子,丈量着是与非,检阅这世道的苍凉与温暖,还有一个母亲艰难挺住的热泪盈眶。

我相信,《每日人物》报道了林夕的故事后,会让一个临沂的母亲迎来更多的力挺,迎来近处和远方更多的情感共鸣。

我身边,也有几个和林夕一样坚韧的母亲。我看到球球母亲小英,在今年冬季开始送外卖。球球是一个从出生八个月后患基因疾病的女孩,目前两岁,她被父亲抛下后,小英又当爹又当妈,一个人在学田湾陪女儿治疗。趁孩子睡觉时,小英外出送外卖。送外卖时,小英经常通过监控察看球球的状况。天气暖和时,她带着球球在大礼堂广场卖气球,可天气变冷后,广场的人烟稀薄,她只能调整挣钱的方向。与苦难共存

近日,小英买了一辆电动车。每日中午和深夜,她接单、送单,爬高楼。起初,她对路不熟悉,送得缓慢,开得也慢,慢慢地,她熟悉了周边的每一条路,每一栋楼房,她用脚步和汗水去丈量自己和女儿的生活之路,命运之路。我对小英说,找个周末,我陪你去送外卖,我要走到大地的册页中去,走到渗血的路途中,去看到年轻的母亲,反抗屈辱与苦难的镜像。

(小英的背影,在渝中区当骑手)

前几天我写过的入住“桥洞”的达州青年小王,他明日启程到福州打工,他一天都不想在乡镇停留。在看不到希望的地方,唯有远行才有路子。我曾担忧过他远行会不会是住“桥洞”的循环?可我想通了,年轻人需要去磨砺,需要去广阔的地方淬炼自己。小王决定的事,我只能尊重、祈祷与祝愿。倘若我写过的人,在远方遇到困境,我不会视而不见。

我最近写过几位陷入绝境的母亲,在孩子的大灾大难面前,绝不轻言放弃。在网络戾气面前,常国旺拿着一把安眠药又悄悄放下,并用水冲走药片让我感佩。她们的人生,因为一次灾难使孩子备受折磨由此改变了家庭的命运。她们的日子在悲伤与憋屈中循环往复,她们不会每天拍短视频记录生活,只能把自责、忏悔、对孩子的爱放在每日的买菜、做饭、送饭、挣钱,与对探视的期待中。

昨天我和常国旺在地铁口分别时,她说网暴像魔咒一样会要一个人的命。刘学州,粉色女孩,都是网暴的受害者。她想借我的笔对网暴者说,你们不经意的一句调侃一句讽刺一句非人的语言,是压垮一个母亲的稻草,请口下积德,口下留情。

(常国旺被网暴,平台是否有责任?)

(常国旺的日记)

人有病,天知否?

也有好心的读者说,不应该开直播。可这些陪伴孩子治疗的母亲们,不开直播该怎么办?我第二次去高滩岩请常国旺吃饭时,她说姐姐,吃饭的餐馆不能走太远,步行离医院不能超过十分钟,万一收到医生打来的电话,我怕赶不到现场。这就是一个母亲的处境,不走线上的路,不去带货,已无路可走了。她需要活着,需要挣钱,需要为自己和孩子续命。

明日,烧伤百分之六十多的孩子刘易铭又要做手术了,这是入院以来的第九次手术,他的母亲一样遭受网暴遭受嘲讽。这些母亲,一边被人指责,一边深夜流泪忏悔,一边把泪水化为沧海,用血泪不断地浇灌自己。一个母亲的忏悔

(重庆电视台的报道)

昨日,常国旺很想为我买瓶水表达感激之情。我说别花钱,别想着回报,等孩子出院,我去你的出租屋,咱们一起做顿饭,迎接重生的王希泽。

(媒体对王希泽的报道)

我经常为自己当天写什么而苦恼,我现在想透彻了,不怕重复自己,这支笔写阆中26岁潇潇一个人扛着白血病的苦痛,写烧伤孩子的母亲借人间避风避雨的实情,写球球妈妈独自在学田湾带孩子生存的现状,写巴中刘春秀一家四口陪瑞瑞“扛白”在渝的寄居生活,写重庆万州患癌的丹丹母亲独自在文化宫的日常序章,写达州小王在福州的孤独飘零,写江津区的小柠檬及母亲去拾荒换碎银的与苦难共存,写我自己离职失业后的挣扎与反抗----我们这些人物群像,足以让我的笔端喷薄出生活的岩浆,命运的酸辛,活着的荣辱,真善美的实景。

(阆中潇潇的签名)

(自己过得悲苦,却见不得人间疾苦,我和丹丹母亲的对话)

在漏雨的深巷,我的心,我的笔,与他们平起平坐,一起向生活俯首称臣抑或挺起骨头,抗拒命运的暴击。

文章链接:

大地深雪

活下去

冬天过去还是冬天

一个母亲的忏悔

苦难已发生-----

作者微信:641037688,防失联

从彼岸到此岸
不合众嚣,独具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