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第三代天师张鲁降曹后的第二年,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系天师镇南将军张鲁,忧惧而死,张鲁是道教天师家族第一个的没有“飞升尸解”的天师,死后葬于邺城郊外,家产、封爵被五个嫡子瓜分。
而道教嫡传的“天师”名号,张鲁的五个封侯的嫡子是谁沾都不敢沾惹一星儿半点的,如果没有他的庶出儿子张盛,在中华历史上与孔氏家族媲美的天师家族就要失传。
曹丕代汉建魏称帝的同年~黄初元年,发布尊孔诏书:“昔仲尼资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当衰周之末……其以议郎孔羨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祖。”。
划给山东曲埠孔家百户,重建孔庙,造屋百间,为学生提供住宿、吃食,封孔氏掌门为候,每年拨专款、派专职官员祭祀孔子。
并且贬斥老子学说为妖言惑众,魏文帝曹丕下诏:“老聃邪说……”,老曹家发家,就是靠剿灭道教“太平道”的“黄巾之乱”而来,曹丕记得很清楚。
张鲁的庶子张盛聪不聪明不知道,但是眼光很准,看清楚了魏帝曹丕的意图,独尊孔学,打击老庄,同时也看到从自己道教创教老家巴郡、汉中迁来的几万家五斗米道信徒,与豪门大族、当地豪强、官员勾搭成片,渐渐形成对曹魏政权的威胁,曹丕发尊孔贬道诏书是有具体原因的。
曹丕初登大位,为了稳定新建魏国的局势,被迫与代表儒家的士族妥协,采纳了陈群、司马懿提出的“九品中正制”,魏国的官员考核、任命从此被士族垄断,那么曹丕提倡儒家、尊崇孔子也就名正而言顺,顺便打击下老子学说,警告道教信徒的逐渐嚣张,也是顺理成章。
曹丕两份诏书的潜台词是:“朕对孔子的后人只是封了一个百户侯,你们道教老祖宗张陵居然敢私封老子李聃为“君~太上老君”?老张家真是无法无天了吗?”
魏帝曹丕复尊儒家的这个决定,影响了三国至北宋前的中国历史,被称为“门阀政治”,世家大族崛起,操控了中华历史六、七百年,曹魏是三国中唯一一个,对儒家妥协的国家,对士族让步,虽然丧失了部分皇权,但是和士族缓和了关系,这使得三国魏、蜀、吴中,由于有了士族的支持,魏的实力最强,也最团结。
曹丕在位期间,伐东吴,逼迫吴主孙权再次向魏称臣,对蜀派夏侯尚、徐晃与蜀将孟达里应外合收复上庸三郡,内平豪强,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曹操都没平定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攻击北方草原新崛起的鲜卑,大胜,西域鄯善、龟兹、于阗诸王各遣使奉献,西域复通,魏在西域置戊几校尉。
但独尊儒术的后果很快显现,士族在曹魏坐大,士族出身的司马氏很快篡魏建晋,晋统一了天下,史称“西晋”,司马氏吸收了曹魏灭国的教训,大封亲族,打击士族,但士族已经坐大,西晋灭亡前,始终没能摆脱权臣的控制,西晋大封亲族~犯下了和汉初同样的错误,导致“八王之乱”,匈奴人刘曜趁机灭了晋。
魏帝曹丕对道教、道家老子的打压,使得之后的中华历史中,道教、道家断绝了登上中华历史的中央舞台的机会(有个特例,是北魏北派天师道,天师寇谦之),逼迫道教分裂为两大派别,一支走方术路线~卖身投靠于帝王家,求得富贵;一支走民间路线,每到动荡之时,揭竿而起,梦想重建道家在田齐、汉初、三国时的辉煌。
道教这个本土宗教,出生不久,就被政权刻意打压,这和外来的宗教~佛教被南、北皇帝同时推崇不同,冰火两重天,主要原因是汉末太平道“黄巾之乱”造就的恶名远扬。
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道教创教祖师家族第四代天师张盛看到被曹丕打压下老张家的危险,加上自己是庶出,没继承家产、爵位的权力,于是由洛阳出走,经鄱阳入龙虎山,在老祖宗张道陵创立道教的龙虎山再创道教,这保住了道教创教祖师家族,龙虎山张天师家族在中华道教史一脉的传承。
张盛的出走,再次创教,并没有引领道教沿着张盛的思路走~让天下道教以他为尊,道教从他爹张鲁降曹开始,就已经群龙无首,道教迅速分化为无数支派。
其中对老张家天师道最家族有彻底、毁灭性的是“茅山道”,之后的道教历史舞台老张家被茅山道以及后序支派压制了近千年,差点被逼退出道教正统的资格,茅山道历代名人辈出,走的是上层路线。
道教的另一支派,走民间路线,在东晋末年,揭竿而起,想要代晋而立,却没想到,造就了本应默默无闻终老,令北朝、东晋皇帝闻风丧胆的一代战神刘裕。
题内话:道教这两大支派,分头说,在时间上,应该是先说刘裕起家,代晋创宋,创立南朝,当然,还有儒、释、道在东晋、南北朝时代那些融合与分裂,下期精彩继续。
而从时间点上,佛教在北方胡人建立起的国家的巨大的影响,要早于晋末道教作乱。
题外话:张鲁的镇南将军,仅位列三公之下,曹操当时也只是三公之一,张鲁割据时,上表朝廷,仅得了个汉宁太守衔儿,相当于五品官,镇南将军是一品,相当于蜀汉的四大将军,与关羽、马超、张飞、黄忠同级,所以后世道教称张鲁为“张镇南”。
题内话:道教神仙谱里的神仙,既有被系天师张鲁恐惧的刘备、曹操、张飞、诸葛亮、关羽、马超……
也有因崇佛灭国的前秦皇帝天王符坚。
自然,道教张天师世家,历代天师从继位起,就被纳入道教神仙谱,成为当世神仙,就连天师家的仆人,都是天上神仙下凡,给天师家打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