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鲜卑的老祖宗姓“李”?(3)~国史

文摘   2024-10-31 10:02   北京  

  崔浩欺压太子,这是拓跋焘不可容忍的,虽然太子拓跋晃在拓跋焘灭佛时,私放僧众,惹得拓跋焘发怒,但是拓跋皇的储君地位和权威,是不可以让任何臣子可以动摇和挑战的。


   拓跋焘对太子的“软弱”大加申斥,暴跳如雷,在皇宫大殿内咆哮怒吼,太子拓跋晃面对太武帝拓跋焘劈头盖脸的一顿斥骂,表面上被吓得体若筛糠,面无人色,其实内心是欢欣无限:对于以崔浩为代表的汉臣士族,拓跋晃在心里早已是恨之入骨,只是崔浩有着拓跋焘的宠信,拓跋焘对崔浩言听计从,自己没机会对他们下手而已。


   崔浩的第二个罪证,就是乱编国史,编修国史是北魏的文治工程,是拓跋焘钦定,圈点名士崔浩、高允、张伟等共同参加,拓跋焘不遗余力的支持,崔浩总领编撰,负责史料的损益褒贬,折中润色等等。


   整理编修国史的另有具体的负责人,包括著作令史闵湛、郗标等人,这些人性情乖巧,对崔浩言听计从、奉迎无度。


    崔浩曾经注解过《易经》、《论语》、《诗经》、《书经》,这些人为了奉承崔浩,上表请求皇帝拓跋焘让崔浩继续注释《礼传》,让全国学习,并且建议崔浩把其所编撰的《国史》刻在石碑上,彰显崔浩的功勋。

    正在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崔浩听从了闵湛、郗标的建议,当时拓跋焘正在南征,太子监国,拓跋晃马上表态支持,于是朝廷派人从邺城取石虎时代的“文石屋基”六十枚,运抵国都平城,把《国史》刻在文石屋基做成的碑上,立在北魏都城西郊外祭祀的神坛东侧,占地一百步见方,用工劳力共三百万。


   这是笔巨额花销,平城西郊祭祀天坛更是北魏拓跋氏鲜卑联盟祭祀神灵的重地,鲜卑诸王、部落大人、胡人勇士、女巫牧民都要到这里礼拜天地神灵,崔浩把《国史》刻碑,立于此处,无疑是汉人世家门阀势力,向胡人贵族们横刀立威。


   崔浩搞的改革,其核心,是企图恢复魏晋以来的汉人士家的门阀制度,其表现就是在北魏官员的选拔上,仿效魏晋,建立起一个以世家大族为中心的国家政治制度,就是恢复“九品中正制”,因此,崔浩所推荐的官员,都是汉人的高门望族。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巨大的变革时期,各种势力参与角斗,胡汉势力杂陈,从西晋八王之乱始,到胡人拓跋鲜卑的北魏建国,统一了北方,战乱从未停息,崔浩认为,国家需要安定,首先要建立起一套让这个国家拥有财富、权力的每个高等级成员都能满足的官僚体系。

  于是,崔浩大整流品,明辨出身姓氏等级,严格搞起门阀制度,他的外甥卢玄曾经劝过他~创立制度得因实、因势、因时而异。


  崔浩不听,崔浩自己才华横溢,又是最顶级的世家大族出身,上有皇帝拓跋焘的宠信、皇帝对其言听计从,下有代北部分汉族豪门支持,于是在北魏这时期的胡人汉化过程中,把鲜卑贵族、其它代北豪门、庶族地主、庶民百姓得罪了个遍。以门第论英雄,虽然能得到中原高门士族的拥护,但是对于北魏其它势力而言,无疑就是噩梦。


   崔浩的这种唯士族论,曾经出过笑话,太原王氏的一个后代,名叫王慧龙,其祖上就是东汉末年时,收服了吕布,刺死了董卓的司徒王允,王慧龙是其后王愉的孙子,王愉在八王之乱时渡江到了江东,是江东大族,桓玄篡晋建楚时,王家支持桓氏,刘裕复晋时,诛杀了王氏满门,只有十四岁的王慧龙逃亡江北,投靠了北魏。


  崔浩一见之下,如获至宝,招王慧龙做了女婿,王慧龙孤身入魏,没有人可以证明他的身份,而崔浩判定王的血统纯正的原因,是因为王慧龙长着太原王氏的“祖传酒糟鼻”,由于此事过于荒唐,当时长孙嵩就告了崔浩一状,拓跋焘因此大骂崔浩一顿了事。


   后来,刘裕逼迫东晋宗室司马休之起兵“反叛”,被刘裕亲征击败司马休之大军四万后,司马休之、鲁轨、鲁宗等东晋最后的宗室势力逃亡到北魏,鲁轨指名道姓的说王慧龙是王愉家里养的沙门(和尚)僧彬和主母所通的私生子,,这给了崔浩的名誉造成了很大的损伤。


  崔浩在北魏搞汉制,想要恢复搞魏晋门阀制度,拓跋鲜卑宗室、贵族,胡族部落大人的利益怎么保证?北方的胡汉争端怎么解决?


   面对这些矛盾,崔浩煞费苦心的耍了一个小聪明,想要给拓跋鲜卑一个汉族出身,用以体现拓跋鲜卑贵族的尊贵,把拓跋氏纳入汉族名门体系中,确保拓跋氏在新体制中的利益。


  于是,在编修国史时,崔浩将拓跋鲜卑定为李陵的后代,李陵是汉武大帝时期,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其先祖是秦朝大将军李信(秦第一次灭楚的二十万秦军领军主将),李陵是将门士家,曾率五千步兵孤军进入大漠,独抗八万匈奴骑兵,杀敌数万,力竭、无援而降,在匈奴娶妻生子,最后客死蛮乡。


  在崔浩的描述里,拓跋诸部落联盟时代、拓跋鲜卑诸部落的各部落大人的祖先,是追随李陵投降匈奴的汉人部属的后代,拓跋氏是李陵的后人,自然可以成为汉人的高门望族,那么在这次以崔浩为主导的北魏汉化革新中,大整流品,皇族拓跋氏是名将家族李氏出身,其权力、权威在新体制里,名正而言顺。


(未完待续)


纵横论天下
看历史,观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