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五世纪上半叶,东西方同时出现了两位伟大的征服者,一位是被称为“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纵横欧洲,横扫顿河、莱茵河,进高卢,占米兰,直逼罗马。
东方的征服者北魏太武帝扬鞭纵马,征服了漠北草原、楼兰古道、东临碣石、百万雄兵投鞭万里长江,匈奴人、氐人、羌人、柔然人、高车人、高句丽人、西域诸国无不拱手臣服,结束了五胡十六国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乱、统一北中国的不世英雄。
统一北方被后世称为“太武大帝”的北魏皇帝拓跋焘,一生英雄,生平只有一个对手,那就是南朝刘宋皇帝刘义隆,宋文帝刘义隆在历史上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刘义隆开创了南朝著名的元嘉盛世,却又三次北伐,三次兵败,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往往是以成败论英雄,但是刘义隆北伐的对手是远击柔然、消灭匈奴、臣服西域、统一北方的盖世英雄拓跋焘,元嘉北伐最后以平局收场,在北朝、南朝当时能与拓跋焘打平手的人,只有刘义隆一个。
刘宋开国皇帝~令南北皇帝闻风丧胆的战神刘裕,有七个儿子,长子刘义符、次子刘义真、三子刘义隆、四子刘义康、五子刘义恭、六子刘义宣、七子刘义季。
刘裕中年发迹,早年贫困、无子,长子刘义符出生时,正值刘裕讨伐篡晋创楚的桓玄,功成名就,这时刘裕已经年过四十,中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刘义符少年时有膂力,善骑射,解音律,刘裕受禅创宋称帝,自然而然立他为太子,两年后,刘裕崩逝,刘义符明正言顺的继承了帝位。
刘裕去世前,给儿子挑选了四个顾名大臣,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中书令傅亮、护军将军檀道济,庶族出身的刘裕知道,想要维护刘宋的皇权稳定,自己的后世子孙,多有不逮,病危时暗中嘱咐太子刘义符:“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是此人。”
又写下手诏:“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母后不烦临朝。”刘宋王朝以后七帝都没有发生太后当权的事,这是战神刘裕临终前远瞻的结果,但是,人毕竟不是神,刘宋王朝之后的叔侄兄弟争位,最终被权臣夺了天下,这是刘裕无法控制和预测到的。
一代战神刘裕去世,北魏皇帝拓跋嗣趁刘宋新丧之机,南下讨伐宋国,经过长达半年的艰苦卓绝的城市攻防战,魏军以损失十分之三的惨重代价,攻下了滑台、虎牢等军事要地,进而攻克洛阳、许都,打下了河南,占据中原,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北魏为日后的南北朝廷华夏正统之争,抢得了先机。
北魏攻占河南的战争,引发了刘宋王朝的宫廷政变。
魏军入侵河南,刘义符不管不问,全凭大臣们做主,刘义符喜欢演戏,皇宫成为舞台,一排排商铺在皇宫华林园搭建起来,刘义符安排太监、宫女们装扮成商人和市民,讨价还价的做起买卖,玩得开心热闹,玩得兴起,皇宫成为演武场,鼓声震动宫禁。
檀道济诸将救援河南不力,致使中原沦陷,执政大臣上表自责,请求处分,刘义符不闻不问,视而不见,早将父皇刘裕提防辅臣的嘱托忘得一干二净。
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需要强大的、绝对优势的权力当后盾的,刘义符的宽容,在顾命大臣们眼中就是软弱,一个软弱、好玩乐的皇帝是在乱世中生存不了的,一个软弱的君主,就是国家的噩梦,顾命大臣们开始密谋除掉他,另立新君。
东晋以来,江南是门阀士族的天下,刘宋王朝却是平民开创的国家,傅亮和檀道济都是庶族,徐羡之虽非寒门,祖上并无显官,在高门望族看来,被起自布衣的寒士骑在头上,肯定不会甘心,傅亮、檀道济、徐羡之但心刘宋初创,寒门当政,皇帝黯弱,会引起豪门大族复辟东晋的野心,到时他们执政的地位不保,所以出身豪门的谢晦为保住自己的位置,也支持这次废立。
废掉刘义符,按顺序应该立刘裕的次子刘义真,可是刘义真喜爱文采风流,与高门士族过从甚密,和大文学家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等人是挚友,曾扬言自己做了皇帝,一定任用此二人为宰相,他们当权,四辅政大臣放哪儿?
于是商量后,徐羡之等放弃刘义真,想拥立刘裕的三子刘义隆,刘裕喜爱从小历练诸子,刘义隆四岁时就在参军刘粹的辅佐下坐镇京口抵御卢循;十四岁时已经当过无数州的都督;刘宋立国,被封为宜都王,坐镇荆州,比起两个不争气的哥哥,年仅十八岁的刘义隆,更具成熟的皇家气质。
主意打定,几个顾命大臣串通一气,进宫说刘义真的坏话,刘义符不明是非,加上自己平时就与二弟不和,于是听凭在京的三个执政大臣的谗言,把刘义真废为平民。
随即,三顾命大臣调手握淮北军权的檀道济入京,檀道济远在边关,本想躲开是非,这下子没办法,非得表态,于是上了贼船,公元424年5月25日凌晨,檀道济引兵开路,徐羡之等人随后,从云龙门入宫,把继位不到两年的刘义符,从华林园的龙舟上揪出来,废为营阳王,接着斩草除根,徐羡之派人将刘义符和刘义真杀掉,傅亮率百官备法驾,去荆州迎接刘义隆到建康称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