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笔记分享 | 楚歌: “The Work of Theorizing”

文摘   其他   2024-03-07 11:10   山西  

前言

本次分享的Aura读书会成员楚歌同学的笔记。这篇笔记基于Theorizing in Social Science: The Context of Discovery这本书中,Karl E. Weick的“The Work of Theorizing”。楚歌同学的笔记内容详细有条理,推荐给大家阅读。

01

文章核心问题和总体结构


开头通过介绍Parson关于理论化过程的描述,引出了“racking one’s brain”,Karl E.Weick认为用这个词形容理论化过程是非常恰当的,因为它体现了变异与保留、向前生活与向后理解、感知与概念、具体与抽象等variation and retention, living forward while understanding backward, perception and conception, and concreteness and abstraction二元性之间进行理论化的努力斗争。之后,提出本论文核心问题:如何尽可能保留这种理论化过程中二元性的矛盾张力,找到一个更好的理论化过程?

Theorizing as Racking One’s Brain的关键内容:“disciplined imagination” (Weick 1989).“That’s interesting”。

Theorizing as Reciprocal Tension between Living Forward and Understanding Backward的关键内容:Kierkegaard’s living forward and understanding backward; 海德格尔engagement的三种形式:上手性、在手性、现成在手性;小节结论:理论化过程应该怎么描述呢?理论化是一种包含“巨大删节的活动,但每个删节都相当于完整感知现实的某些部分”(James 1996: 96)。在理论化过程中,删节越来越多,离感知越远,需要理解“更重要的现实”需要重新审视理论化过程中感知和概念之间移动的方式,也就是从感知到概念的理论化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Theorizing as Reciprocal Tension between Perception and Conception的关键内容:感知秩序(perceptual order)和概念秩序(conceptual order);Substituting;小节结论:在理论化过程中,当我们改变Substituting以重新捕捉事件中的事实和关系时,我们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Theorizing as Reciprocal Tension between Concrete and Abstract的关键内容:欧文对于substituting中所涉及变化的描述,六个步骤。

Theorizing as Testing a Substitution:当感知和概念结合在一起时,理论化的张力就变得明显了。比如当James将音符与视觉动作联系起来时,我们看到了这种张力。这种连接包括线索(音符)、框架(意念运动理论)和连接(至少在詹姆斯的脑海中是这样)的结合。当人们试图理解谜题时,这种三重结构是连接的根本行为(Weick 1995: 110)。

Implications for the Practice of Theorizing:理论的对立面不是实践,是幻想(杜威);向后理解——抛弃确定性(Dening,1996);理论化的十四条建议。

Conclusion:Theorizing viewed as a progression from perception to the formal creates cumulative losses along the way.

02

海德格尔上手性、在手性和现成在手性


海德格尔认为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家便试图用理智思索并解答人们所感知到的诸般事物,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探索“存在物(者)”(beings)的属性和用途,忽略了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来的一个根本问题:“存在”(being)是什么?即我们在关注存在物时,却忽略了关注存在本身。作为一种状态的“存在”与作为一种实体的“存在物”是不同的,我们必须关注于这种存在状态。其提出了三种存在状态。

Ready to hand上手状态:上手状态是一种主客体边界模糊,强调一种具身体验,即不是“我”和“锤子”,而是“我握着锤子,全身发力重重落下”的一个上手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感受到在这个存在过程中的体验,比如激动、紧张等。实践活动不包括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分离,而是“吸收性的应对”——Heidegger描述的参与方式。当人们以这种方式行动时,他们将世界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项目、可能的任务和“受阻潜能”的网络,而不是离散的物理对象(如工具)的排列。

Unready to hand 在手状态,指的是上手状态的被打断,例如,工具因“不好用”而从因缘整体中“单独”跳出来,进入一种对象化的呈现。比如说,人无法感受到每个器官的所在位置,但是当我们出现“胃痛”、“心悸”等病症时,就会从一种整体交融的上手状态中被打断,也就是说可以“我”感受到这些器官的存在。在手状态在理论化分析过程中非常重要,在在手状态中,工具、工艺品和物体才作为独立的实体出现,脱离了任务,具有质量和重量的明显可测量的特性,由不同的主体操纵。

Present at hand现成性(现成上手状态)指的是把某个东西类似于摆在手里,放在手中来看、来观察,这个时候的事物是以一种静观和认知的对象呈现的,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不管是本体论还是认识论的研究(包括胡塞尔的现象学研究)都是基于这种条件下的产物,因而所揭示的都是事物的现成性,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现成在手之存在状态。而现成性是上手性因某种方式褪去或被消除之后的产物。

注:当我们把被观察对象从情境中剥离,将其作为我们分析的独立要素,这种状态其实是从上手状态→现成上手状态,可能会丢失重要的“存在”,这也是理论化的过如大西洋马鲛鱼,当其被捕捉且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中,我们对其解剖的过程其实是从情境中剥离出来的过程,我们无法想象其在海洋中的声音和颜色,也无法想象它被捕获过程中的肌肉紧张的状态。我们可以得到某些“事实”,比如有多少根鱼刺,但是这些事实可能是无关紧要的

03

卡尔维克的有纪律的想象力&意义建构


第三部分回到核心问题,karl E.weick认为他所提出的“disciplined immagination ”的目的也是为了改进理论化过程。这种人工选择涉及一个通过思维实验使得理论化更加可视化的过程。

disciplined imagination(Weick 1989):理论化是一个概念试错的人工选择的小型进化系统。原文“理论家建立理论时,他们设计、实施和解释想象中的实验。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它们的活动类似于进化的三个过程:变异、选择和保留。因为是理论家而不是自然有意地引导进化过程,所以理论化更像人工选择而不是自然选择,而且这个过程越受验证和经验主义的支配,理论化就越像自然选择。除非我们改进理论化过程,否则理论就无法改进;而除非我们更明确地描述理论、更自觉地操作它、更有意识地将其与验证脱钩,否则我们无法改进理论化过程。有必要对[理论化过程]进行更明确的描述,以便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过程的哪些地方可以修改以及这些修改的后果是什么。——卡尔·魏克(Karl Weick)《理论建构作为训练有素的想象力》(1989)

That’s interesting : “有趣”事物的发现可能揭示了一些脆弱的假设,这些假设可能会影响人们之前的看法。(个人观点:有趣某种角度来说意味着和我们最直观的推导逻辑是存在差异的,比如一种反常识发现或者是一种新的解释路径。)

意义构建过程sensemaking:感知建构是人们赋予他们集合经验意义的过程。它被定义为“对似是而非的印象展开持续的回溯研究,使人们正在做事情合理化”("the ongoing retrospective development of plausible images that rationalize what people are doing", 2005)。包括三个基本要素:(1)线索,(2)框架,(3)线索和框架的联结( Weick,1995)。框架来自过去的社会化时刻,线索来自当前经历的时刻。线索是来自当前环境的信息,它们触发了人们理解情境的动机。框架是包括规则和价值观在内的知识结构,它们是理解的指南。当人们在框架和线索之间建立起关系时,他们就创造了意义。意义来自过去经验的分类和框架(认知和知识体系)、当前事件的线索和标签,以及框架和线索的联结。单靠框架或线索不能形成意义,形成意义的是框架之内的线索( Weick,1995)。从意义建构的视角来看,过去时刻的体验+链接+现在时刻的体验,它们建构当下情形的意义。

(补充:为什么要在本章节中补充意义建构的内容?我个人认为本章节中很多内容都体现了sensemaking的思想,sensemaking和海德格尔上手性是理解这章节表达内容的底层逻辑。例如,对于当下时刻的感知其实是受到上一个时刻的结果(living backward)和下一个时刻的期待的共同影响(living forward)。

04

向后理解和向前生活


向后理解:回溯性的总结和解释过程。反映了存在主义哲学中关于过去对个体认同和存在意义的塑造的观点。人们通过对过去的经历和历史的思考,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过去的决策和经验成为了个体存在的一部分。这也与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观点相符,也与意义建构观点相符,认为个体在过去的传统和历史中找到存在的根源。

向前生活:无法预设的being的过程。先发生,再理解。我们经历在某个事件的当下可能并不会感知到“意义”,对其诠释的过程是具有滞后性的。

问题:如何理解感知秩序(perceptual order)和概念秩序(conceptual order)?

感知秩序是一种在当下生活中的秩序,感知常常是一个包含多个维度和概念的混合体,它可能是没有意义的,是一种流动性的体验。概念秩序是离开当下生活的回溯吗?比如说我刚刚正在看月亮,那我看月亮这个时刻的所有感知构成了我那个时点的秩序,温度、光线、气味等等。当我离开这个事件,我需要总结时,我可能会说我在半小时前看到了淡白色的月亮,以形容词、名词、介词等进行描述。

概念图式是一种筛子,我们试图用它来收集世界的内容并部分保留。

个人思考:这是否就是参照理论的作用呢?在理论化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改变筛选方式,重新捕捉掉在筛网里的事实和关系,并重新考虑筛网的结构和组成。

05

欧文的理论化六步骤


第一阶段:perception 感知,被描述为“一个原始的预先中介的知觉场”。感知被认为是触觉的,变化的,依赖于非客观因素,如假设和意图(Irwin 2011:) 比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蓝天白云,即使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蓝天,什么是白云。

第二阶段:conception 概念阶段,这个阶段个体将知觉和标点符号塑造成一种系统的认知经验,即把触觉知觉转换为图像、符号等。这个阶段出现了“我”和被感知的“存在”的分离,也就是主客体分离。(个人感觉就是从上手性到了在手性?)

第三阶段:form。在这一阶段中早期的个人感知具有更公开的特征,是一个贴标签的阶段。这是一种从私人通道到公共通道的转变,同时也放弃了一些独特的、特殊的体验。Irwin称这种信息损失为“主动凝结”(Irwin 1977: 26)。在第三阶段,私人获取的主观印象转化为公开获取的客观印象。在这一阶段中出现词汇的内涵和外延的矛盾对立关系很突出。比如“月亮”的本意和在古诗中的意向性。

第四阶段:formful,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形式组合,命名的事物是相互关联的,并按照热冷,响亮-柔和,上下等维度排列。人们开始寻找表现一致性的证据(Irwin 1977: 27)。他们开始衡量和比较,这意味着他们开始对什么是通常的,什么可以与什么比较,以及判断的意义产生期望。一致性带来了规范和标准。伴随着标准而来的是原则、例程和程序规则等形式的抽象。

在欧文的前四个阶段中,抽象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人们仍然能够逆转、重做和重新标记他们手中的抽象。抽象过程的逆转是为了降低抽象过程中对重要事实的忽略。(重新回答大西洋马鲛鱼的例子)

在第五个阶段formal,关系的模式开始硬化并具体化为无可争议的实体。例如,形式中的上下关系现在被具体化为更正式的上下级关系,主人对奴隶关系,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关系。

在第六个阶段:formalism形式体系描述为“客观形式具体化为先验真理……”在我们知道它之前,我们发现自己关注的是图式,而不是图式本身”。在这个抽象阶段,谓词变得不可争辩,并被误读为对象本身的性质。思维和分析的范畴被当作“真实的实体”来对待。(比如历史学家会认为商周时期是奴隶制度是一个难以更改的事实。)

06

理论化的14条建议


1、 To gauge progress in theorizing, keep working to increase the present meaning of lived experience. To increase present meaning is to multiply sensed distinctions and extend significance.(如何理解:增加当下的意义就是增加感知到的区别和意义拓展?)

2、 绞劲脑汁——调动与理论问题相关的经验知识。

3、 关注“that’s interesting”,这可能会是重要线索。

4、 接受理论化过程中对感知的删减。

5、 接受理论化永远落后于当下实践这个现实,即“先发生,后形成”,这意味着理论化是“一种持续的努力,旨在设计出能够或多或少跟上可能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话语系统。

6、 Interruptions, surprises, disconfirmations, the unexpected all qualify as moments of unready-to-hand engagement where flow and flux become disassembled in context and provide clues as to plausible variables, patterns, dimensions, configurations that are implicit in ready-to-hand engagement. The unready-to-hand is a source of potential conceptual substitutions。

个人解读:中断、意外等都是一种在手状态,这可以显现出上手状态中可能的变量、模式、维度、组合,如人感知不到空气的存在因为人们时刻或者空气包围之中,然而当人们无法呼吸时,“空气”这一重要变量就会显现出来。而从意义建构视角来看,危机、干扰活动和非常态事项为什么在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一个组织或者其他的研究对象,其实时时刻刻都面临着“扰动”,即组织“平稳”状态只是危机程度较低而已,并非是没有干扰活动。危机情境为我们提供了放大这种变化的情境条件。

7、 注意中断。“在每一个醒着的时刻,有机体[系统]及其环境的完全平衡不断受到干扰,同时也不断得到恢复……生活就是中断和恢复……在这些活动转变的时刻,有意识的感觉和思想产生并得到加强。”

8、 理解理论化就是从感知到概念,从具象到抽象,不断丢失细节的过程。

9、 为了更好的接近“感知状态”,学会遗忘,“看就是忘记所见事物的名字”(Weschler 1982: 180)。当你忘记名字的时候,你就会退回到粗略的未命名的专注区域和当下状态。如果你也扩大你描述和词汇的储备,那么你可能会改变你的思维。 

个人解读:从欧文的理论化六步骤来看,这实际上就是前四步骤的再度循环过程。命名会涉及概念的延申和感知细节的丢失,并由一种个性体验变为公共体验,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象的理论化过程,当我们丢失重要细节时,可以重新回到感知阶段。在卡尔维克看来,简单解释往往过度应用标签化的概念,而牺牲了生动的细节和丰富的背景能带来的理解深度。

10、 把握好substitutes,建立理论就是改变筛网,重新检查以前漏过的东西。

个人解读: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会得到不同的感知和判断。基于意义建构视角来看就是改变了“框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线索和框架的结合”。

11、 想象就是再现和转化先前的感知。

12、 理性是主观的,逻辑是客观的。理论化的一个常见步骤是从对推理的解释转向对某些事件、表现或程序的“逻辑”的更正式的描述。结果是一个简洁但实质性的指代。

13、 将知觉与概念联系起来,避免盲目。

14、 避免事后之明,更好的理论被定义为缩小理解和生活之间差距的解释。

07

结论


理论化被视为从感知到形式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累积的损失。但它的必然性、重要性和延展性可能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容易控制。用有纪律的想象力来进行理论化,就是在更多和更少的抽象之间,在更多和更少熟悉的故事情节之间移动,并密切关注正在想象的东西。理论化的工作迫使我们不断地问Peter Reason(1996: 24)的问题:“抽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世界吗?”

08

推荐阅读


Weick, K. E. (1989). Theory Construction as Disciplined Imagination.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4), 516–531. https://doi.org/10.2307/258556.

Magala, Slawomir J. "Karl E. Weick: Sensemaking in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 Studies 18.2 (1997): 317-339.

黄光国《社会科学的理路》,第十五章。

子金

Medicine & Social Science


子金
他发现自己最终作为一名返乡者回到了一个他并不属于的世界。他从此被囚禁于日常现实之中,如同被囚于牢狱之中。他在此受着最为严酷的狱卒的折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