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 | 《康德研究》(Kant studien)第115卷第3期

学术   其他   2024-09-18 18:00   北京  






Kant studien

 Vol. 115  No. 3


本期《康德研究》共有四篇文章,两篇讨论。第一篇《在单纯理性界限内的通灵:康德有关模糊表象的解释》致力于论证,康德有关斯韦登伯格(Swedenborg)领域投入的努力应当被视为是富有效益的。第二篇《量的范畴的推导》提出了三个论点来解决量的范畴推导的争议。第三篇《将康德的理论哲学规定为彻底的消极神学?根据康德的调整性自然神论对新近研究中一个论点的注释》批评了将康德理论哲学理解为消极神学的主张。第四篇《主动的、被动的和相互的仁慈——康德关于爱的义务体系》将论证是仁慈作为爱的本质元素发挥了这种统一作用。第一篇讨论《道德律作为先验原则—— 克莱因盖尔德(Kleingeld)和威拉谢克(Willaschek)论自律》澄清了康德哲学中的自律概念。第二篇讨论《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中“火焰的宝藏”和“自然的凤凰”两个表达的两个线索》借助康德文中的两个比喻,讨论其与斯多葛学派的关系。




Introduction 



01


Geistersehen innerhalb der Grenzen der bloßen Vernunft: Kant über die Aufklärung dunkler Vorstellungen

在单纯理性(bloßen Vernunft)界限内的通灵:康德有关模糊表象的解释

Sebastian Abel

摘要:本文主要致力于论证,康德有关斯韦登伯格(Swedenborg)领域投入的努力应当被视为是富有效益的,这意味着《通灵者之梦》不只是一个可以诋毁的文本。具体而言,我们将处理对“模糊表象”的解释,根据斯韦登伯格,它们的基础在于精神世界(mundus spiritualis)(而非智性)和感性世界的共存。该定理与康德高度一致,指向了对斯韦登伯格“单纯理性界限内”相关思考的重建尝试:康德对模糊表象的世俗解释最终回溯到符号学,即将表象理解为是由纯粹理性存在所引起的。因此,模糊表象作为符号指向了批判的“目的王国”。纯粹理性存在的影响也在道德实践意义上宣告自身;其唤起了反对唯我主义的感觉,这种感觉能够轻易地追溯到批判系列作品中的“尊重感”和“理性的声音”。“真实的”通灵,被康德解释为是虚构焦点(foco imaginario),而因此是心灵缺陷,这将与上述情形相区分,只是被描述为模糊表象的不合理外在化个例。在文章末尾将表明,《通灵者之梦》中的原理能够更远追溯到康德最后的作品。


02

The Derivation of the Categories of Quantity- Reading the Metaphysical Deduc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a Controversy

量的范畴的推导——从一个争论的角度解读形而上学推导

Levi Haeck
本文中,我提出三个论点来解决量的范畴推导的争议:1)判断的三种量的功能/形式(普遍-特殊-单一),作为综合范畴的量(整体性-多样性-总体性),合乎法则地直接指导对作为单一整体的可感多样性的确定;2)这揭示了判断活动中一种特定的范畴类型,它与经验判断不同,但预设了经验判断;3)需要将总体性范畴与单一判断相结合,将整体性范畴与普遍判断相结合(“B序”),而不是将单一判断与整体性相结合,将普遍判断与总体性相结合(“A序”)。这场争议涉及我们对范畴规范性的理解,它们的范围,以及直觉与范畴在区分对象时的分工。


03

Statuiert Kants theoretische Philosophie eine radikale negative Theologie? Anmerkungen zu einer These aus der jüngeren Forschung im Lichte von Kants regulativem Deismus
将康德的理论哲学规定为彻底的消极神学?根据康德的调整性自然神论对新近研究中一个论点的注释

Thomas Wyrwich 
科勒(Markus Kohl)、施耐德(Ruben Schneider)和(实际上)维拉切克( Marcus Willaschek)最近主张,康德的理论哲学包括一种彻底的消极神学。本文批评这一彻底的解读。一方面,本文主张,康德的不同段落似乎都在论述最高存在的绝对不可理解性,这可以解释为康德只是根据图型化的知性认知(不存在对上帝的具体认知)以拒绝可理解性。本文将表明,康德主张“调整性自然神论”的一种形式(尽管他也结合了自然神论和无神论的一种形式),并且其先验的自然神论的分析结论在原则上并不亚于其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美学。科勒、施耐德和维拉切克的解释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不断强调的最高存在者被构想为是“完美理念”。


04

Proaktives, reaktives und reziprokes Wohlwollen. Kants System der Liebespflichten

主动的、被动的和相互的仁慈——康德关于爱的义务体系

Elke Elisabeth Schmidt
康德的爱的义务包括慈善、感恩和同情式参与的义务。但是什么让康德能够将看似相当异质的义务归纳到一个概念之下,尤其是归纳到爱的概念之下?我将论证是仁慈作为爱的本质元素发挥了这种统一作用。为了理解这种作用,首先需要分析仁慈的概念(第一部分)。在此背景下,再重新评估爱的三种义务。慈善被证明是一种主动的仁慈形式(第二部分),感恩是一种被动的仁慈形式(第三部分),而同情式参与被理解为一种相互的仁慈形式(第四部分)。


05

The Moral Law as an A Priori Principle. Kleingeld and Willaschek on Autonomy
道德律作为先天原则—— 克莱因盖尔德(Kleingeld)和威拉谢克(Willaschek)论自律

Oliver Sensen 
摘要:在对康德的一种常见解读中,自律指涉的是纯粹理性将道德律赋予自身的思想。克莱因盖尔德和威拉谢克不仅出于文本理由,并且处于哲学理由拒绝这种标准观点。相反,他们认为,自律只能筛选中间原则,例如“帮助他人”,并且道德法则是先天的而非被给予的。在本文中,我将首先出于文本理由,分析当康德提到原则是先天时,他意指什么。我认为,康德没有将先天法则设想为永久存在的实体。相反,如果先天法则由感性所激发,那么它们是理性必然如此运转的产物。康德也在文本中使用了“自律”一词。之后我将论证,将自律视为活动的非标准观点可以应对克莱因盖尔德和威拉谢克的哲学上异议,即他们反对将自律作为道德律的给予。


06

Zwei Nachweise der beiden Ausdrücke „Feuerschätze“ und „Phönix der Natur“ in Kants Allgemeiner Naturgeschichte und Theorie des Himmels
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中“火焰的宝藏”和“自然的凤凰”两个表达的两个线索

Martin Walter
摘要:康德在其早期的宇宙论著作中使用了两个比喻:“火焰的宝藏”和他著名的“自然的凤凰”形象。本研究提出了康德可能知道的这些比喻的两个来源。第一个比喻要追溯到对莱布尼茨的《原始地球》(Protogaea)(1749)的德译本或者戈特舍特(Gottsched)对《原始地球》的评论。第一个比喻的两个来源都以拉丁文文本的形式在同年出现。康德对第二个比喻的接受很可能来自英国诗人亚伯拉罕·考利(Abraham Cowley)(他的诗:《出神》)。这两个比喻都十分重要,因为它们都解释并阐明了康德借助了斯多葛学说中的“大火灾”,也即宇宙在世界之火消逝,又从这一浩劫过程中产生的基本粒子中重生.


译者


郑翰琳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姚盛语,宋长乐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校对


张峰铭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讲师




域外栏目每周三固定与大家相见


欢迎关注法理杂志

 选粹|思享|域外|写作|学界 

赐稿邮箱|ratiojuriswechat@126.com


☜法理杂志官方“有赞”书籍商铺 | 扫码选好书


文字编辑 | 白琳谛 张睿宁

法理杂志
《法理——法哲学、法学方法论与人工智能》是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方法论研究中心、北京市天同律师事务所主办,商务印书馆出版的CSSCI收录集刊。舒国滢教授担任本刊主编,王夏昊教授、辛正郁律师担任本刊副主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