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大单元”系列公益直播】王洪春:大单元目标与评价任务设计
伴随着2024年秋季新教材全面投入使用,如何“进行新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分享华师专家和区域、学校基地研究成果,提供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落地实施路径,助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我们特于2024年10月29日—2024年12月19日进行16期的“新教材大单元系列”公益直播分享,每周二、周四晚上 19:30 播出,有通识专题报告,义务教育所有学科案例分享(元旦后推出高中案例)。
HUASHI
此次公益直播四大亮点:
集华师专家集体智慧——汇聚华师特聘专家、研究员及北京、山东、内蒙古、 吉林、黑龙江、安徽、山西等十几个省市区域、学校名师智慧。
本期为新教材大单元系列第二期公益直播分享——《大单元目标与任务评价》,由华师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王洪春进行分享。
王洪春:华师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昌乐县新城中学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山东省教科院兼职研究员,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省级工作坊特聘专家。先后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山东省优质课、潍坊市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在《生物学教学》《中国教育学刊》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编著《核心素养导向下大单元教学设计》一书。
华师大单元规划表主要有以下几部分内容: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主题、单元目标、单元评价以及单元结构化活动设计。然而教师在进行大单元实践时往往出现许多问题,例如:课标分析不到位,没有真正理解行为动词的含义;课标分析不到位,没有真正理解行为动词的含义;在确定单元主题时没有凝练单元统摄中心,直接采用教材中的标题作为单元主题;学习目标方面缺少成果目标和能力目标,行为条件与行为目标不匹配,目标不能三维叙写;进行评价任务设计时多数评价采用现成试题,不能评价学习过程和学科素养;不会设计表现性评价和评价量规;结构化活动设计方面没有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设计学习支架,缺少过程、进阶……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一、分析课程资源:研读课标、研读教材、分析学情,聚焦关键能力,为确定单元主题和单元目标做铺垫。
课程标准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是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管理的直接依据。”
与大单元设计联系最密切的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课程目标包括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和目标要求,课程目标又包括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课程内容包括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学业质量则刻画了学生完成本课程学习后应该达到的质量要求。
①准确摘录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要做到应摘尽摘。
②对课标内容做分解,结合本单元内容细化分解为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含:核心素养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
分解样例:数学
1.课标分析
教师常常会因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的差异对学业要求中的行为动词(认知过程、学业表现)有不同的理解,这必将导致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产生差异,进而对教材、学情、教学的理解产生较大差异;不同的评价者因对同一行为动词理解上的差异,在试题的形式、难度和区分度上产生较大的差异,进而影响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最终导致教学评的不一致性。
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和命题者对行为动词的理解不一,所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必须对学业要求中的行为动词(认知过程、学业表现)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形成统一认识;
其次,要明确达成这种行为动词的教学,需要经历怎样的认知过程或活动体验,进而设计出学习任务或学习过程;
第三,需要明确要考查某种行为动词时,试题需要提供给考生什么信息以及如何设问,最终从教学测评的本质上保持试题和试卷质量的稳定。
2.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分析什么(教材分析的内容)
①本单元(课时)教材(学习内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性质、特点、在课程(或单元)中的地位,它在学科中的前后左右关系,甚至是学科间的关联性分析;
②本单元(课时)教材(学习材料)的结构、特征/特点、或背景等;
③本单元(课时)教材(学习结果)涉及的学科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可能会涉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能力、思想、意义、品格、价值观念等。你在描述(分析)基本问题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二个方面来确定本单元的一二个基本问题,也可以选择所有这些方面来确定很多基本问题。几个基本问题之间应该有合理的逻辑结构,它们将中心组织者(教材)分成合乎逻辑的、连续的各个教学部分;这些问题应该要求学生思考、分析、应用该教材中将要习得的知识。语文、英语学科既要讨论篇目本身的基本问题(人文性),还要讨论与该篇目相关的学科基本问题(工具性)。
④解决这些基本问题所需的与学科相关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能力、思想、意义、品格、价值观念等。
3.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内容包括(围绕课标要求和教材进行学情分析):
①这个单元(或课时)的学习(解决本单元(或课)的基本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学习、探究方面的能力如何(注意:要围绕这个单元(或课)的学习所需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基础来分析,不要泛泛而谈)。哪些学生已有了这些基础?哪些学生需要补救(以便于这个单元(或课)的学习)?
②关于该教材内容的学习,学生可能出现的易犯错误,或“迷思”是什么(包括学习的难点在哪里)。
③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气氛、体能状况(体育课程会涉及)、意志品格、价值观念甚至宗教信仰等如何。
二、确定单元主题:在研读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围绕核心素养和聚焦关键能力,确定单元主题。
一般而言,目前的单元主题有“大任务”“大项目”“大问题”“大观念”四种,需要根据不同的素养目标以及学科研究的不同水平,选择相应的单元主题来组织单元。
“大概念”主要源自英文“big idea”,它并非指学科中某一知识的具体概念,而是指相对稳定的、有共识性和统领性的、能够象映学科本质的核心观点。
学科大概念:指“能反映学科的本质,居于学科的中心地位,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和解释力的原理、思想和方法。”
大概念不是单元标题,也不是一个词或短语,而是一句话。例:
语文:个人的经历与文化背景造成了不同的人生追求与诗词风格,不同作者会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而采用不同的议论方法;
数学:对式的形态的恒等变形是提升运算能力和符号意识的重要载体;坐标法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主要方法。建立平面直线与圆的方程,能够有效运用代数方法研究曲线问题。
生物:遗传信息控制生物的性状,并代代相传,实现生命的延续;有性生殖的生物,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染色体的行为决定基因的行为,并随配子传递给子代,控制生物的性状。
历史:国家利益是引起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维持和平取决于全球合作和公平。
体育:积极的互动,有助于交流和空间使用的提升。
①事实性问题是锁定在特定时间、地点或情境下且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正如事实就锁定在特定时间、地点或情境下。
例如:化学元素周期表有哪些内容?
②概念性问题是指能够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迁移的问题,正如概念本身能够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迁移。
例如:为什么价值观冲突最难以解决?
③辩论性问题是开放的、争议性问题,这类问题没有正确或错误答案。
例如:学生能用ChatGPT写作文吗?
核心任务是指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情况。
根据维金斯和麦格泰的观点。任务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选择性反应任务,如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简答题;
二是建构性反应任务,如表现性任务和传统的论述题。
通俗来说,就是将“看不见”的隐性学力转化为“看得见”的行为表现,利用有形作品或表现以作为学生学习证据的学习任务,或者简言之是一种有标准的学习任务,并依据表现做出判断的过程。
三、确定学习目标:关键技术在课标的解读及分解;不同的内容标准有不同的分解策略;单元目标要聚焦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行为条件与行为表现要匹配。
内涵:学习目标是学生经历一定时间的学习以后形成的预期结果。
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它明确了教学内容,在方向上对教学的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这些学习结果:
具体——宽泛
预设——生成
外显——内隐
可测可评——难测难评甚至无法测评
四、设计评价任务:分析学习目标,确定成功标准,选择评价方式,设计评价问题,创设任务情境,设计评价量规。
内涵:
1.评价任务是对学习目标的进一步视听化、问题化、作品化。
2.评价任务是学习目标与学习表现之间的桥梁。
3.评价任务为学习表现提供活动框架。
评价任务的设计:
①分析学习目标:是什么类型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行为表现和行为条件是什么?
②确定成功标准:学生的那些表现、作品或行为可以作为测评的证据?
③设计评价问题:什么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评价信息?
④创设任务情境:什么样的任务或情境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这些表现?
⑤设计评价量表:如何识别和衡量学生在特定任务情境下的具体表现?制定测评相关要素不同表现水平形式的指标。
(1)分析学习目标,确定怎么评
(2)确定成功标准
(3)设计评价问题
何谓优质问题?
问题设计是指围绕学科基本概念而进行的学习任务设计,它通常是以“问题”的形式来重新组织课程内容,给学习者创设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学习任务。
优质问题具备的条件
①开放且为非结构问题(所谓的非结构问题即没有预设标准答案的问题)
②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相连接。
③具争议性的话题,其内容甚至可以跨学科领域。
④具复杂性、具挑战性。
⑤与生活相结合。
(4)创设任务情境
(5)
数学案例:
评价任务特点:
匹配目标:与学习目标相匹配 ;
催生信息:以催生丰富信息的要求来设计 ;
使人明白:语言明白、教师示范、提供样例、给予辅助、 提供支架、学生参与(儿童立场);
要求明确:谁,做什么,怎么做,时间,过程,规格 ;
情境真实: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劣构的;考验复杂、变化了的环境中的问题解决) ;
开放有度:具有挑战性;
结构性:在任务结构中设计,注意任务间的关联性(没有结构化处理的信息,就是“微信”)。
系列直播第三期:《大单元教学结构化活动设计》将在11月5日(周二)由华师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岑辉分享,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