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大单元”系列公益直播】孙鲁:如何为学生大单元学习设计学习工具
伴随着2024年秋季新教材全面投入使用,如何“进行新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分享华师专家和区域、学校基地研究成果,提供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落地实施路径,助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我们特于2024年10月29日—2024年12月19日进行16期的“新教材大单元系列”公益直播分享,每周二、周四晚上 19:30 播出,有通识专题报告,义务教育所有学科案例分享(元旦后推出高中案例)。
HUASHI
此次公益直播四大亮点:
集华师专家集体智慧——汇聚华师特聘专家、研究员及北京、山东、内蒙古、 吉林、黑龙江、安徽、山西等十几个省市区域、学校名师智慧。
本期为新教材大单元系列第6期,由华师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齐鲁名师孙鲁进行《如何为学生大单元学习设计学习工具》专题报告分享。
孙鲁:华师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山东省济宁学院附属小学,高级教师,学校课程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兼数学学科教研员。山东省第四批齐鲁名师、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山东省第二期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主持人、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指导专家、济宁市圣地人才、济宁市特级教师、济宁市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济宁学院特聘教学导师。
教学的核心是教人思维,学习的关键是学会。
学习方式的变革背后一定是思维方式的变革。成尚荣先生曾说过:“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实质是让思想真正发生;让学习看得见的实质是让思维看得见。”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培养,一切教育教学行为要聚焦如何提升思维能力,如何促进思维发展,如何形成思维品质,这是每位教师务必着力思考、努力践行的方向。
一、工具价值作用
(一)学习工具的价值
工具是教与学的支架;工具可以推动大单元的实施;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收集评估的证据;工具的使用是可迁移的教学能力。
(二)学习工具的作用
诊断:可见的思考记录;教师和自我诊断;促成形成性评价。
知识变活:建立在个人情感和亲身体验之上的知识,才是个人的知识(非他人知识的储存),强有力、能够迁移活用的知识。
促进主动学习和思考:它要求学生主动介入问题,参与到课堂话题中,每一个环境都推动着思考发生、思维前进。提高参与性。
促进深度思考和学习:思维路径和层层追问,拓展和深化学习与理解。
发挥伙伴协作的价值:它通常需要一起工作和分享、讨论。
改变课堂文化:重视思考、专注、好奇、表达、解释,鼓励互动,师生合作……
二、工具类别功能
(一)工具的类别与功能
管理工具:人体长条;番茄时钟;时钟伙伴;我的旅友;公平签;小鸟叫;吹哨……
合作交流工具:旋转木马;笔谈;加一条;无领导的讨论;反馈阶梯;分享-提问-建议-收获;角色扮演;观点圈,红绿灯;3-2-1桥……
探究提问工具:STW三步提问法;KWL表;5W1H提问分析法;问题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评价反馈工具:画廊观察;3-2-1课堂反馈条;自我评价表;互相评价表;掌握水平评价表……
归纳建构工具:概念图;索引卡;思维地图;Venn图;象限图;“汉堡包”写作法;SMART目标……
(二)工具在教学中的运用
1.起始阶段
学习环节:进入探究
主要任务:一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二是明晰探究目标和任务。
可以使用的学习工具:观察-思考-怀疑工具(STW);局部-整体工具(ZI);思考-疑惑-探究工具(TPE);问题分类工具(QS);必做事项清单工具(BST);三个价值判断工具(3YS);无领导的讨论工具(LD)
2.探究阶段
学习环节:深入探究
主要任务:通过概念对探究发现环节的事实、观点进行再理解,进而建构自我观点,形成大观念。
可以使用的学习工具:观点圈工具(CV);+1传递工具(+1R);概念图工具(CM);角色扮演工具(SI);创造意义工具(MM);命名-描述-行为工具(NDA);红黄灯工具(RYl);剥水果/洋葱工具(PF);主体-侧面-隐藏工具(MS);NEWS定位法工具;付出与收获工具(GG);真与美工具(BT);假设-调查-解释工具(PGE);四个践行假设工具(4If);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工具(WSWW)
3.结束阶段
学习环节:反思运用
主要任务:知识迁移、运用与反思阶段,要求学生在实践中验证观念、理解,进而反思实践与理解。
可以使用的学习工具:反馈阶梯工具(LF);分享-提问-建议-收获工具(SAIL);经验-挑战-困惑-洞见工具(ESPI)
三、前测工具例举
KWL表格
1.何为KWL表格?
KWL分别是三个字母的缩写:
步骤K是Know ,即“(关于主题)我已经知道什么?”(What I know)
步骤W是Want ,即“(关于主题)我想知道什么?”(What I want to know)
步骤L是Learned,即“(关于主题)我已经学到了什么?”(What I learned)
目的: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让学生会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提问,学会提问;让学生对照学习之前进行总结、反思。
2.何时使用?
学习新主题之前:在开始一个新的学习单元或主题之前,使用KWL表格可以帮助学生识别他们已经知道的内容(K),以及他们想要了解的内容(W)。
在阅读一篇文章、书籍或任何文本之前:KWL表格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思考并记录下他们对即将阅读内容的预期和问题。
课堂讨论前:在进行课堂讨论之前,学生可以使用KWL表格来准备他们的观点和问题,这有助于提高讨论的质量。
实验或项目开始前:在进行科学实验或任何项目之前,KWL表格可以帮助学生预测可能的结果和他们想要探索的问题。
复习和准备考试时:在复习和准备考试时,KWL表格可以用来帮助学生识别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需要进一步复习的领域。
跨学科学习时:在跨学科学习中,KWL表格可以用来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看到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
3.如何使用?
K当学生刚开始对主题内容缺乏足够了解时,老师可以套用新闻界的六个问题作为提示(谁?发生什么?在哪里?何时?为什么?怎么发生的?)
W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经验和兴趣提问,锻炼孩子们提问的能力和水平(只有会提问,才知道自己想要学到什么和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在学习动机)。
L通过学习,有没有解决自己写在第二栏中的问题,对照第一栏的前经验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结、反思,看到自己认知或态度变化的过程。
4.举例说明
四、交流工具例举
(一)画廊漫步
1.何为画廊漫步?
当学生完成某个作品后,教师要求各小组将自己完成的作品张贴在教室里各自的规划区域,请各小组逐次进行巡视,巡视时将自己小组(或自己)的意见写在小贴纸上,直接贴在对方的作品下面。各组要对其他小组的意见进行回应,并进行修改完善。
2.何时使用?
新授的知识点较多,可以并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方案成果完成,如作文评议、美术画作、科学模型、思维导图需要展示交流,教师都可以灵活使用画廊漫步,开展概念建构或者交互学习。
作品展示与评价时:学生完成绘画、作文、手工制作、思维导图等作品后,可将其张贴在教室墙壁上形成“画廊”。学生在漫步过程中,既能欣赏他人作品,又能依据给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写评语,促进互相学习。
头脑风暴与创意激发时: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或主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将想法写在大纸上。随后学生进行画廊漫步,在浏览其他组想法的基础上,回到自己组继续讨论完善,从而激发更多创意。
文化体验与感悟时:在进行文化、历史、艺术等相关教学时,教师可展示不同文化的图片、故事等资料。学生通过画廊漫步,直观感受文化差异与魅力,增强文化理解与包容。
3.如何使用?
把学生分组:画廊漫步是一种参与式深度学习教学策略。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在组织小组合作/协作学习的时候,需要做好分工,明确每一位同学的职责,交代清楚活动规范。
出示讨论问题:画廊漫步中的学生小组通常有 5到 6人。对于较大规模的班级,要么写更多的问题,要么重复相同的四到五个问题,学生围绕着教师分派给每个小组的问题,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创意张贴起来,作为一个“站点”的“画作”,供在教室里漫步的其他同学评头品足。
问题张贴:在准备好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将问题张贴在教师四周的墙壁或不同“站点”上,或在不同位置的电脑上展示出来。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室,在教室里留出足够的空间,方便学生“漫步”,进行讨论。
漫步驻足:在每个发布的“站点”“画作”面前,学生团队都会驻足,回顾以前的小组所写的内容,并添加自己的新内容新观点以及评论和建议(便利贴或直接写在大纸上)。接着他们按一定的顺序(顺时针或逆时针),漫步到下一站,轮换继续进行,直到所有“画作”都被欣赏到,所有发布的问题都得到解决。
学生互动交流思考:当学生漫步画廊,讨论问题时,教师在课堂上四处走动,随时记录学生理解上的误解或失误,在画廊漫步中发现的问题,并在活动结束前或总结的时候,集中来解决这些问题。
总结反思提炼升华:当所有小组都回到起点站或自己的站点的时候,各个小组组内归纳总结、回顾反思、综合评论、并进行口头报告,也就是画廊漫步的“总结反思”阶段。
(二)旋转木马
1.何为旋转木马?
旋转木马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所有学生先观察离自己最近的成果,并留下自己的意见,然后顺时针方向。观察下一组的成果,留下意见,是参与者在讨论或交流中轮流观察和评价不同观点的方法。
2.何时使用?
某一学科主题展开讨论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项目式学习时:利用该工具能促进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培训时:可组织教师围绕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学生管理等问题进行讨论,分享经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3.如何使用?
第一步: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发一大白纸,每个小组发一种颜色的马克笔,注意,每个小组的马克笔颜色要不一样,便于在小组交流的时候进行区分。
第二步:每个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得出本小组的结论后,用自己小组的马克笔给每个问题写上一条回答,或自己的看法。
第三步:小组间采用顺时针传递的方式,将自己小组的问题纸转递给下一个小组,接受到的小组需要在第一条回答的基础上给出回应。如果教室的空间足够,每个小组可将自己的大白纸贴在墙上,各小组可以走到其他小组的问题白纸下面,用自己小组的马克笔进行回答,然后到下一组再观察并回答。
第四步:轮转一圈并分别回答完问题后,全班开始讨论交流,并分析收获。
(三)笔谈
1.何为笔谈(Chalk Talk)?
笔谈工具和旋转木马工具的道理相似,区别在于,笔谈工具是小组内进行交流时使用的,适用于在学习之前了解学生对该主题的前经验以及学习后的检验与评估。旋转木马主要用于小组间的交流。使用笔谈工具时,教室让学生用笔进行交流,学生用笔回应彼此问题,中间不能说话,要保持沉默。
2.何时使用?(适合中高年级)
评估先验知识:在开始学习一个新主题之前,老师可以通过Chalk Talk了解学生对该主题已经知道的知识有多少。
处理难概念或问题:当遇到难以理解的概念或问题时,Chalk Talk可以帮助学生一起探讨最难的部分,并决定如何跟进。但需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确保学生平等表述的机会。
单元概览课:Chalk Talk适用于单元最初,帮助介绍和探讨新观点,适合运用于“单元概览课”。
单元总结评估:在完成一个单元后,Chalk Talk可以用来检验学生学习了多少内容,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3.如何使用?
第一步:教师发给每组一张大白纸,每个学生一只马克笔,注意,每个学生手中的马克笔颜色应不一样,以便区分。
第二步:先在大白纸的中央写上本次笔谈的主题或问题。
第三步:小组内的每个人分别占用大白纸一个角落,作为回答问题空间,在这里,对要讨论问题分别写一个自己的观点、回答或理解。
第四步:每个人写完后,顺时针旋转大白纸,每个人都要面对前一个人的问题或观点,经过思考后,对你面前的(前一个人)的观点做出一条评论或回应。
第五步:每个人回答完毕后,继续旋转大白纸,直到转一整圈,每个人都对别人的回答做出完回应为止。
4.举例说明
某小学课堂,数学老师要求学生探讨“我国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主题。学生首先查阅了国家统计局网站,从公开的信息中,获取了2012年到2022年10年间我国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发现了我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的事实。然后,小组学生用笔谈工具进行讨论:我国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四)加一条
1.何为加一条(+1 Routing)?
2.何时使用?
小组讨论初期:在小组开始讨论之前,每个学生都独立思考并写下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他们将想法写在“加一条”工具单上,并传递给下一个人。这样,每个学生都会基于前一个人的观点添加自己的见解,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讨论和思考。
课堂总结或反思环节:在课程结束时或每个学习单元结束时,使用“加一条”工具单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反思他们的认知变化。
跨组交流时:在需要跨组交流的情况下,学生将自己在小组内部讨论的结果,通过“加一条”工具单与其他组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交流的深度,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理解。
3.如何使用?
第一步:每人准备一张纸写上自己的名字,小组内每个成员最好用不同颜色的笔。
第二步:回想。在一个讲座/ 展示/ 阅读之后 , 回想 , 把能够想到的事实或观点列出来。
第三步:传纸条,+1条。把笔记传给右者,阅读左侧同学列表,并添加至少一个不同的笔记(缺少的、新细节、关联、进一步观点等)
第四步:重复+1 步骤。每个人的笔记至少传一圈。
第五步:收回自己的笔记,审查和详细阐述。阅读他人的添加,思考并添加必要的批注。
第六步:分享。根据集体创建的笔记讨论,可以根据观点的重要性等排序,并建立小组的关系概念图。
五、思维工具例举
“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脚手架”理论告诉我们:在工具使用前应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工具的设计与应用应以辅助学生达成发展目标为核心。在大单元学习任务群学习工具的应用中,应考虑学生学习的情景,以协作互动、沟通对话的形式,实现意义的建构,而非把工具“一放了之”,工具应指向学生独立学习。
(一)STW三步提问法
1.何为STW三步提问法?
观察-思考-怀疑(See-Think-Wonder):观察-思考-怀疑工具简称STW工具,主要是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和联想。使用STW工具,能够鼓励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并基于观察证据进行深度思考和尝试解释,有助于培养孩子们观察力、思考力和好奇心,为进一步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2.如何使用?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与探究主题相关的实物、实验、图片、视频、文本等,并提出自己的要求,如,需要观察到最少几个点、思考多少个问题、提出多少个疑问等。
第二步:完成“观察”栏的填写(我看到了什么)。观察(阅读)结束,让学生各自写下并讨论自己的观察的现象或因素、条件等,并填写在“观察”栏下面。这个环节,学生只需要表述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即可,不需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第三步:完成“思考”栏的填写(我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并要求学生进行有证据地解释。即不但要说出自己的思考结论,还要回答“为什么”。
第四步:完成“怀疑”栏的填写(我还想知道什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多角度的思考,然后至少提出一个疑问,即:我还想知道什么?
第五步:小组展示交流并互评。
3.使用案例
(1)在小学科学课中,学生要完成吹不掉的乒乓球实验、扎了孔的瓶子却不漏水等实验,就可以利用STW工具让学生们在开始探究之前充分调动已有经验进行讨论。
(2)在化学或物理实验中,教师可以示范一个带有易忽略的细节的错误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为何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在进入探究环节后,教师可以提供一张相关图片或作品,让学生完成“观察-思考-怀疑”的讨论思考;各组完成各自作品后,可以展示在班级墙上,让各小组用“观察-思考-怀疑”对其他小组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疑惑或问题。
(3)学生利用STW工具阅读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历史与社会》导语《秦兵马俑插图》:
(4)看图写作、讨论,自然现象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等。
(二)观点圈
1.何为观点圈(Circle of Viewpoints)?
观点圈工具主要培养学生的视角分析、多元思维(分辨某一问题/话题所包含的不同视角)等思维品质。学生需要根据观察、阅读或学习过的材料所包含的角度进行思考,并围绕话题进行分析,选择其中一个视角深入探讨并完成:我从……角度思考……;在我看来……(站在所选事物角度进行描述,并分析),因为……从这个角度分析存在一个问题……
2.如何使用?
第一步:安排计划。教师介绍材料,然后留出时间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再公布需要学生理解的话题。
第二步:确定视角。让学生根据讨论出的视角,生成视角列表。视角可以包括材料中的任何人、物或角度,甚至材料背后的,以及过去或未来等。
第三步:选择探究视角。小组成员的视角应尽量丰富,最后,班级再共同选一个视角来进行探究。
第四步:回答“我认为……”。学生应从自己选择人或物的角度来思考主题,如:他的处境、想法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等。
第五步:回答“我从这个角度有一个问题……”。教师让学生想象这个人(物)在其中的困惑或好奇,由此提出问题。
第六步:交流分享。每个学生都要介绍自己想到的视角以及视角(他/它)的观点、想法和问题,教师要记录并注意学生间的观点差异。
(三)角色扮演
1.何为角色扮演(Step Inside)?
角色扮演工具简称SI工具。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跳出自我框架,理解事物之间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共情、移情、换位思考以及关系思维能力。角色扮演工具是让学生置身于某个具体的事件或场景中进行观察和思考并回答:这个人/物能够观察或注意到什么?它能够理解或相信什么?它真正关心什么?它好奇或怀疑什么?实际使用中,学生要在“角色扮演”工具单上分别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2.如何使用?
第一步:介绍材料。教师提供有关材料,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角色(人/物),然后开始思考参与者和旁观者角色。
第二步:教师提示学生从角色角度描述这个角色(人/物)的现状,并在工具单上填写“这个人/物能看到、观察或注意到什么?”
第三步: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这个人/物可能知道、理解或相信什么?”,让学生列出角色观点,并记录下自己的新认知和观念。
第四步:教师提示学生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物情感,陈述并解释“这个人/物会关心什么?”
第五步:教师提示学生给出“他/它好奇或怀疑什么”的理由。
第六步:教室通过学生观点的记录来掌握其思维过程,让学生比较不同视角和相同视角的不同描述。
以上步骤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我”(人/物)的遭遇、感受、想法、认识、诉求、期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带入某个角色来分析,然后小组进行展示交流。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应要求学生客观理解和分享他的内在感受,要求学生在解释的时候不能妄加揣测,而是有理有据地分析某一视角。
(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何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即:What?So What?Now What?
2.如何使用?
第一步:回顾。聚焦要探索的材料,回顾已经研究过的。
第二步:是什么。根据材料,确定并描述现象(具体的行动、时刻、观点或观察结果)。针对所学,什么最能引起你的共鸣?我们做的什么最突出?
第三步:为什么。引导学生对所学意义、目的和重要性做出判断。这些所作所为那些最重要?对学习有帮助?能从中学到什么?为什么?
第四步:怎么办。现在那些行动是值得采取的?确定继续研究的具体行动(自我管理策略、设定新目标、确定研究的下一步、实施计划、澄清等)。
第五步:分享。学生们倾听彼此,反思迄今为止采取的重要行动和观念,并思考未来行动的可能性。
(五)5W1H提问分析法
1.何为“5W1H提问分析法”?
5W1H分析法也叫六何分析法,是一种思考方法。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 从原因(何因Why)、 对象(何事What)、 地点(何地 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 方法(何法How) 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2.何时使用?
5W1H提问分析法(对象(What)、目的(Why)、地点(Where)、时间(When)、人物(Who)、方法(How)):掌握提问技巧是学生善于提问的基础,教师可以经常在课堂上围绕某一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提问,这时5W1H 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可以成为学生训练思维的脚手架。
What(什么):明确所讨论的主题或问题。例如,在讨论“春天的公园”时,可以提问“春天的公园是一个充满生机和美丽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Who(谁):确定涉及的主要人物或角色。例如,在“春天的公园”中,可以提问“公园里有哪些人物活动?”
When(何时):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例如,在“春天的公园”中,可以提问“这个事件发生在哪个具体的时间段?”
Where(何地):确定事件发生的地点。例如,在“春天的公园”中,可以提问“公园位于城市的哪个具体位置?”
Why(为什么):探讨事件发生的原因。例如,在“春天的公园”中,可以提问“人们为什么要去公园?”
How(如何):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或方法。例如,在“春天的公园”中,可以提问“人们是如何在公园中活动的?”
通过这样的步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和分析一个主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3-2-1Bridge
1.何为“3-2-1Bridge”?
通过“3个关键词”“2个问题”“1个比喻”,形成阅读前后的信息对照,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是否抓住了故事的核心情节和发展线索,对人物形象的解读是否多元,以及故事情节如何改变对故事人物的形象塑造等。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在此活动中得到很好的提升。
2.何时使用?
该工具非常适合阅读课,用阅读前后的两轮对照来检测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层次变化。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也能够使阅读更加深入。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和不同难度的文本,可随意替换三个步骤中的问题。
3.如何使用?
在只给出文章标题或者前几段文字后(根据文本不同),
让学生用三个词来描 述故事的主要人物,并根据目前的情节内容提两个问题,最后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较典型的人物状态,并将以上的3-2-1分别写在一旁。
在学生都写好第一轮的答案后,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答案。所有的问题都没有正确答案,学生的解释言之有理即可。
当阅读到文章结尾时,再让学生重复步骤1的内容,3个形容词,2个比喻句(状 态有何差异),以及开始的问题有没有在文本中得到答案。对照第一轮的回答看有什么不同,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哪些故事情节促使了思维的变化。
在第二轮之后,再请学生交流分享。注重在表达中厘清思维发展的过程,使整 个思维可视化。
将思维工具完全融入课堂教学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小步开始,首先结合课程内容,将思维工具与课程内容结合,先把课堂上某一环节使用工具,让学生习惯这种思考方式。例如STW工具,鼓励学生在“Wonder”阶段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作为课堂讨论的起点。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帮助他们改进观察和思考的方式。再就是跨学科应用:在不同学科中应用思维工具,让学生看到思维工具的普遍适用性。最后定期评估工具的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让学生习惯这种思考方式。然后就可以逐步将思维工具融入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并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结束语:学习工具可以伴随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涉及学习的全领域。但是,学习工具又不能滥用,也不能泛用,只有适合学生的且确实有必要的学习工具才能发生工具的辅助性。
11月19日(周二)19:30,华师教育研究院“新教材大单元系列”第7期公益直播——华师教育研究院基地校优秀教师、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第六小学康艺馨进行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对韵歌》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华师教育研究院基地校优秀教师、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沙河第二小学教育集团马兰进行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阅读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分享分享,欢迎各位教育同仁“转发分享+扫码观看+互动交流+观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