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 宜养阴润燥,祛暑化湿,平安应对秋老虎!

健康   2024-08-22 05:50   河北  


导读:处暑节气的来临,意味着炎热的夏天结束了,自此慢慢进入凉爽的秋天。由此可见,处暑是一个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这个节气该如何养生呢?

处  暑

The Limit of Heat

 

2024年8月22日(星期四)

22时54分48秒

农历甲辰年七月十九 




2024.08.22

处暑无三日


新凉直万金


传统节气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天文专家称,处暑当天,太阳直射点已经由“夏至”那天的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太阳开始偏南了。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天在名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还有。所以这个时期是昼热夜凉,时时会有高温天气,所谓的“秋老虎”,像是夏天的回光返照,只是这样的“回光返照”越来越弱。随着秋雨降下,“一场秋雨一场凉”,秋意渐深,秋味渐浓。




2024.08.22

袅袅凉风起


离离暑云散


传统节气


中国古代将处暑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初候,鹰乃祭鸟

处暑这一天有一个自然现象,鹰在捕捉到鸟之后,并不是自顾自地吃,而是会把那些鸟整整齐齐摆在窝前,先进行祭天,然后自己再进食。而且,鹰不捕食正在孵化后代的飞禽,所以可以称之为有义。

二候,天地始肃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天地始肃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这种肃杀之气,在进入处暑第二候的时候就可以明显感知出来了,天气万物开始凋零。

三候,禾乃登

“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也有稻谷登场开始加工的意思。此时五谷丰登,大地金黄,古时有“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农民在处暑时节向天子进献五谷,再奉献给祖庙,意味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2024.08.22

残暑扫除空


疾风驱急雨


传统节气


中医学认为,秋季燥气当令,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由于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等症。

 

秋燥之气以中秋为界,又有“温燥”与“凉燥”之分。如秋初久晴无雨,秋阳暴烈,属温燥性质。但无论温燥、凉燥,总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

 

五行之中,肺脏属金,旺于秋季。因肺喜清肃濡润,主呼吸与大气相通,外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故燥邪最易伤肺,引起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皮肤干燥、便秘等症。因此,秋季养生应遵循中医养生中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注意护阴润燥,以养肺为先。

 

 

处暑之后,夜晚的风也夹杂了凉意,由于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变大,体弱或过度劳累的人就容易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适应,从而引发呼吸道和肠胃的疾病,所以要注意休息以及饮食健康。

 

想去秋燥必须养阴,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润的食物外,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温热粥或药膳粥,可说是养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补中气。


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与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养生早餐。中医提醒,老年人、体质较虚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会明显感觉不舒服的人,应该从秋天就开始调理保养身体,多喝水、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季节进入秋天,要多喝蜜,少吃姜。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那么,人体就必须经常给自己“补水”,多喝水也就成了我们对付“秋燥”的一种必要手段。

 

处暑时节,不少人会存在入睡困难、睡眠轻、浅、短,有的半夜醒来第二觉就难以入睡,但是到了白天又会很困乏。这就是“春困秋乏”的现象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精不足、人体收敛的功能就差,阳难以入阴。

 

“一夏无病三分虚”。经历了一个消耗性的夏季,身体弱的人在季节转换时就会表现出来不足了。中医说,“精不足补之以味”,山药、银耳、百合、蜂蜜、糯米、芝麻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可以用来煲粥炖羹滋养。

 

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

 

另外,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处暑后适合吃一些凉润之物在民间就有很好的诠释。老鸭汤就是很好的选择,能够清热、生津、养阴。鸭肉入肺胃肾经,有滋补养胃、止热痢、止咳化痰、利水消肿等作用,体内虚热、大便干燥还有水肿的人食之都颇有益。江浙一带用扁尖炖煮的老鸭汤非常鲜美。

 

若是逢到胃口不佳,食欲不振,四川的泡菜来炖鸭汤,鲜辣酸香,很是开胃助消化,容易嗔胀的人不妨一试。但是食鸭肉的时候,要注意忌食兔肉、杨梅、核桃、鳖、木耳、胡桃、大蒜、荞麦。公鸭肉性寒,母鸭肉微温,入药的话以老而白、白而骨乌者为佳。如果用老鸭与海参同炖,还能补五脏之阴,去虚痨之热。

 

起居养生

 

秋季养生有“春捂秋冻”之说,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整个夏天,都是阳在外阴在内,到了秋天,就该反方向行之了。

 

这是因为处暑时节,天地间的阳气趋向收敛,天气由热转凉,阳气逐渐下沉,阴气逐渐上升。人体内的阴阳之气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此时需要顺应天地阳气的内收,同步贮存体内阳气,调节阴阳的动态平衡。

 

然而,在天气由热转凉的变化中,常人存在调节适应期,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不爱起床,白天不爱运动,这就是“春困秋乏”中的“秋乏”现象。因此,起居作息方面要特别注重睡眠的质量,积极调整睡眠时间,以适应节气的变化。


对于常人而言,处暑养生的重点在于调整睡眠应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争取晚上10点以前入睡,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并保证早睡早起,晨起后适当运动。另外,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缩短调节适应时间。

 

依据生命的气运规律而言,顺天应人则要尽可能做到亥时(21~23点)入睡,早晨卯时(5~7点)起床为宜。入睡前用热水泡脚,或做足底按摩,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起床之后,体质偏虚寒的人,可含嚼几片生姜,对促进身体阳气生发颇有益处。体质偏实热的人,早上则以冷水冲洗一下头顶,有利于阴阳平衡。

 

古圣先贤在修身的实践中发现,养生与修身方法中,子午这两个时辰的度与数极为重要。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呈翻转性变化,常人在子时必欲静卧,以候气复,午时应当小憩,静候阴生。

 

现代科技从物相领域的研究中发现,夜间0时至4时,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而中午12时至13时,是人体交感神经最容易疲劳的时间。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之道。

 

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

 

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但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处暑时节,正值初秋,暑热尚未退尽,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当然,“秋冻”还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

 

日常起居,一定要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睡觉时腹部盖薄被,以防脾胃受凉。

 

同时,室内可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含氧量。可在床头摆放散发香气的水果,能起到促进睡眠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贪凉,最好把窗户关上,以防寒湿之邪侵入人体。

 

情志养生

 

精神调养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

 

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课外活动。

 

运动养生

 

秋天是运动养生的好时节。择一气爽良日,不妨邀二三友人,郊游野行。或登山,或慢跑,或郊游,只要适合个人体质,皆可为之。然,秋季筋易克本,运动时不可过于激烈,避免伤筋。肝主筋,平日也可多注意滋肝补筋。

 

若求舒缓养生之法,太极养生则最为适宜。不必寻求场所,不受时间限制,一刹意起,则可尽情练习。纳气归元,身随心动,烦忧尽抛,荡涤身心,以汗水洗去浑浊,用大道收获清明。

 

或者轻松运动饭后散步,或者饭后做点轻松家务,对于处暑后养生是个好习惯。刚吃完饭并不适合剧烈运动,不适合快走,但不意味着连慢悠悠的散步也不可以。

 

出门散步的好处,很大程度上在于让人精神放松。如果不散步,可能会看电视、看电脑、看杂志等,而脑力活动更不利于消化吸收。在饭后两小时之后,可以做些不太累的运动,快走、慢跑、跳操、瑜伽等都可以。适度的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对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帮助。

 

艾灸养生

 

首先要跟大家说明的是艾灸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艾灸并非适合所有人,它主要针对的是那些身体虚损的人群。秋天干燥,尤其要特别注意。艾灸治疗前请找医生辨证论治,了解自己体质,做有针对性的治疗。

 

处暑后,逐渐变得干燥的天气会让人容易产生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因此,此节气宜选灸大椎、肾俞、肺俞、风门、太溪穴、神阙、关元、涌泉等穴清肺、滋阴润燥。


❖ 风门取穴:人体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神阙取穴:脐中部,即肚脐眼处

 

 关元取穴:位于脐下三寸处。

 

❖ 涌泉取穴:位于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肺俞取穴: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肾俞取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此外,处暑之后,代表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但此时外界的暑湿之气还没有完全退去,所以祛湿邪扫余毒依然很重要。处暑艾灸中脘,足三里,丰隆,承山穴,可以祛除体内湿气。

 

 中脘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

 

 足三里取穴:足阳明胃经合穴,乃保健要穴,坐落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丰隆取穴:足阳明胃经络穴,坐落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养生应当随着节气的改变而改变,让我们顺应天时养生,拥有健康体魄,一起行动起来吧!


记得下方点“”、“在看”送我一朵小黄花哦


文|润楠

编辑|灵素

排版校对|小兰、高文婷


紫薯福利!打开公众号对话框输入关键词:感冒、发烧、痛经、失眠、抑郁、高血压、腹泻、祛湿、口臭、视力、颈椎......更多关键字期待你的触发。



推荐阅读


抑郁症如何用中医自救?这6个方法请收藏!

每天一杯三阳水,让你轻松变瘦,告别大肚腩!

困扰十年的鼻炎,她用紫尘阁小妙招一周治愈!


为了亿万家庭的健康

关注紫尘阁

让健康触手可及



紫尘阁
大医行,精诚心,为了亿万家庭的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