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过半程就完全跑崩的一次比赛)
比赛季来临,在马拉松比赛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什么呢?那必须是比赛节奏,没有之一。
比赛节奏分为三种:前慢后快、全程均匀、前快后慢。
我们在比赛中要采取哪种节奏呢?
(首次330,执行负分段策略)
前慢后快更稳妥
有不少跑者觉得,反正后面都要累得掉速,那还不如趁着前面体能充沛时多跑一些。孰不知如果前面跑得太快,过早进入疲劳期,失去对比赛的掌控。
一位朋友,半马比赛成绩跑136,按照这个成绩去推算全马应该可以跑进320以内,而他的全马成绩只有419,多场比赛为了400而努力未果。
我生涯中的第一次跑崩,是在前一周参加了100公里徒步,到比赛时身体不觉得疲劳,反而感觉状态好想要PB。前半程跑得过快,在二十多公里就突然崩溃,后面边走边歇,本来340的水平,跑出510的成绩,坚持到最后,导致受伤养了了三个月。
这一次惨痛经历,也使得我逐渐提倡前慢后快的渐加速节奏,这样疲劳期来得最晚,整个跑步过程更加容易把握在自己的掌控中。这也是初跑者在比赛经验不足,对速度、体能、距离感知力差,意志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对比赛成绩最有把握的一种跑法。
后程加速的策略,在身体上避免过早疲劳,在不断超越别人的心理上也会建立自信,有更大的成就感,在后半程的体验感也更好。
(目前最好成绩,前后用时接近)
前快后慢更激进
我们想要激发出身体最大潜能,前半程就不能太过于保守。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之后,就需要适当提升前半程的速度,将前后半程所花时间差不断缩小,不能给后半程留太多余力。
前半程稍微带起来速度,让身体进入到一种轻快流畅的跑步节奏中,在这种状态下,后半程努力顶一顶,往往能够跑出来更好的成绩。
我们所看到世界纪录的诞生,大多数是以这种方式。但这种方法风险较大,跑好了能PB,跑不好就跑崩。所以我们也经常看到好多精英选手,跑到后半程弃赛的情况。
基本来说把前后半程的用时比控制在51%:49%比较好。好多时候因为爬升、温度的原因,使得控制速度比较困难,以心率跑法去控制跑步节奏,就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5K以内,心率在2.1区以内;5-15K,心率在2.1-2.3区;15-21K,心率在2.3-2.5区;21-32K,心率在2.5-2.7区。32-35K,心率在2.7-2.8区,稳定住速度,不要着急提速;35K之后,根据剩余体能和距离,稍微放开速度跑,不用再严守心率区间。
(男子和女子马拉松世界纪录分段配速)
找到适合自己的策略
在去年芝加哥马拉松上基普图姆跑出2小时35秒的世界纪录,前半程成绩为1小时48秒,后半程仅用59分47秒。而今年在芝加哥马拉松刷新女子世界纪录的切普格蒂奇,起步就快到离谱。
精英选手面临名次和时间的双重成绩要求,再加上本身已经在压榨身体极限,所以精英选手要想取得好成绩,前面就不能太过于保守,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杨绍辉在巴黎奥运会10公里激进领头的原因。
而我们大众选手所要做的,就是稳妥。我跑过23场马拉松,成绩从342跑到243,有过几次跑崩离目标差距比较远的,PB12次,除去越野、私兔、身体、温度的外部因素,跑崩的4场比赛无一例外都是前面跑得过快。
在经历了漫长的前快后慢策略之后,现在逐渐调整为刚起步就把速度带起来,以前半程略快于后半程的节奏去跑,不断提升速度耐力的表现。
接下来的比赛季,你打算以怎样的节奏“设计”比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