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栏目:聚桂文会,散文天地,灯下文字,诗路花雨,故事世界,梅泾论坛,蓓蕾初绽。
本期“聚桂文会”栏目是“桐乡诗群”活动特稿,各地诗人汇聚濮院,采风吟诗,佳作纷呈,洵为人文佳话。其他常规栏目,则选发本土作者或与濮院相关的作品,向读者呈现小镇文学、文化的生态。
本地作者、读者可前往濮院伯鸿城市书房(凯旋路明光和天下小区对面)领取,作者两本,读者一本(共30本,领完即止)。人在外地的作者请联系邮寄。
/ 作品选读
竹 园
文/朱永官
在江南,竹子是太普通的植物了。竹子通常比较耐瘠薄,能够在边边角角的废地上生长。竹园是江南乡村景观的重要元素。在过去,每家每户房前屋后往往种有竹园,竹园是家园的一部分。
竹园给人居环境带来的益处很多,比如调节风力,提供庇荫。盛夏时节竹园是人们纳凉休息的极佳去处。我依稀记得,小时候我的暑假作业基本都是在竹园完成的。夏日炎炎,我把板凳搬到竹园,竹园便成了我天然的课堂。在竹园里写作业,我可以尽情呼吸竹叶释放的清香,还有枝头欢唱的鸟儿来做伴,和谐极了。现在的孩子们常常在空调房里过暑假,写作业,渐渐地孩子们少了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竹子真的全身都是宝。以竹子为原料的产品多极了。小时候家里用的菜篮和箩筐都是父亲用竹篾手工编制的。我依稀记得,那时还有走村串户的竹匠,他们是手艺人,用竹篾编制竹席、竹椅和各种各样、大小形状各异的容器。江南用来养蚕宝宝的蚕匾也是用竹篾编的。蚕匾不仅可以养蚕,也可以用来晾晒各种食物。到了秋天,蚕豆、绿豆和赤豆,还有萝卜干和红薯干,都可以在蚕匾里晾晒。这蚕匾中五颜六色的食物也成了秋天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竹制品既天然又耐用,是绿色环保的产品。但是近三四十年来,塑料制品大量涌现,竹子似乎慢慢失去了人们的青睐。塑料既轻便又便宜,且很多是一次性的,使用起来似乎很方便。但是这“方便”的背后却是极大的不方便。随着塑料的大量生产和使用,目前塑料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科学家们发现,在大洋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也有了塑料的踪影。为了让塑料有更好的强度和耐用性,塑料生产过程还会加入五花八门的添加剂,很多添加剂都是有毒的。有毒的添加剂在塑料使用过程中慢慢释放出来,造成环境污染,给人和自然界的生物带来健康的风险。科学研究发现,橡胶轮胎里的一种抗氧化剂可以导致北美洲一种鲑鱼幼鱼的死亡呢。
如今联合国正在制定全球塑料污染防治公约,希望遏制不断蔓延的塑料污染,保护地球,保护人类。此时,人们的目光再一次投向了竹子。现在技术先进了,通过加工可以把竹子变成优质的纤维。这种纯天然的纤维可以纺织袜子和内衣之类的,深受大家欢迎。竹制品可以替代塑料的途径还很多。
如今我们面临的不光是环境污染问题,还有如何通过减少排放温室气体或增加固碳来减缓气候变暖的挑战。说起固碳,竹子的贡献不可小觑。科学家们发现竹子的光合作用效率很高,可以高效率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竹子不易腐烂,考古学家还发现埋藏在地下两千多年竹简呢!因此竹子固定的碳可以长久储存,包括以各种竹制品的形式储存起来的碳。
对我这样一名在竹园里长大的生态环境研究人员来说,自然期待竹子在环境保护上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啊。不过,竹子给人类的馈赠不仅是绿色环保的竹制品和固碳能力,还有营养美味的竹笋。因为从小吃笋,竹笋已经深植于我味蕾记忆的深处。也因为家里有竹园,小时候每年春天都有吃不完的竹笋。竹笋的吃法很多,较为奢侈的吃法就是咸肉炖笋,也是现在闻名遐迩的腌笃鲜。而最简单却又百吃不厌的就是竹笋加点腌菜爆炒微炖,咸鲜味十足,太适合下饭了。
到了夏天,尽管竹园里少了竹笋,但是盘旋在地下的竹鞭(根)还在默默地工作。竹鞭在地下生长时,地面会被微微拱起,并产生丝丝裂纹。这些新长出来的竹鞭我们叫鞭笋,可以说鞭笋比竹笋更美味。春笋往往会略带苦涩味,而鞭笋却总是带着一丝甜味。小时候我常常在竹园里寻觅鞭笋,我会扒开地面的竹叶,循着地面的丝丝裂纹精准找到鞭笋。鞭笋长得不大,但是味道极鲜,因量小而更显珍贵。鞭笋可以切成丝或片,可以和很多荤素菜搭配,或清炒,或炖汤,或清蒸。无论哪种烧法,鞭笋都是味蕾上的明星。
竹子给予我的不仅是食物的馈赠,更是对生命的感悟。我依然记得,小时候一到春天,特别是下雨过后,我家竹园里的春笋一夜之间可以冒出很多来。有一次我和一位资深学者一起聊天,谈到新兴经济体,其中新兴的英文是emerging。这位老师问我这个英文说法妙在何处,我脱口而出,emerging就像是在描述江南竹林里的雨后春笋。这位同样在江南长大的老师非常赞同我的说法,他说emerging就是这样的感觉,很有活力的一个词。这个词被广泛用来描写事物快速发展。
再后来,我邀请了一位美国学者去我老家一起考察罗家角古水稻土遗址。我们的先民在八千多年前就在这里种植水稻。我们从县城驱车到罗家角,美国朋友一样被我们南方随处可见的竹园吸引了。我告诉了他关于竹子生长的故事。在春天当春笋破土往上急促地生长时,你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竹笋挣脱笋壳束缚所发出的“啪啪啪”的声音。这位美国学者的家乡在美国中部的玉米带,他从小生活在农场,对玉米的生长有类似的感受。他告诉我,在万籁俱静的时候人们也可以听见玉米迅速生长发出的声音。无论是竹子还是玉米,这种声音是生命与自然的对话,正可谓天籁!正是这天籁把我和美国学者相距万里之隔的童年生活连在了一起。
如今江南乡村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分散的村落不断集中。乡村建设确实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但却少了不少像竹园这样的自然要素,少了不少的乡愁。
社会变迁是永恒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永远在演化的过程中。不过如何道法自然始终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毕竟,人类只是地球上千千万万个物种中的一个物种而已,我们的繁荣深深植根于地球生态系统。人类想要在地球上持续繁荣,我们还得和自然和谐共生。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