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镇上的茶馆
◇
住在乡下,几乎每天清晨去离家只有三四百米远的集镇上走走。乡镇合并后,将原来的镇农贸市场进行了改造,改造后气派多了,环境也好了,设施更齐全了,同时将农贸市场改名为便民菜场。名称变了,但场所没有变,经营的东西也基本没有变。
便民菜场在集镇“市场路”的西南侧,离“市场路”相距不足20米,而“市场路”是行人进出便民菜场的主要通道,东西向的道路两旁均是店面,经营着各种粮油食品、蔬菜水果、鲜活水产、禽蛋肉类及烟酒等物品,一应齐全。在道路南侧,开着一爿茶馆,两间门面,南门连着菜场,北门连着“市场路”,位置不错,茶馆估计开了很久了。虽没有招牌,但喝茶的人很多,每天早晨门庭若市,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据说是集镇上生意最好的一家茶馆。
茶馆是江南小镇的标志,最有“烟火气”和“市井味”,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即使在过去的农忙时节,也是一样,只不过喝茶的人比原先更早一点罢了。茶馆是老年人的天地,年轻人很少光顾。与现在不同的是以前过了五十岁以上就可称老年人了,生产队里的重担也不用挑,重活也不用做了。那时去茶馆喝茶叫“孵茶馆”,平日里早上四五点钟农忙时早上三四点钟就在茶馆里了。
茶馆里现在的用水很方便,都是自来水,而过去没有自来水的时候,茶馆里都备有水缸,每天凌晨主人都要用水桶去河埠头挑的,一只七石缸要挑上七八担水才能盛满。那时烧开水用的是煤球炉,稻草、黄豆梗、桑柴拳头作引火柴,添于煤球,几只煤球炉就有几把开水壶,后来煤球炉改成了煤饼炉。茶馆里的茶叶以红茶为主,这是大多数农村老人喜欢的。每人一把小小的陶瓷茶壶,放上茶叶,第一泡浓浓的,呷上一口苦苦的,喝茶人喜欢。裤兜里摸出两个刚从糕团店买来的还冒着热气的肉包子,一口茶,一口包子,喜欢抽烟的点上一根烟,吞云驾雾起来,这也是“孵茶馆”的“乡下人”最惬意的时光。
来“孵茶馆”的人,每天“新闻”不断,上至国家大事、国内外形势,下至家庭琐事、奇闻异事,谁家儿子结婚、谁家老人没了等都是他们的话题,有些是真的,有些是道听途说的,有些是半真半假添油加醋的。喝茶的每个人都既是听众,又是发言人。只要有闲功夫,坐上半天也没人赶你走。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是当年样板戏“沙家浜”里是经典唱段,也是中国茶馆的一种特色写照。过去说酒肆茶楼,说的就是茶馆和酒家、商铺一样,是城邑、农村集镇不可缺少的商业支撑。
光阴荏苒,时代变迁。现在不管在城市或农村集镇上,老茶馆不多了,特别是城市里更是寥寥无几,被现阶段的茶室所代替,其功能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饮茶场所的范畴,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交活动空间。茶室里少了嘈杂声,多了私密性,符合当今新形势。
陆炳祥,退休人员,嘉兴市作协、民协会员,系桐乡市地名文化传承宣讲员。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