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的相识相知
◐
2014年9月20日,正是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时季。我们桐乡一中1967届高中毕业班于1964年入学,相识已五十周年。宣基勇、廖新荣、张效生三位同学慷慨解囊,在母校行政楼会议室举行了首次同学会,诚邀班主任朱旭老师及师母光临。分别了半个世纪,昔日青涩少年郞已两鬓斑白,这天重逢,共聚同窗情,难以言表。桐乡市电视台全程拍摄播放。
此后,大家相约每二年举行一次同学会。
▲2022年10月在屠甸镇汇丰康馨园
而今年的同学会,恰逢相识六十周年,一个甲子,人生苦短,“问询沧海桑田,谁可久恒长”,使人感慨万千。1964年秋季,桐乡一中在全县招生一个高中班,54个学生,其中农村同学11名,女生13名,其余来自五大镇。
当时,碗大桐乡城,同学们从鱼行街向北拐进一条小弄堂,走过北港河上那座单孔石桥,进入一中大门,穿过孔庙前一埭平房走廊,走进了最西边的教室,由此相识,同窗共读。那时的校园,有些荒凉,四面被护城河围着,一个杂草从生的大操场有几条煤渣铺设的跑道。最好的二幢二层楼房坐落在北边,东大楼和西大楼,东大楼上层为女生宿舍,下层为教师办公室,西大楼是男生宿舍。教室都是平房,一共才4个高中班和9个初中班。
▲两位同学1964年的成绩报告单
▲宣基勇同学的成绩及品德评语
梦想从这里开始,要走“有红有专的道路”,而内心都有小九九。农村同学自嘲是草鞋与皮鞋的战斗,跳农门走向城市,城镇同学心向远方。然而,1966年上半年,史无前例的红色风暴席卷校园,孔庙东边的校广播室成天播出“5·16”通知和“文化大革命十六条”,宁静的校园成了“文革”的前沿阵地,批斗学术权威的战场。莘莘学子瞬间成了手擎红旗、挥舞红本、高喊口号的红卫兵,“读红宝书,戴红袖章,穿绿军装,抬伟人像,写大字报”成了常态,学校天无宁日,陷入混乱。从此中断学业,四处串联游荡,我们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1967年至1969年间,桐乡县人武部、县委先后向一中派驻军训小组和工人阶级宣传队,整顿秩序。这时全国大中专学校停止考试招生,历届毕业生滞留在学校。1969年夏天,校方匆忙地向我们发了一份高中毕业的证明书,实际上只上了三个多学期的课程,却在校内度过了五个年头,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当时唯一选项。为了谋生和前途,我们从此各奔东西。有报名去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为一名军垦战士;也有应征入伍,成为军人;大多数城镇同学下乡插队务农,成为一名“知青”。近十年的磨砺,我们把青春献给了边疆、大漠、高原和农村。当回望时都不愿重温,叙述几则花絮:一女同学报名去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为一师三团七连的女战士,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一年四季风沙弥漫,每天步行十多公里挖渠引黄河水,自带饭菜藏在棉袄口袋内,重体力活,饥不择食,吃时饭菜伴黄沙,发出“格喳格喳”声,她在那里扎根4年多,吞进肚里的黄沙少说有几十公斤。下放去南日公社一男同学,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上海摇大粪,去崇福装氨水,挑猪羊垃圾,开河港、挑土方,重活脏活跑在前,能挣到八成工分,到年终结算是透支户,只分到480斤口粮稻谷。1970年有二名同学,经过层层选拔批准被杭州大学录取,成为首届“工农兵大学生”,步行去杭州,在临平打尖住宿,途中吃了三碗阳春面,当时杭申公路是石子铺成,到校时穿的布鞋已磨破。
▲宣基勇同学下乡干革命批准书
经历是知识,也是财富。多年的坎坷历程,同学们养成了不畏艰难,做事认真,诚实守信,嫉恶如仇,不献媚,同情弱者的良好品德,向社会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有成功企业家2名,其中1名在1988年12月获得国家商业部授予“国家商业优秀企业家”称号,1989年6月获“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大学教授1名,副教授2名,人民教师8名(其中4名高级教师)。军队立功受奖2名。处级干部2名,正科级干部6名,副科4名。还有30年义务抄价员1名(梧桐街道城河路菜场)。成功企业家宣基勇同学于2010年12月10日向桐乡一中捐资助学50万元,校方设立“宣氏励志助学基金”,每年资助贫困学子,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努力进取,在校园及市教育界传为佳话。
▲宣氏励志助学基金第一年资助状况
2024年11月10日,正值色彩斑斓的初冬季节,我们又汇集在一起,母校畅开胸怀欢迎60年前的学子。在行政楼会议室,第十二任校长沈富根亲临我们同学会,在百忙中介绍学校的发展成就。自1947年建校以来,培养出4万多名初高中生,其中有中科院院士,军中将军,导弹专家,航天航空英雄,艺术家等大批国家人才,1998年开始,初、高中分设后,成为教育高中生的重点中学,现有高中学生2400名,教师208名。2020年至2023年先后投入2800万元资金,改造提升教职员工餐厅、学生宿舍、运动场地,设施环境更上一层楼。我们为母校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自豪。笔者特地向母校图书馆赠送建国以来桐乡市首部乡村志——《新联村志》,受到沈校长的赞誉。
六十年风雨兼程,看惯了秋月春风,我们又一次同框在母校。
拍摄:陶毓真同学
资料:宣基勇、廖新荣、张访秋诸同学
沈坤山,1947年8月出生,濮院镇新联村人。1967年桐乡一中高中肄业,从军戍边5年,荣立三等功二次,曾任濮院桐乡第一毛衫厂厂长十年。桐乡县第9届人大代表。2015年主编《新联村志》,著有《乡情濮院》。现为桐乡市名人与地方文化研究会会员,桐乡市史志学会会员。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