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民俗活动之手臂扎钩吊香炉

文化   文化   2024-12-06 15:47   浙江  


手臂扎钩吊香炉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们家乡常会在总管菩萨生日那天,抬着菩萨“出门行(念hong,下同)乡”走四方。在活动中,前有吹鼓手们锣鼓喧天为菩萨开道,随后便是一批年轻的“武夫”手臂上扎钩吊着香炉(俗称扎臂香),走在队伍中间,最后是乡村百姓。

过去,我们村里也有个总管堂,每到菩萨生日,同样会抬着菩萨四处游村去“行乡”。我小时候也曾见过这种“菩萨行乡”的活动,但由于年纪小,记忆有些模糊。今天我要说的故事,是我家堂叔当年他在讲述关于“菩萨行乡” 时一些经历概况,又讲了一个“怒砸袁永隆”的故事。事后,我还拜访了几位老前辈,听取他们的意见,经回忆整理才写下此文。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读者指正。

为了便于理解,我先说明“扎臂香”时扎钩起吊香炉的步骤与方法。“扎臂香”所用的铁钩子形状类似钓鱼钩,事先要将五六只铁钩子用细麻绳编织组合。在扎钩之前,为了减轻皮肉扎钩的痛苦,每个人应将自己的前臂皮肉不断拉扯、揉搓与挤压,直至皮肉发麻失去感觉。然后,用灯火消毒钩子并刺入皮肉,最后将麻绳的另一头缚住石香炉。在“行乡”行走中,仅依靠铁钩子与皮肉间的拉力,用胳膊吊起香炉前进。因此,在“扎臂香”“行乡”的队伍中,确实展现了年轻一代的勇敢与神勇。

“扎臂香”通常以两人或四人为一组,事先选择好搭档进行组合。扎臂香”一般行走于显眼的大道或市中心,前面有“总管菩萨”和吹鼓手们鸣锣开道,中间是吊石香炉的队伍。吊着石香炉行走时,必须步调一致、相互照应缓缓前行。每只石香炉内插入茗香,致使茗香一路缭绕燃起、香味四溢。由于每个组合所吊的石香炉重量不同,因此每个人手臂上所扎的铁钩子数量也不同。据一位老者说,有的小伙子甚至会四人合吊一只夯米的小石臼,挥臂而行,场面极为壮观。

在行走的队伍中,会将香炉分量的轻重,有序地进行前后列队,以显示小伙子们的神通。在“扎臂香”行走途中,由于前臂下成排的钩子吊着沉重的香炉,皮肉拉长,略显恐怖,围观人群见此情景也会感到触目惊心。因此,每个人会在手臂上罩一块雪白的毛巾,遮挡围观人群的视线。

当年,我的堂叔曾是“扎臂香”的“武夫”之一。他在讲述“扎臂香”的过程中,插叙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他说,那次“行乡”的队伍来到洲泉镇大街上,当经过“袁永隆”文具商店时,突然从楼窗口抛出一团碎纸屑,这些纸屑恰好撒在“扎臂香”的小伙子们头上。于是,小伙子们高声呼喊:“请不要丢纸屑!”然而,楼上的两位“小千金”并未理会,反而觉得好玩,继续抛下第二团纸屑。这下激怒了街面上的小伙子们,他们立即卸下手臂上吊着的石香炉,冲进“袁永隆”商店,将店内的橱柜、板凳及文具用品等砸得一片狼藉,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袁永隆”事件。事后,经当地警察局查处,才得以平息。

如今看来,“扎臂香”这种民间活动似乎有些残忍,像是一种折磨。但若联想到我国西部地区“上刀山、下火海”的惊人场面,又觉得这种表演虽危险,却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顽强和不畏风险的精神。

目前,我地保留的民间活动也不少,如水面上的高杆表演,而“扎臂香”的活动似乎已无声无息,难道已经失传了吗?

作者简介

俞万兴,1942年生,桐乡市洲泉镇人,退休前在嘉兴电力系统任职,退休后爱好写作,著有《人生履痕》(团结出版社)

往期文章

声生不息大湾区第二季:用歌声唤醒时光的记忆
情系黄蜂山丨清清白白做人
赠书中奖名单已出,快来领取你的好书!
长江三峡行之巴风楚韵的“三峡人家”
丝与远方
《浙里美》:从《乡土中国》到“乡土桐乡”

聚桂文会
聚桂文会起始于元代(1350)浙江桐乡,杨维祯担任主评裁,五百多个东南名士携文汇聚,锦绣诗文,传为文坛佳话。文学、书画、摄影等作品投稿邮箱:214785804@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