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慈善故事(二则)
◇
济世“敲梆船”
行善积德是一种帮助贫困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高尚美德。在过去,许多公益性事业,如庙宇的修缮或修桥铺路等都需要民间的捐助。而社会上的一些残疾人,由于政府没有提供足够的救助措施,只能通过行乞来求生。
小时候,在我们家乡的河浜里,常常可以看到一只孤零零的讨饭船,船里坐着一位瘫痪的残疾人。他划着那只以柴草护棚、船身短小而破旧的小船,经年累月,风雨飘摇在河流上靠乞讨为生,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敲梆船”。那只“敲梆船”的船舨上放着一个毛竹筒,竹筒的一侧开有一个狭长的小孔。每当船只进入河浜或停靠在河埠时,残疾人就会用一根小木棒敲响那只毛竹筒。或许,“敲梆船”这个名字正是源于毛竹筒发出的梆声。
记得那只“敲梆船”第一次来到我家河埠头时,毛竹筒的声音低沉而闷重,或许是我的小耳朵特别灵敏,也可能是我家离河埠太近的缘故,竹筒的梆声一响,我会立刻跑到河埠边。但一开始,我只是在岸上蹲着,不敢靠近,生怕船上的“疯子”会传染疾病给我。然而不久后,看到大人们纷纷带着食物,来到河埠接济船上的敲梆人,我才鼓起勇气,慢慢地探出身子,小心翼翼地迈向河埠头。
在往后的日子里,只要“敲梆船”上的残疾人敲响竹筒的呼唤声,邻里间便会互相打个招呼告知。接下来,你会看到村民们陆续来到河埠头。转眼间,奶奶婶婶们和个别胆大的哥哥姐姐们纷纷出现,拿着一大把白米,或放入碗内,或擎在手中,或将米藏在撩起的衣裙内,前来接济“敲梆船”上的苦命人。这时,那些懵懂好奇的孩子们,当然也包括自己,会跑到河埠的近水口,睁大眼睛仔细瞧一瞧船上的残疾人。谁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当看到船上的残疾人那双不堪入目的手脚时,会立即张开嘴巴,惊讶无比。他的双手十个指头竟然完全不分,像是两个削光了皮的芋艿头。一旦有人拿着食品前来救助他,他只能凭着一双怪模怪样的光拳头,或一双并不完整的脚板,或者手脚齐动,艰难而吃力地拿起一支小竹竿,竹竿一头装有个小布兜,将人们接济他的食品分次放入布袋内,然后慢慢地收拾。
看到如此可怜的残疾人,怎能不心生怜悯。由于我家离河埠很近,救助“敲梆船”便理当先行。平日里,大多时候都是由我妈端着食品前去布施。偶尔,我妈也会让我去。当然,我会拿起一只碗,碗内放上一把米,走到河埠前去救助。只不过,我妈总会事先叮嘱几句。她说,船上的那位“疯子”伸过来的竹竿,只需将米倒入布袋,千万别触摸那只布袋子。她还强调,别人都说船上的“疯子”得的是麻风病,如果摸着他的袋子,可能会染上麻风病。
谈及麻风病,在当年,它是一种传染性极强且无良药可医的可怕疾病。我也曾想过,如果“敲梆船”上的残疾人真的患有麻风病,那么,岸上的村民肯定不敢与他接近。或许,他是一个既无妻室也无儿女、可怜兮兮的独身命苦人。如果大家都因为害怕染病而无人救济他,那么,这个孤单而无依无靠的残疾人叫他如何来活命?
“积愫”为善
在过去,民间的慈善机构或许并不多见。如果一个地区想要做一些公益性的事业,如修桥铺路等,资金来源往往需要民间筹措。这种由民间自发募集的活动,通常要通过一种叫做“积愫”的形式来筹集资金。其实,这个“愫”字是当地的一种口语,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也未能确认其准确含义。所谓的“积愫”为善,意思是确立一位公众信任、能赢得民心并能办好实事的人来进行募捐活动。因为这种募捐方式需要登记名姓和捐款详情,所以民间也称之为“写愫”。
据我爷爷讲述,当年我地有位姓方的大爷,年纪已有60多岁,满头白发,大家都尊称他为“白头方阿爹”。据说,他是一位由省级专派的地方巡视员,专门负责地方资金的筹措并将其投入工程中。为此,方阿爹确实有些来头与背景。他办事公正,不徇私情,是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爷爷还告诉过我,我家后面新桥港中那座“永福新桥”的建造,也是多亏了方阿爹委派其下属走遍许多村落,通过“写愫”筹集资金才得以建成。为此,方阿爹在当年的募捐活动中表现出的公正与务实,功不可没。他一生中办理过许多民间重大慈善活动,被大家一致公认为是一位值得信赖的“积愫”为善之人。
由于“写愫”是一种行善积德的行为,在筹款前必须有当地政府认可的章程和规定(注:如现代的文件)才能进行。在此之前,首先必须确定施工项目及其名称,例如建造什么桥梁或修复哪条道路。其次,还需说明该工程的建设地点、受益的乡民范围以及桥梁或道路的建设年月等。上门“写愫”筹款时,必须将上述情况详细告知当地百姓。
“写愫”时,随身携带一本村民花名册,册子上详细记录了各村各户的主人、地址与姓名等信息。一个品行端正的“写愫”人首先要凭着自己的良心,真诚地向乡民表达自己的公心,并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在具体进行募捐“写愫”记录时,必须确立一条原则:无论家境贫富,只要你有一颗慈善之心,自愿捐助资金,不计较捐款数额多少,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事后还会张榜公布。
我所说的这位“写愫”人,不仅老百姓信任,而且是当地政府明确委托的代表。因此,他会将筹集的资金告知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并获得政府的支持与帮助(注:包括资金或人力)。一旦工程资金仍不足,有时只能一边开工一边继续进行“写愫”,或者由当地政府设法补足。
等到某日工程施工完毕,“写愫”人还需通过一定方式为那些捐助大额资金的大户竖碑立传(注:如在桥梁的石柱上),以令后人铭记。至于其他各家各户投入的资金,也需在收支账目中张榜公布,接受广大民众的监督。
一位真诚的“写愫”人,是民间难得的乐于奉献、不怕吃苦,一心一意为百姓办事的公道人。
俞万兴,1942年生,桐乡市洲泉镇人,退休前在嘉兴电力系统任职,退休后爱好写作,著有《人生履痕》(团结出版社)。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