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心语】2024年北大比较所毕业生(二)

文摘   2024-07-12 08:00   北京  

奋烈有时山水相逢




王小海

在答辩前写完终稿的这天,海淀区下了小雨。凌晨的雷暴声搅碎噩梦,骨架里传来睡眠不足的酸涩。这是夏初的一日。同每一个以往寻常的日子一样,透明又有微微的质感,像水凉粉。我打开电脑,写好结语,一字字重新摩挲一遍,我两年来最熟悉的三个人,他们的文字,念想,命运。

对晚清的关注起源于我人生中最早年的困惑,即我为什么会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之中。大脑勺的CRT电视上播放着八六版西游记,蝙蝠牌的电风扇沾着厚厚的静电灰,吹响门上的春联。在每一个燥热的夏日午后,小时候的我握着铅笔赶暑假作业,都会隐隐冒出这样的疑惑。汽车和神行太保的符箓哪个更快?为什么大家都崇拜科学家,有人却选择当和尚?生命经验巨大的不统一,构成我相当分裂的精神处境。一方面我喜欢物理学所代表的探索世界的热忱,一方面,我也同样热爱以语言构筑起的瑰丽的中国古典世界。我试图搞明白,从哪一刻开始,世界变成了两种甚至更多种不同的样子。本科期间,我在学年论文中第一次涉及到了对明清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考察。不得不说,那是一篇相当糟糕的论文,没有严谨踏实的学术论证,也没有鞭辟入里的观点,仅仅只是小孩子一通傻气的自说自话。每次路过中文系的图书馆,我都涌起一股把它揪出来烧掉的冲动。但问题依旧在那里。毕业论文时我选了一个更有意思的题目,有关网络文学中的器物描写,以及字面意义上的文字游戏机制。但事实证明,我还是会绕回来,在四年之后,再去询问身处古今转折时期的人们:你们做了什么?

这篇论文实际上由三篇单独的论文组成,但因为关切相同,故而融合起来并不觉吃力。序言中有关感通世界和牛顿式机械宇宙论的分析,来自张沛老师英国人文经典课程的作业。章太炎一篇基底来自研二上学期张丽华老师的翻译与现代文学的课程论文,严复与章太炎的争论一节基本取自当时的文章。《訄书》序种姓一章考察则来自干春松老师“儒家哲学专题”课程的作业。其余两节则是今年三月份的增补。廖平一篇来自研三上学期欧阳哲生老师的近代文化史课程论文,基本保留了原貌。王仁俊一篇则相对复杂。先是蒙外院日语系孙建军老师课程所授,获知了日本文献资源考据的若干渠道,又被课程中所涉及到的近代中日交流史、日本洋学史所深深吸引。那个学期又恰好在历史学系尚小明老师的文献课堂上,故而选取了《格致古微》一书,系统整理了其接受史和阅读史的材料制成表格,又稚拙地用文献学的方法,分析了这一书籍的日传(可惜朝鲜和越南方面没有找到直接证据)。本拟再写一篇,考察作为宋学进路的谭嗣同在晚清经学训诂中的思想表现,可惜时间所限,未能写就。在选题之初,我正陶醉于过往未曾得见的丰富材料之中,选题逐渐蔓延失控,甚至拟以不同学科为单元,考察其在古今之变时的表现。感谢作为我导师的秦立彦老师奋力劝止,才免于武王举鼎,筋断骨折之下场。后来读到同为比较所的文韬师姐著作,方知这一进路之难。若从宏观入手,可谓批阅十载,增删千次,依觉不足。初稿写就后,秦师字斟句酌,写下千余字的修改意见。张辉与高冀二位评审专家也反馈了相当详实的修改内容。秘书徐梓贤同学将我的初稿审阅一过,细心调整了诸多格式问题。我在逐条修正下,从初稿的六万字增补到了如今的七万左右。本篇论文最终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包含了硕士期间所修读诸多课程中的思考。虽然难称如意,毕竟无愧于心。在此谨向这一路来耳提面命于我的诸多师友表示衷心的谢忱。

回头望向硕士的三年,感受到巨大的空洞。由于主观和客观的诸多原因,这三年是我生命中最为动荡的一部分。考研上岸与本科同学在年级上的错位,从工作回到学业时的焦虑与不安,还有时松时紧的防疫政策,朋辈陆续遇到的人生困境,都令这几年的生活少有亮色。在本科毕业时,我在家中写下“世界依然远大,等待少年的远航”。四年转瞬,人物俱非,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知。21年租住在清华东路时的我,还会在申请材料里写上对德勒兹诗学的兴趣,又怎么会想到在24年的今天,会交上一份结合语言学与文献学的奇怪论文呢(笑)。破碎的记忆逐渐混乱,充足,像彼此错位的廊柱。以至于在回忆时,我居然找不到任何用以组织起这三年的线头。

三年以来,故交零散。本科时热闹的辽宁群,大家各奔前路,偶尔在朋友圈窥见光明的未来。本科时热闹的中文系群,在毕业季的一次次重聚中反复告别,直到大家嵌入各自的新轨。文学社的社员换了一次又一次,诗歌也许久没有写过。自大一时便熟识的好友们,在陆续的阴差阳错下,竟迸裂了三人。在这篇文章破土动工的12月,母亲肋骨摔伤,我回家照料月余。2月传来故交母亲病笃的消息,连忙筹款。不料三月母亲又摔伤肩膀,赴积水潭做骨科手术。我陪伴月余,从住院到物资输送到办理手续,忙得昏天暗地。好像这三年,是对那个无忧无虑的欢笑时代的巨大反讽。命运以剧烈(Magnus)宣告其存在,抛起落下,如人扬沙。

新的故事也继续写,不以己悲。我逐渐与同门相熟起来,与晨昕出门拍照,同辰宣聊起游戏抽卡,偶尔兴致发端,远赴城东歌行。舍友旭辉和学长王震对现代史兴趣盎然,成为互相砥砺的学友。舍友徐刚同志温煦内敛,令硕转博后只剩两人的宿舍常有互相陪伴之感。本科期间不甚相熟的逯婧扬同学现在成为了直系师姐,硕论研究新青年同人的个人主义思想,不仅在学业上大有可聊,生活中亦对我照拂有加,偶尔还会拎着深陷感情苦闷的我去逛街。经过一年的申请,现在师姐将赴纽约大学继续其学业,希望她在西半球的生活一切顺遂,吃到熟悉的襄阳牛肉面。与本科舍友豪坤的友情绵延至今,虽然我总是试图令为人严谨踏实的他尝试各种匪夷所思的新鲜事物,譬如烧鸡味汽水和老陈醋可乐,以及撺掇他的婚宴和满月酒。支部的三位支委同志也各有各的趣味,往往令党建活动在欢声笑语和披萨奶茶中度过。秦师偶尔会慷慨邀请学生们去家中撸猫赴宴(必胜客),每每聊到趣事,师生捧腹,引来一大一小两只英短蓝猫的茫然注视。同样闪烁的时刻仍有许多,21年观晴的生日宴会,22年小熊姐姐的春醪,23年的京都与心斋桥。我对命运并无敬意,但对这些转瞬因缘,总想着能多感受一会儿,就能记得更久,久到穿越某种注定的界限。

新的故事依旧会开始,正如我在这篇小小的论文中所触及的时代一样,纵然一整个世界陷入绝望,时间依旧不会停下它的秒针。世界永远继续,只要用力地不向着死迈出那一步,我们总会目睹新鲜的变化降临。不去想,去看,去听,去触碰,去用身体经历世界的嶙峋与砂砾。总有一天,我们会在终点相遇。那时候我们谈论着分别后的故事,又有新鲜的,热络的东西可讲。

最后,感谢程同学。祝你的博士论文顺利。唯有在这里,我不知道应当说些什么。

(注:在答辩前的致谢中,我竟误将灰猫写作了黑猫,实在是本篇论文中犯下的最大过错。蒙导师当面指正,学生惭愧:)关于这两位壮士的生活细节,还请看到这里的同学详询秦师本人哦。)


柯小兰

写这一篇后记的时候,我不由得回想起当年本科毕业后选择来北大读硕士。这是我从未后悔过的选择。但当我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即将结束,在看向不确定的未来的时候,还是会想起过去所有未曾选择的可能性。或许当时毕业后留在会计所,就会解决很多现有的困惑,至少我在家里会获得“成年人”的资格。我不是一个停留在永恒青春里的学生。会计给了我一种社会上的保障。做会计师也有非常明确的阶段, 这一职业本来不存在模糊性的可能。我在会计所工作两年一定会升到下一个阶段,再工作四年再升级。再工作再升级。参加的项目、读的税法、算的账都可说是对经济极其重要工作。然而,所谓“极其重要”的工作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变得乏味且无意义。为什么我的人生必须得花在“重要”的事情上?

算账其实也有自身的乐趣。我多次跟我姐姐解释过,会计本质上虽然看似具体,但实际上就是非常抽象的活动。如果我没有会计,或许我就会喜欢上它。但既然我从会计中解脱了,猜想又有何用。虽然我本科读过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但我并没有把自己认作学者、或一位文人。我到现在都不明白学者的身份认同是从哪里来的。或许我身边的人都能成为学者,但在我看来,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太大了,似乎是一个无法越过的边界,毕竟文学也有自己的规则、自己的常识和自己内在的游戏。在北京大学读了三年的研究生,我仍然感觉到自己闯入了不应该闯入的地方。可以说每一天都充满一种羞耻感。尽管如此,仍然在这个校园里找到了可以安心的地方。

考虑到毕业后不知何时能再次来北京,我在北京的这两年间所遇到的人,和看到的事,都变得极其宝贵。感谢我的导师张沛老师对我无限的包容。感谢我的室友鲜于艺真的陪伴,虽然我们的专业、国籍不同,但笑点却一样。另外,感谢我的二姐大姐,没有她们俩,我或许会一直待在会计所。

 





编辑 | 史晓宇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秘书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