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级北大比较所师生见面会
2024年10月11日下午两点,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在北大中文系115会议室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师生见面会。出席活动的有北大比较所的张辉老师、张沛老师、秦立彦老师、蒋洪生老师、高冀老师,两位博士后卢意芸和马艺璇,以及来自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访问学者孔许友老师。2024级全体新生和在读学生齐聚一堂,部分未能到场的同学则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参与。
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轮流发言,展示各自的风采。老师们也为同学们送上寄语,祝愿他们在比较所学有所成,成就自我。这次见面会增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了解,展现了北大比较所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厚重与温情。
今年,北大比较所这个大家庭迎来了两位硕士新生(殷若楠、李松晓)和三位博士新生(陈津君、佟皓田、周曈)。新生们轮流分享自己的学术兴趣与生活爱好,老生们也热情回应,欢迎新同学的加入。同学们的发言引起了热烈的反响,现场洋溢着欢声笑语。
高冀老师首先谈到比较所是一个共同体,涵盖在场的几十人和曾经在此学习和工作的几百人,有着和谐的氛围和很强的凝聚力。他引用周有光先生的话,期许同学们“从世界看中国”,强调比较文学的学生应培养跨文化的视野,关注国际学术动态,保持国际视野与国际联系,培养自己的国际关怀,做国际化的学问。最后,高冀老师鼓励同学们珍惜纯粹的读书时光,保持内心的自由。
蒋洪生老师引用鲁迅的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强调在学术之外也要打开心胸,走出自我。既要关注远方的人,关怀其他民族与文化,也要与身边的人多交朋友,具备奉献精神,掌握交往技巧。他提醒同学们,面对竞争和压力,以及动荡的世界格局时,切不可成为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后,蒋洪生老师鼓励大家做好学术的、思想的、心理的、身体的准备,增强自身的韧性。
秦立彦老师表达了对同学们在人生中不断成长的期待。她特别指出,成长不仅是年岁的增长,更需要有意识的努力,犹如树木从四面八方吸收养分。首先,她鼓励大家在学术研究之外多读文学经典,这些经典作品是与时俱进的永恒支撑。其次,要锻炼自己的内核,年轻时找到一生所追求的事业,赋予自己动力。秦立彦老师表示,文学和思想的研究是助人助己的正道,应意识到追名逐利的虚妄,做好自我选择,找到安身立命的空间。
张沛老师提到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乐黛云先生于今年夏天逝世,而乐先生创立的比较所明年将迎来四十周年庆典。他表示,只要乐老师“审己知人、继往开来”的精神存在,比较文学事业这艘“忒修斯之船”就会始终如一、永不沉没。张沛老师随后分享了三点心得:其一,正确面对他人,在保持本真自我的同时学会欣赏他人的差异之美,美人之美并最终美美与共,为此师生之间需要坦诚和有效地交流;其二,正确面对世界,世界并非直线前进,也从不完美,我们既不能“打倒一切”,也不能故作不知,更不能为虎作伥,而是要冷静观察、积蓄力量、保持良知,在接受和理解的同时保持批判的精神;其三,正确面对自我,树立自我负责的人生,须知自我才是自身生命的真正和最终作者。
张辉老师以对乐黛云先生的怀念开场,表示今年的教师节因乐老师的离世而显得格外沉重。但他强调,乐老师应当更希望看到比较所比她生前发展得更好,这需要整个共同体的持之以恒的奋斗。张辉老师指出,在比较所的传统中,师生之间是精神上的朋友,老师不一定总是正确,师生之间可以平等讨论。在比较所学习的几年时间里,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热爱,热爱的事情,热爱的朋友,以及热爱的常读常新的书。
老师们的发言或旁征博引彰显学者风度,或语重心长传递师长关怀,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最后,老师与同学们移步至北大中文系系楼前合影留念,本次师生见面会圆满结束。
撰稿 | 肖钦文
摄影 | 马艺璇
编辑 | 高蕴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