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惊慌

教育   美食   2024-07-15 00:00   河南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溜走了。拽都拽不住。捞都捞不回来。

 

年轻时,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和坎儿(通常不是一个简单的节点而往往是一个持续的阶段),总想着赶快过去,挺过去,迈过去,捱过去,混过去,躲过去,错过去。

 

上岁数了,发现有些事儿,不是那么好兑付的。来日方长,何必惊慌!如果能这么思忖,有些事儿也就不再是事儿。有些事儿,就让它慢慢地事儿着吧。你又能咋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昼夜轮回,乃为一日。黑白分明,起始有据。于是,日,成了一个最能客观地观察和主观地体验的时间单元。

 

分秒必争,只是一种说法。只争朝夕,倒是有些根由。除非你是短跑健将或者是华尔街交易员,分秒,其实是用来浪费和耽搁的。


Too transient and fleeting


分分秒秒,数起来多得一大把,就像你把你的收入都换成钢镚,或许可以车载斗量。你根本不在乎每一个单元。

 

年复一年,也是一种说法。年和月,虽有历法界定,但对于一个自然人而言,都是一种外在的强加。不看日历,你很难知道是哪月。


在一个没有明显四季区别的地方,你也很难自然地区分今年和明年,抑或任何一年。如此,年和月,都是某种概念上的意识和认知。

 

由一黑一白所构成的日,则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和明确无误的体验。过好每一天,实际上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挑战和评判单元。


日子过得怎么样,就看你每日的真实状态。Day in and day out,而不仅仅是year after year

 

一年下来,你可能感觉没啥成就。更扯淡的,很多人还煞有介事地要弄些永远实现不了的新年宣言,New Year Resolutions


信誓旦旦地公开撒谎和自爆,shamelessly farting in the public!年,是用来意淫憧憬和虚妄回首的。不真实,也不鲜活具体。

 

与年月相关的,自然是各种的日程和死期。Schedules and deadlines。这些日程和死期,有些根本没有任何道理,或者不再拥有当初制定时的道理。


比如,管理学会(AOM)每年的年会都是在8月开,而1月份就得提交论文。截止期前,全球的管理学教授和博士生门都在苦逼地攒论文。当然,如果把死期改到3月份,大家仍然是把苦逼积攒到3月份。

 

年和月是死期的借口,死期是苦逼的指南,是焦虑的由头和度量仪。


当然,说得好听点儿,时间,日程,展望,回顾,自然是增添了些许仪式感。More symbolic than substantive. 


所谓的Symbolic,象征性的意义,说得是貌似表征真实,但并不是真实本身。真实,在于每一天的体验,而不是年终的总结和岁首的期许。

 

斯坦佛的Kathy Eisenhardt曾经撰文比较Event PacingTime Pacing在组织中的应用。前者是受外在时间的影响,外部驱动,些微被动。后者是自定日程,内部主导,争取主动。


UCLA当年的OB大家Connie Gersick也精彩地论述过日程和Pacing对小组项目进程的影响。

 

如果能够通过Time pacing而掌握主动,听起来自然是比被动地应对,尤其是应对危机和威胁,来得从容和坦然。


但被动也未必就是完全负面的或者应该摒弃的。有时被动是不得已,主动则没有可能,甚至是找死。而且主动在很多情况下也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抑或掩耳盗铃的自我安慰,illusion or delusion

 

但要说明的是,一个人, especially a professional, scholar or otherwise,实际上是在每一天的感悟和修行中存在和成长(乃至衰亡)的。


应对每天的日子。日子乃是以年月为基准而构建的大日程中的一个微观的dot, spot, bit,一个微不足道的端点。


某些端点可以成为一个中心枢纽,甚至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尽现生活的真实和意义。


每天都是应对,无论主动还是被动。Coping, every day, for the fun of it

 

一个研究者,一个小说家,一个导演,一个画家,每天把自己分内的事儿按部就班地像手艺人那样完成,按照自然的节奏,积累到了一定火候,拿出去趸贩,换了银两,喝酒吃菜,男欢女爱。乐此不疲。只争朝夕。


何必分秒计较、年月相累。很难想象Monet会每天规定自己每天要画多少幅池塘和日本桥。怡然自得地应对每一天,这是何等的奢侈。

 

说年,有些沉重。不说,有些矫情。大家都说XXXX年不那么灵光。你还想咋样?!

 

有些人说,过去靠运气挣的钱现在凭本事都赔光了。

 

也有人说,XXXX年的日子不好过。

 

仔细想想,也许不是XXXX年的日子不好过,而是先前的日子太好过了。几十亿几百亿地贷款,那是何等的气势?!

 

其实,本事,就是寻求运气和避免背运。走运和背运是一个机制,两番景象。你发财靠的是政策,你倒台也是因为政策。你一旦因为政策发了财,尤其是发了大财,就不再会太在意因为政策倒台的风险。说白了,还是本事不够。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洋洋洒洒,如沐春风。

 

如今的苦逼也许源自于之前的得意忘形。大起大落,大开大合,这是留给风云人物的。要享得了福,也要遭得了罪,担得了责,收得了场。


如此,你每天的日子便丰满了,也就无所谓了。里面外面,上面下面,都TMD一样。

 

对于普通人而言,过好每一天,无需好高骛远,无需自寻烦恼。

 

里根总统的口头禅,是经常满嘴的Well。这个Well呢,就相当于我们常用的虚词,比如,那么、接下来、(适用于所有zhuangbility指数高较的人,或者没有多少语言意识的人,比如一分钟能说5个以上的“然后”的人),是这(陕西话),日他嘚(河南话),您猜怎么着(北京话)。当然,主要也是一种起始或转折。

 

老年的里根,某次曾经在牛津抑或剑桥受邀演讲。饱受美尼尔氏综合征困扰的老先生仍然不忘调侃和自嘲:

 

I’m very glad to be here today. Well, as a matter of fact, at my age, I’m just glad to be anywhere.

 

您看,这里的重点不是“这里”,而是“任何地方”,因为“今天”我还很滋润地活着,在哪儿其实都无所谓。

 

The beauty of being. Being existent. Being alive. Being experiencing. Well, simply, being at being.


就是觉得日子一溜小跑地窜过去。呲溜跐溜地。



马浩on战略管理
management profess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