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院2024年度“质量改善案例竞赛”经过4个小时的紧张角逐,顺利结束。年度院科两级PDCA案例立项共94项,结案60项,初筛18项进入决赛,最终2024年度“十佳质量改善案例”分别是:
一等奖2名:院感办《提高重点药物联用前病原学送检率》、护理部《提高护理分级正确率》。
二等奖4名:重症医学科《提高脓毒症休克集束化治疗措施执行率》、神经内科《提搞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质管部《提高提高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率》、内镜中心《提高无痛内镜检查患者安全措施落实率》。
三等奖4名:输血科《提高输血治疗病程记录合格率》、临床营养科《提高糖尿病住院患者营养评估率》、肾内科《提高肾穿刺活检术前检查完成率》、医学检验科《缩短急诊检验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
十佳案例颇得省级质管专家的好评。
抚今追昔,作为老质管人,不由得感慨万千,医院乃至全黄石卫生界,论PDCA的发展史,大概没有人比我更清楚了。
最初,大约2011年,我还在院办工作,医院第一次导入“品管圈(QCC)”工具来改善护理质量。当时全院不要说没有人精通,恐怕听都没有听说过什么叫“品管圈”。
我临床17年,转行政管理3年,也一样完全不懂。
但是,“无知无畏”是我的优点,中医我不也是不懂嘛,又如何,还不是成了“著名老中医”?
其实很简单,我找了一本《品管圈实战攻略》,自己研究,不到三天就觉得全懂了。然后,我对全院护士长进行“品管圈”培训,就这样,我院护理品管圈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
从我院开始,带动其他医院,品管圈以及稍后的PDCA才开始在黄石地区落地,我至少在五家医院多次培训过品管圈和PDCA的实战攻略。
护理向以执行力著称,一旦开始就不容易消停,这点医疗望尘莫及。所以,护理的PDCA一直坚持着,并且每年都进行案例自评,堪称医院质管工具的火种。
医生们似乎不屑于此,全国皆然。我一次到上海见同学,他是著名医院的主任,吃饭时无意说起“品管圈”,他竟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而在座的一位护士长却非常熟悉。
2015年-2018年,是我院PDCA的巅峰期,这得益于JCI、CCPC、卓越绩效、HIMSS、SQS-TUV等国际性质量认证。除品管圈和PDCA外,我们还导入或尝试了RCA、5S、HMEA、HVA、6西格玛等质管工具。在全院形成了浓厚的质量文化,每个科室的墙上都有该科室做的PDCA案例海报,医院的各个会议室墙上则挂满了院级PDCA案例。那种氛围,可以随处感受得到。
这样的努力创造了很多出彩露脸的机会。我们以PDCA为基本工具,参加每年的全国医院擂台赛和品管圈大赛,拿了很多奖项,数量和级别都居湖北省第一,遥遥领先于其他医院(当时)。我记得有一年我代表医院去北京领奖,在领奖台上我一手抱一个奖牌,甚至有“拿奖拿到手软”的感慨。
很多科室也是因为有PDCA的案例,才开始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学术会议上有了说话的机会和资格。
疫情几年,很多工作都相对让位,PDCA也不能免。
但随着三甲复评的推进,PDCA的重要性再次得到确认。它不仅是三甲标准质量管理的核心条款,也是国家卫健委《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的根本原则之一。可以这么说,不懂PDCA,就不算入了现代医疗质量管理的大门。
所以,我们重新制定了《质量改善项目管理办法》,并于2024年初开始院科两级的PDCA立项,确定院级项目24项,科级70项,共94个PDCA改善案例。
质量改善案例竞赛也将作为医院的常规工作而每年举行,PDCA的精髓就是持续改进,只要进入了它的转轮,环环相套,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终会大成。
没有练不回来的功夫,我相信,明年的“十佳”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