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绪论和9版一样,有很大篇幅论及一些时髦概念对内科学的影响,如转化医学、循证医学和整合医学、精准医学等,但对这些概念的解读却很有问题,尤其是论及“整合医学”,仿佛自打脸,是现代医学的一种自虐。
其一,【医学思维模式由神灵主义变迁为今天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历经了整体-局部-整体过程,尽管含义已有所不同,但对人本和疾病的关注从没有停止。】这是对医学史的错读或歪曲。世界各民族古代医学均有原始巫术和鬼神、宗教的成分,称之为“神灵主义”未尝不可。但它们也同时含有经验和自然哲学的成分,中医之五行(金木水火土)、古希腊之四元素(水火气土)、古印度之五元素(土水火气和大气)都是原始观察和思辨的结果,不是神灵主义。人类医学至维萨里和哈维才逐渐发展至近代科学医学,以观察、实验和逻辑为基石,彻底超越了经验和思辨。循证医学后,现代医学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只是临床医学更加重视疗效评价和基于最佳证据的诊疗决策。因此,从传统医学到近代医学到现代医学的演化,从来就不是什么“整体-局部-整体”的过程。而是“原始经验-哲学思辨-实验逻辑-基于证据”的过程。
其二,把许多国家“多种医学学说并行”作为整合医学的产生理由当然也完全站不住脚。尤其说到中西医的区别,竟然以西医的分科设置对应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这完全不讲逻辑,不能这样比吧!中医有脏腑经络学说,西医也有系统、组织、器官、细胞、基因、分子不同层次的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的学说啊;西医临床分科设置,中医不也是一样吗,也分很多科啊。你不能拿白菜的斤两和兰花的优雅作对比啊。
其三,举老年病为例也没有说服力。老年身兼多病是一直来就有的事实,治疗更加困难也是事实,现代医学解决之道一直就是多团队联合诊疗,这没“整合医学”什么事。你非要说联合诊疗就是“整合医学”,那也成,不过就没啥稀奇了,“整合医学”不过如此而已么?
为了进一步说明既往医学的弊端和整合医学的“优势”,绪论又举了糖尿病的临床诊疗方式进行了对比(如图)。“不仅要提供单次就诊意见,给予降糖治疗处方”这大约是既往医学的弊端,也就是《内科学》自己的弊端。后面的“还需要...”“随着...变化...变更...其他专科诊疗”是整合医学的方式,明显的优越。
但这完全是对现代临床医生尤其是《内科学》的污蔑。
有哪家医院的医生对糖尿病仅仅是“单次就诊”和“给予降糖治疗处方”而已?从来就不是!对糖尿病,参与诊疗的至少有营养师和康复医师的参与,还有护士健康教育。随着病情变化,医生当然也会进行治疗方案的变更,比如出现了心血管的并发症,必须要加上心血管二级预防的各种措施啊,这有什么稀奇?
更重要的是,《内科学》本身也一直就是这么教导全国的医学生和临床医生的啊。我手头有一本4版《内科学》,是1997年出的。翻开糖尿病一章,明明白白地写着糖尿病的异质性,无论一型还是二型,都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医生当然要“了解遗传背景”嘛;生活方式就更不用说了,一千年前的古代医学就知道了;至于心、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绪论还少说了,4版里还列举了神经、眼和皮肤的损害;其他专科的参与除了上述,还有很多,如心理医师、手足外科、心血管、神经、皮肤等。
所以说,《内科学》应该有足够的自信,整合医学所倡导的那些东西,内科学早就有了,压根就不需要贴这个有名无实的标签。因为中国的“整合元年”是2016年,《内科学》第一版是1984年,早32年,也就领先32年。
《内科学》如果真的这么重视整合医学,就应该在10版的各个章节里加上整合医学的内容,事实上,除了绪论,没有任何章节里再提一次“整合医学”。
关于精准医学的论述也使我大跌眼镜。绪论竟然引用“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学论坛”上的一段话作为精准医学的定义,“集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医学方法,科学认知人体机能和疾病本质,以最有效、最 安全、最经济的医疗服务获取个体和社会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医疗。”
精准医学最精髓的含义是在基因和分子的层面寻找疾病的靶点,然后针对这种靶点进行精准打击,之前的药物是作用于全身,二者的区别就像现代战争的精准打击和传统的钢铁洪流。如:伊马替尼可以精准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较之传统的化疗大大提高慢粒白血病的5年无病生存率;曲妥珠单抗可以精准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从而大大提高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淋巴瘤的最新分型多达百种,这种精准诊断与治疗决策和预后密切相关,也是分子水平的精准医学的体现;艾沙利酮精准拮抗盐皮质激素受体,显示了明显的降压效果,成为高血压的一种新选择;司美格鲁肽与GLP-1受体精准结合,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的心血管风险,还可以减肥......精准医学的成果不胜枚举,但一言以蔽之,没有分子生物学,就没有精准医学。请问,“传统医学方法”插得上手吗?
赋予整合医学不相称的价值,却又误读精准医学的含义,这是我对绪论最不满的地方;至于满篇医学史的错误,反倒其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