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述
无论消融哪种心律失常,成功的消融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点。第一,靶点要比较合适,也就是说消融的靶点一定是心律失常的关键部位;第二,靶点找到之后要有一个恰当的放电条件,也就是使得靶点区域的心肌组织坏死达到非常合适的范围,而且永久的损伤,这样才能根治心律失常;第三,适宜的消融终点;第四,出现危险信号及时停止放电。最后一点在双径路消融的时候尤为重要。
二、 消融的靶点
消融双径的靶点确定依靠两个指标,一是解剖学的指标,一是腔内电图指标。Koch三角是由冠状窦口、三尖瓣环以及Todaro腱形成的三角的区域,该三角区的顶点是希氏束。慢径在冠状窦口和三尖瓣环之间区域分布(图 2-6-1),所以消融时候通常是在此区域放电。
实际手术操作过程中在影像上如何识别这个区域呢?如图2-6-2所示,上方右侧是右前斜体位,我们没有放置希氏束电极,一般心室四极的顶点就相当于希氏束位置(红点),蓝线是三尖瓣环位置,冠状窦电极最低点时冠状窦口位置。大头导管在三尖瓣和冠状窦口之间的位置,也就是图2-6-1中灰色区域。左侧图是左前斜30°体位,中间是间隔,导管刚好贴到间隔上,红点是His束位置,大头导管刚好在His束下方。下方是对应的三维图。
慢径分布为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点。曾有人把His束与冠状窦口最低点的连线分为三等份,从下到上三个区域消融分别叫低、中、高位。我们首先从中位的区域开始标测,如果电位理想(电位标准见后)则在该处试放电,如果电位不理想或消融无效再向上(His 束方向)或向下寻找靶点。图2-6-3中蓝点是消融无效的。最终绿点消融有效。
慢径消融影像特征有以下几点:①左前斜体位时靶点常在His正下方,即贴近间隔,右前斜体位在冠状窦电极近端(CS9-10)与His束连线中间区域,一般与 His束电极之间有1-2个大头直径的距离;②少部分左前斜体位时靶点在His左下方,此时间隔是斜向上走行;极少左前斜体位时靶点在His右侧,此时靶点在冠状窦口内。
消融慢径靶点电位特征是什么呢?首先靶点局部应该是小A大V,而且A波 是多个峰、碎裂。小A大V就是A波不能超过V波的 1/2。超过了 1/2 ,提示靠房侧,发生房室阻滞的风险会高。大家还要注意一点,不同的电生理记录系统滤波方式不同,记录的电图形态也不同(图2-6-4)。
三、 放电条件
采用温控模式,输出设定是 30W/55℃ 。如果要制造一个适当范围的永久消融损伤灶,实际温度和功率要适合才可以,最佳状态是功率在25-30W,温度在49-53℃,具体可见射频消融的生物物理学章节。我团队常规采用温控模式30W/55℃的设定,数千例的实践都是安全的。避免房室阻滞的关键要点是出现危险信号时(见后文)立即停止放电。
四、 导管操作技巧
图2-6-5总结了导管操作技巧,比如顺时针转导管贴向间隔。我们说的顺时针转是指是从导管的尾端去看顺时针转方向。
每次放电要60-90秒,放电时导管要保持稳定。怎么能保持稳定呢?有几个办法:第一,勤加练习;第二,用长鞘支撑。还有一个情况,不同的中心用的导管不同,不同导管具有不同特点。有些导管前端打弯的距离就相对短,此时弯度不够长,放电时候温度可能会较低,不能有效的消融。一个办法是把导管在打弯处的近端塑弯,塑弯之后可以在打相同的弯的情况下导管的尖端更向心尖些,接触力会更大。最后一个办法就是用长鞘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