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左侧游离壁旁路消融

文摘   2024-06-21 20:10   广东  

一、  消融途径及导管选择

左侧游离壁旁路有两个消融途径,传统方法是经主动脉逆行的途径,跨过主动脉瓣后到心室侧消融,通常选中弯(红把)导管。我中心更常用的是房间隔穿刺的途径,通常选用大弯(蓝加硬)导管。经房间隔途径优点主要是导管更容易到位和移动。从解剖方面考虑,心房侧相对光滑的,消融导管在瓣环区域更易移动、更易到达靶点;相反,如果在心室侧,有腱索、乳头肌等结构,可能会影响导管的移动。

二、  导管操作技巧

穿刺房间隔成功后,送入消融导管时有一重要的注意事项,即导管进入左房后不能直着向前推送(左心耳或左房顶方向),否则容易损伤左心耳或者左房顶部,导致心脏压塞。我中心要求消融导管进入到心房中部后,导管不动、回撤鞘管,然后导管打弯、勾向二尖瓣环方向。

导管操作的基本动作包括推送、后退、旋转、打弯及松弯。通常情况下鞘管尾端皮条方向和头端的弯形指向相同。每次操作前,注意消融导管应和鞘管同轴。我们送入消融导管后在 LAO30°投照体位观察导管与鞘管的关系及导管的形态。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轻微移动导管寻找靶点。

如示图 2-8-1 所示,左侧图展示左前斜投照体位时导管与左心房的关系,此图有利于具体操作的理解。在图 2-8-1 右侧上图,鞘管和导管一起向前推或松弯,消融大头向二尖瓣的游离壁方向移动。如果需远离游离壁,则导管打弯或者同步回撤导管和鞘管。同时顺时针旋转鞘管及导管,则导管向下,靠向后壁的方向(二尖瓣5点方向),逆时针转则导管向前上移动(二尖瓣环12点方向)。

导管到达靶点后局部电位适当的A/V比例很重要。如图2-8-2所示,虚线的代表瓣环。具体调整A/V比例方法为:鞘管不动、向前推送导管,则导管头端向心室侧移动,电图提示V波变大,A波变小;回撤导管或者同步推送导管和鞘管,则导管尖端向心房侧移动,A波变大,V波变小。

三、  导管贴靠技巧

射频消融能量输出方式分温控模式和功率模式两种,我中心采用温控模式。理论上,心肌组织加热到 50℃以上,产生不可逆的损伤。保持消融导管和心肌组织恰当的接触是消融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接触的太紧,局部散热不好,实际功率较低,损伤深度及范围有限;如果贴靠的过松,实际温度比较低,不能达到有效的永久性损伤。我中心常规设置参数:温控模式,40W/60℃。放电过程中,实际温度在50-52℃,实际功率 38-40W。我们的经验是消融左侧旁路的时候,温度 50-52℃最佳,小于50℃复发概率增高,大于52℃,病人常有明显疼痛。如果放电时温度低于50℃说明导管贴靠不紧,如果温度超过 53℃(甚至功率在 38W 以下)说明贴靠过紧。以上两种情况要及时调整导管。

另一种情况是放电过程中导管不能持续稳定贴靠,这也会导致消融失败或复发。如图 2-8-3 所示,如果导管垂直与心内膜贴靠(下方右侧图),心脏收缩过程中可能不稳定。所以,尽量要让导管和瓣膜平行贴靠(下方左侧图),这样导管相对稳定。采用图2-8-3上方左侧图导管造型有时不能持续稳定贴靠,此时要换用上方右侧图的导管造型。在二尖瓣环3点左右区域相对容易贴靠,再往前(12 点方向)稳定贴靠难度增加。解决办法是导管打弯并往里送,同时逆时针转,导管就贴向瓣环了,必要时鞘管也可以跟进,也就是采用了图2-8-3上方左侧图的导管造型。

四、  靶点的确定

左侧游离壁旁路采用穿间隔途径,成功消融的靶点电图特点为:①同时记录到明确的A波、V波,AV比例在1:11:4,这提示导管在房室瓣环上;②AV合,提示导管在旁路上;③如有逆传,局部逆传A波最早。对于隐匿性旁路,窦律下可以明确局部AV的比例,心室起搏时看是否AV融合(图 2-8-4)。显性旁路,采用前面提到的“由两侧向中间”的标测策略。

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之家
欢迎从事心脏起搏与电生理的同道一起讨论、交流。本公众号主要针对初学电生理的同道,推送内容主要为基础心脏电生理知识,侧重于实际操作。目前仅上线部分内容,后续更多精彩内容敬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