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再读:屈原的女鬼

文摘   文化   2024-10-04 20:51   上海  
屈原写《九歌》,十一篇祭祀诗:献给东皇太一(最高神)、云中君、湘夫人与河伯,也唱给为国战死的将士。

——只留一篇给一个“女鬼”《山鬼》。在这里,我不打算采用“山鬼是山神、是男的”等等见解。

与后世中国文学中的诸多女鬼一样,她特别勇敢、特别热烈地追求爱情。所以《山鬼》第一句话起得非常陡峭、转折,一个远镜头“若有人兮”,就是我自己啊。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子慕予兮善窈窕”,你那么喜欢我,是因为我的美丽吧!视角突然就晕了。

一种解释为,祭祀的歌曲本来就像歌剧一样分角色;也可以理解这是山鬼心理活动。

我取后者,原来她要赴约去见爱人了。赤豹拉车,文狸跟随,对人物不断地铺陈美好的事物与辞藻,还带着送给情人的鲜花。

边走边絮叨,我住在山中偏僻幽深之处,路途艰险所以姗姗来迟。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路远对古人是巨大的障碍,除了物理隔绝、耗费时间还存在生命威胁,比如《白云谣》说,“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很沉重也很现实。

今天我们只是泛泛地沿用“跋山涉水”表示艰辛,王洛宾在歌词中写“我和你是河两岸”,还要加一句“永隔一江水”来表现绝望。

但是那种期待见到爱人,又担心迟到的心理,大家应该都懂。

然后,镜头又转远了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高山之上云脚低,天昏如夜风吹雨,一个孤零零的山鬼就站在那里。

等等,山鬼那么远的路都到了,爱恋的人却还没有来?或许他迟到了,或许他来不了,或许这根本是山鬼的一厢情愿。

可以想见她一定很失望。

刘熙载说“屈子之文,沉痛常在转处”,可以是镜头视角转折,可以是叙事转折,也可以是情感转折,《山鬼》里到处都是这种沉痛。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就这么无怨无悔地等着,等着;岁月流逝,生命枯竭,这是又一种人类永恒的悲哀

电影里经常见到场景的快速切换,相机拍出延时摄影,把一天的云卷云舒压缩到30秒。屈原正是用这种方式,一句一镜头,采摘的时候想他,饮食休息间想他……

开始是“憺忘归”,然后变成“怨公子兮怅忘归”,怨归怨,怅归常,还给他找了个理由——

他肯定也想我,只是被什么事牵绊“不得闲”吧?

你肯定也想我吧,“然疑作”,到底是有事来不了,还是根本不想来?那份固执正在瓦解。

瓦解、起疑、纠结,“思公子兮徒离忧”,最终归于幻灭和绝望。

现在我们可以跳出来通看全篇,屈原笔下转折虽多

——山鬼始终是美好的。

她的外貌形象、她的服装车驾、她的行为姿态,无一不是美的;而美常常象征着最原始的生命力。

——环境是复杂多变的。

这与先民和屈原本人对(自然/政治)环境的感知相关,他们认为山川复杂、天时多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的命运。

——山鬼始终是坚定的。

她失望过、怀疑过,但仍旧固执地等待着,这种行为基于她的决定而不是判断,所以最后的绝望某种程度上是山鬼“自找的”。

我们今天也常说,“我想好了”并不代表找到了最优解,而是我做出决定,什么结果都要承担。

于是,爱情就从“对象问题”转变为弗洛姆所说的“能力问题”。无关乎那个男子是谁,而是说我有爱的能力去承担爱的命运,这恰是生命力的体现。

(说起来,中国古典文学中,这种敢爱的角色常由女鬼承担)

理解这些,就能明白《山鬼》的好。

“思公子兮徒离忧”,徒就是徒劳。离有两个理解,一种认为是罹患,白白遭受忧愁痛苦。

另一种解释源自钱钟书,他认为“离骚”可以和“去病”、“弃疾”一样看作远离、去除。

引申到这里就是,我也尝试过远离忧愁(不爱你),可是所有努力都化为徒劳,所以我选择承担这一切。

我选择后一种理解,想放弃都不能,如此才能感受到山鬼勇敢、热烈和美好。

到此,已经不是“爱情这件小事”了,更不需用渣男傻女去消解其中的价值。

就像海的儿女追求美好的灵魂、就像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山鬼/她/他追求的是实现生命的美丽。

只不过成长了几千年的我们深知,在这个世界上生命所包含的和被期待的美丽,常常很难得到实现。

白居易的诗里说“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形容那个十三岁早夭的小女孩,她还没能长大成人。诗人试图用“恐是天仙谪人世”来宽慰,就像把山鬼解释为炎帝那个早夭的女儿。

我们今天看孔乙己的悲剧,他当秀才是自己选的,也实现了,我们却为之感到悲哀,因为他没有按照被期待中的美好而成长。

这就是悲剧,也是人类要面对的永恒悲哀。

观照我们自身,屈原/山鬼给了一种解法,纵日暮途远,路漫漫兮岁既晏,我决心还是要寻找/等待。

X的备忘录
日常皆为故事,生活就是景致 读书写作,努力做个普通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