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个女生患上重度抑郁症,医生建议她“断亲”,就是脱离、甚至断绝亲戚和家庭关系。
按照传统的观点,这似乎不可理喻,但其实很“科学”。
如果你在一个环境、一段关系中非常痛苦,到了生病的地步,这就证明你已经无法在其中正常生存。
医学上有个词叫“过敏原”,指能够使人发生过敏反应的抗原。
让人过敏的东西很多,除了毒性物质以外,还有阳光、空气、牛奶和鸡蛋这些本身挺好的东西。
阳光多好啊,人就该多晒太阳,咣当过敏了
——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所以,为了活命,最好先脱离危险源。
工作不开心,可以坚持;一上班就发烧、肚子疼,赶紧提桶跑路。
恋爱不开心,先磨合磨合;总是在亲密关系中受伤、痛苦和煎熬,哪怕对方是刘德华、刘亦菲,对方很爱你,那也赶紧分手。
包括家庭关系,虽然父母和亲戚是血缘天生的,但这不代表他们具备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血缘不代表亲情。
生活就是这样,并非所有的困境和磨难,都应该坚持、都可以战胜,该跑还是要跑。
先保命要紧,否则就会酿成悲剧。
02
还有一则话题:一个30岁的年轻人,得了癌症,去世之前,他说自己很开心。
因为他觉得自己终于解脱了,从父母苛刻的要求、打压式教育、夸张的目标等等不健康的家庭控制中解脱。
好好活着的时候,想表达什么都会被父母压制、否定,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反而可以说“自己很开心”。
并不是说家庭造成了他的癌症,但确实可谓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曾子生病了,孟敬子去看望他,问他感觉怎么样。
曾子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个【善】并不仅仅意味着善良、善意,【善】不完全等于【好】。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快死的时候,都会想要摆脱做人的痛苦、不堪和邪恶,希望追逐快乐的、纯洁的和美好的事物。
为什么这样?
一方面,好好活着的时候,人往往无法想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这也提醒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多问问,将来会后悔、遗憾吗?
另一方面,因为种种现实的压力,人常常不能直接表达和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们无法左右历史大人物的命运,但对普通人而言,还是要最大限度在有时间、有机会的时候,尽可能多地去追求那些真正想要的事物。
少些外界“正确”、“应该”和“规矩”上的苛责,多点自我关怀,或许就能避免遗憾和悲剧的发生。
如果最大限度很难,那就先最低限度,脱离危险的过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