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特别喜欢朱自清的《冬天》,每年冬天都会找出来重读。
不为别的,就是开篇写的白煮豆腐,给我馋得呦。
其实想想,白水烫豆腐有啥好吃,说是火锅都寒碜。但我小时候看了文章,就觉得这是一等一的食物,一等一的吃法;
还有一等一的文化,因为“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暖的”。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X,公众号:X的备忘录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02
清朝人屈大均有一本《广东新语》,里面提到不少稀奇玩意,包括吃的,比如瑶家人吃的竹鼠。
但我还是对另一种食物更感兴趣——龙虾。
大的能有七八斤,头部有一尺来宽,两根大须子有指头那么粗,三四尺长。
这么大的龙虾吃起来应该很痛快,但味道怎么样呢?
其味甜,比普通虾肉稍微粗些。
听起来可能很有嚼劲?不知道有没有读者尝过,可以讲讲。
03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本是绍兴人,五十岁前后在四川呆过了整整八年,他很喜欢那个时期的生活,还曾写了一首《饭罢戏作》聊“川菜”。
故都(汴梁,就是今天的开封)李和家的炒栗子名闻四方,别家想尽法子效仿,那味道还是比不了。
后来金兵攻入汴京,逼迫商民北上。而南宋迁都临安(杭州),人们就再也吃不到李和家的炒栗子。绍兴年间,陈、钱两位大臣出使金国。到燕山时,忽然有两个人来见,给使臣各送上十包炒栗子,随员们也都有一包。
来人没多说话,只留一句:“是李和家的!”便挥涕泪而去。
其实人的口味往往与记忆相联结,我走过的路,遇到的人和事,可能就附着在某些食物上,妈妈烧的大白菜、爸爸煮的沏汤面、大学食堂里豆腐脑和油饼……
04
文人们不仅爱吃,还爱比着吃,而且在吃上面藏了心绪和情思。
最经典是《晋书》那个故事,洛阳做官的张翰,因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
《世说新语》记载,晋朝的陆机去拜谒王济,王济问他,你们东吴有什么可以比得上羊酪的?
陆机答,千里莼羹,未下盐豉。
千里和末下都是地名,所以是千里的莼菜丝做汤,用末下的咸豆豉调味。
《南齐书·周颙传》里讲,文惠太子问周颙,菜食里面什么味道最好?
周颙回答,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早韭知道,在惊蛰就是,上海的梅花、西安的玉兰、保定的草莓里聊过“细雨个春韭”,春天的头刀韭菜鲜嫩可口,不辛辣。
以前的人们把所有白菜类的植物统称为菘。农业上有“头伏萝卜二伏菜”的说法,秋末冬初的时候大白菜刚好成熟。又说经过霜打的蔬菜好吃,晚菘就是指下霜以后收获的晚白菜。
汪曾祺在《胡同文化里》不也写,虾米皮熬白菜,嘿!
到了清朝,有人问苏州人汪琬说,北方的葡萄最美,南方有什么水果可匹敌?
汪答,橘柚秋黄,杨梅夏紫。
每年夏天时候,经常有开玩笑的:在江浙沪混得好不好,就看有没有人给送杨梅。
我不是很喜欢橘子,也没收过杨梅。
住过的一处附近,有个建德菜馆的杨梅酒好喝,曾与好友一起品尝;
有一位姐姐,带自家包的清明果给我们尝,市面上没见过;还是这位姐姐,从内蒙运来的羊肉,铡刀切片,一起烫火锅;
吃过最好的枇杷,朋友家门前的树上摘的;
还有一位好友千里带来擀面皮,另一友人把老家寄的小米给我装了满满一大袋。
……
凡此种种,回忆铺上来,忽觉得胃里心里喝了小米粥似的暖,还有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