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AI 一起创作,还能怎么玩?|现场

科技   2024-09-26 14:18   北京  


AI 介入创作的广度和深度,可能已经超出了你的想象。


9 月 13 日,借着 2024 Ultra 香港电子音乐节举办的契机,声动活泼在香港组织了一场闭门沙龙——「Future & Remix:AI 如何重塑我们的创作」。围绕「AI 与内容创作」「AI 与内容消费」以及「AI 与人类情感」三个主题,我们邀请前沿艺术家、AI 领域从业者和学者,畅谈他们的经验与观点。


▲ 「Future & Remix:AI 如何重塑我们的创作」沙龙现场。| 图源:声动活泼


以下为现场分享摘录,文末还有完整音频,也可在各大音频、播客平台搜索「科技早知道」收听,不要错过。




「AI 与内容创作」对谈现场。从左至右依次为主持人、声动活泼联合创始人丁教,以及分享嘉宾 Johnny Poon、Lona、Junie Lau 和 Steve Lee。

Johnny Poon

香港浸会大学跨学科研究副校长、创意艺术学院院长、Dr. Hung Hin Shiu Endowed Professor in Music


我是管弦乐队的指挥。2022 年,我们举行了一场音乐会。由于那是疫情期间,乐团可以在台上演奏,但合唱团无法上台演唱,所以我们就找到一个研究团队,帮我们打造一个可以实时回应指挥动作的 AI 合唱团。


我们提取了世界级歌唱家的声音,然后教 AI 用普通话演唱。最初,效果很糟糕,听起来像恐怖电影里的声音,但随着算法不断改进,最终有了人类声音的质感。现在,我们在研究如何用粤语演唱。


AI 极大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流程,但我认为它不会取代人类,它会取代的,是不使用 AI 的人。



Lona

DJ、音乐制作人、唱作人


我也经常使用虚拟歌手,有很多 AI 工具,比如 ACE Studio 和 Synthesizer V。如果你是作曲家,要为你的客户制作一个 demo,其实是挺困难的。如果你不会演唱,就需要支付专业歌手的费用,可能还需要一个好的录音棚,以及专业的录音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但如果用虚拟歌手,就可以来很容易完成。AI 确实改变了人们创作音乐的方式。


另一个我常用的工具是 Udio,它有点像音乐版的 Midjourney。你可以输入情绪和风格,只需要 5 分钟就能生成一首歌,即使你不是专业人士,也可以「写」出一首歌。对于专业音乐人或制作人来说,它也是有帮助的。当灵感不足时,你可以上传 5 到 10 秒的音乐片段,AI 可以帮你继续创作,生成无穷的版本,激发你的灵感。


我还使用一个叫 Dance Diffusion 的工具。我现在主要制作电子音乐,电子音乐中最重要的就是声音设计。传统上,你需要学会使用合成器等专业工具,这可能需要三四年甚至更长时间。但有了 Dance Diffusion,你只需收集你喜欢的声音,比如流水的声音,再上传,就可以生成新的声音,用在你的作品里。


有些人认为,使用 AI 生成很多内容,然后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不是真正在创作音乐。但我个人认为,挑选喜欢的部分并修正不喜欢的部分,也是创作的一部分。



Junie Lau

AI 导演、即梦 AI 创作者


AI 正在孕育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原先,创造完全由人类掌握,现在创造在人类与 AI 的互动中完成。


与抱有传统电影制作观念的人沟通,有时会像一场战斗。他们往往基于对传统电影制作的理解,要求 AI 做同样的事。但这不是 AI 的工作方式,AI 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快速呈现大量可能性,而不是准确还原出你头脑中的构想。


AI 使艺术家能更快、更容易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真正重要的是这些想法多有感染力,能否感动和激励观众。而想法落地的越快,艺术家可以探索的想法就越多。我认为观众只关心好的内容和新的体验,而不太关心这是用 AI 还是传统方式制作出来的。



Steve Lee

AmazeVR 联合创始人


我们公司制作 VR 演唱会。制作 VR 音乐会时,我们需要 8K 的高清晰度,每秒 60 帧,而电影通常是 4K,每秒 24 帧。4K 和 8K 相差 4 倍的工作量;25 帧/每秒和 68 帧/每秒相差 2.5 倍的工作量。这意味着,制作 VR 音乐会的工作量是制作电影的 10 倍;制作 40 分钟的 VR 音乐会,相当于 400 分钟的电影。


但实际上,工作量还要更多。因为在 VR 中,我们无法控制观众的视线,所以每一帧都应该是完美的,需要用最高清晰度来渲染。而在电影中,如果画面聚焦主角,背景可以适当虚化。因此,VR 内容制作的成本可能达到数百万美元。也因此,我们利用 AI 来自动化一些流程,这样原先四五十人的工作量现在只需要两个人就能完成。


我们还可以实现一些交互。比如一个团体有 5 名成员,人们可以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成员。选择后,我们会展示这个成员的片段。在观看同一场 VR 演唱会时,人们的选择不同,我们展示的内容也不一样。




▲ 「AI 与内容消费」对谈现场。从左至右依次为主持人、「十字路口」主播 Ronghui,分享嘉宾 Yolanda Ma、Gary Ngan 和林亦。



Yolanda Ma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讲师


媒体行业在 AI 的应用上,有一些不错的尝试。一个例子是新闻收集,2017 年,路透推出了一款新闻追踪工具,叫 News Tracer,它能从当时每天约 7 亿条的推特推文中寻找突发新闻,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核实新闻,再把线索推送给记者。路透借此能在报道上比其他媒体快 5 到 20 分钟。读者也许感受不到时间上的差异,但这对新闻媒体来说很重要。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内容制作的。美国有一个小型新闻机构,专注于调查报道,他们用 AI 来总结美国各州的政策文件,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这本来是需要很多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我记得美国一位媒体人说过,AI 就像是你最好的实习生,能帮你做大量的工作,但你得好好训练它。


想要让 AI 以有益的方式支持你,你需要更聪明、更系统和战略性地思考,要非常系统地分解你的任务或思考过程,才能了解 AI 可以真正介入哪些部分,并提供支持。这不仅适用于个人层面,也适用于行业层面。



Gary Ngan

美图 CFO


美图专注于照片和视频编辑。AI 的确改变了我们编辑照片的方式,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去掉照片里的路人,然后背景会自动生成;还有一些功能,比如让牙齿看起来更整齐,以及调整发际线。


在视频里同样可以添加美化效果,你只需编辑一张照片,这些效果就会应用到整支视频上。这些功能大都是 AI 实现的。所以,虽然在用户眼中我们不算是一个 AI 应用,但在我们的用户中,超过 87% 的人使用过一种或多种 AI 功能。


我认为 AI 工具是生产力,它会导致导致一些岗位被替代,但同时也释放出很多生产力。比如,我们服务 400 多万电商卖家,帮助他们生成海报和宣传材料等。但另一方面,我们拥有设计创意平台 ZCOOL,上面有超过 1700 万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的创作也非常活跃。所以从整体来看,并没有人因此受损。



林亦

B 站科技区 up 主,AI 领域创业者


AI 是一个新的机会,我们有很多工具可以选择,并且能得到快速响应。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从软件开发的角度来看,我正在经历这种新的范式转变。以前,我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在开发新应用程序或功能时,经常思考从哪里获取训练数据。


两个月前,我考虑开发一款应用,可以对你当天的外表打分。按照传统路径,我开始思考从哪里获取每日照片用于训练和评分。突然间,我意识到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比如 GPT-4o。我们现在有了一个通用的技术基础,可以直接满足我们的需求。这在以前是无法实现的,但现在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它。


当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内容涌现出来,其中肯定会有不好的内容。但我认为这不是人和 AI 之间的战争,这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




▲ 「AI 与人类情感」对谈现场。从左至右依次为主持人、贝恩咨询合伙人 Larry Zhu,分享嘉宾 Michael Gold、李岱和陈楸帆。



陈楸帆

科幻作家、专栏作家


人类会不会爱上 AI?我认为问题不在于何时会爱上,而是人类爱得会有多深。现在很多 Z 世代(1995 年至 2009 年出生的人)和 Alpha 世代(2013 至 2020年间出生的人)的人正在和 AI 谈恋爱。


我们和真实人类约会,可能会遇到不愉快的经历。但 AI 可以根据你的需求调整,成为你理想中的爱人。所以问题的核心是,我们真正想从一段关系中得到什么?是理想的爱人,还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


人类倾向于把自己投射到所有事物上,期待它们像人一样反应和行为。我们需要适应并对新的关系保持开放态度,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非人之间。



李岱

斑马实验室创始人、CEO


现场有多少人喜欢泰勒·斯威夫特?很多人喜欢。AI 和超级偶像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泰勒·斯威夫特不会一对一回应你,AI 可以会一对一回应你。根据我多年在娱乐行业的经验,偶像们在舞台上或社交媒体上的呈现,很多是团队精心策划的。但很多粉丝依旧热爱他们的偶像,甚至有人愿意为偶像付出一切。这就是一种爱。


现在谈论 AI 时,我们总是有「我们」和「他们」的分别。但是,AI 真的是「他们」吗?也许 AI 是我们的一部分,甚至在未来 10 年可能成为我们这一代的不朽版本。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和 AI 的关系就不成问题了。



Michael Gold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教授


人们确实会从在远处爱上偶像,但我想补充一点,人们也会从近处爱上一些机械的东西。比如,拥有汽车的人通常非常喜欢自己的车,有些人甚至给自己的车起名字,他们觉得人和机器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


另外,有研究显示,相较于成品家具,人们往往更喜欢自己组装的家具。当艺术家、创作者和动手能力强的人能够创造自己的 AI 化身时,这种参与感是巨大的。艺术家会爱上自己创作的作品。


我认为每一次媒体和娱乐的技术革命,从印刷机到广播,到电视、视频游戏,再到互联网和 AI,都给与了人某种程度的永生。第一代体验这些技术的人,可能与之后代际的人感觉不同。


AI 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一些人可能因为与 AI 建立了关系,而减少人际间的交往。但大多数人可能会利用 AI 进行模拟体验。例如,有研究表明,在虚拟现实中练习公共演讲可以提高在舞台上的表现。人们还可以利用这些 AI 获取有关现实人际关系的建议等。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显然,今天的 AI 已经深度融入人们的创作过程,甚至还能成为人类情感的寄托。在不同背景人士的分享中,我们看到 AI 带来的种种可能,也激发我们思考自己可以和 AI 建立怎样的关联。


你会在什么场景中使用 AI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以上对话整理自

声动活泼旗下播客「科技早知道」

想听到更多现场分享

欢迎点击收听

也可在各大音频、播客平台搜索本期节目






监制/徐涛

编审/东君

编辑/Riley

排版/Riley

运营/George



声动活泼
用声音碰撞世界,为你带来源源不断的思考养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