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共识 | 《泛血管疾病代谢异常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正式发布

健康   2025-01-20 18:08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点上方蓝字国际循环关注我们,
然后点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近日,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联合发布了《泛血管疾病代谢异常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这是我国首个针对泛血管疾病合并多种代谢异常的系统管理指南。

文末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指南原文

泛血管疾病是影响人体血管系统的系统性疾病,主要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目前,我国冠心病患者约1139万例,卒中患者约1300万例,下肢动脉疾病患者约4530万例,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共识指出,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导致泛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加。我国41.7%的心血管疾病及17.1%的死亡归因于代谢危险因素。

泛血管疾病患者的代谢异常管理应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推荐优先使用具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和/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

共识还提出了针对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代谢异常的具体管理策略。特别指出,对于合并多个代谢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重点调整生活方式,优先选择具有显著减重效应且多重益处的药物

共识建议建立多学科协作与综合管理的模式,以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为抓手,通过多学科协作整合综合性治疗和专科血运重建,逐步完善覆盖疾病全周期的科学管理体系。

该共识的制订邀请了国内心血管病学、内分泌学、神经病学、血管外科学等领域的30位专家参与,对提升我国泛血管疾病代谢异常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信作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葛均波院士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长江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

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

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

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





共同执笔专家


杨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心内科);张英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郑雪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董吁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董智慧(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段光琳(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段亚君(安徽省心血管病研究所);高传玉(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葛均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郭建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郭延松(福建省立医院心内科);侯爱洁(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胡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黄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黄晓(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霍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李小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陆士娟(海口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罗素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彭永德(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钱菊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沈云峰(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石晓明(河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苏晞(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翁建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徐亚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杨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心内科);杨鹏飞(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尹晓(济南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曾天舒(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张英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郑雪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朱莉(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心内科)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心血管健康联盟信息平台)


国际循环
《国际循环》于2004年创刊,由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以“同步传真国际循环进展”为办刊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全媒体组合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广大心脑血管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