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健康或可决定乳腺癌的严重程度
健康
健康
2025-01-16 18:07
北京
心血管疾病(CVD)和癌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它们具有共同的风险因素。然而,新出现的证据表明,心血管疾病可能在癌症的病因和进展中起到直接的因果作用。事实上,我们已使用了大量的人群水平研究探讨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风险之间的关联,独立于传统风险因素。基于这一证据,多项机制研究表明,在心力衰竭、心脏重构和心肌梗死的情况下,肿瘤生长加速,这表明可能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这种效果在乳腺癌中非常显著,心血管疾病诱导免疫抑制状态,促进乳腺肿瘤细胞加速生长和扩散。因此,发表于JAMA Netw Open的这项研究,假设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在诊断时可能出现更晚期的乳腺癌。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以评估晚期乳腺癌患者是否患有普遍的心血管疾病。他们使用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医疗保险相关数据库,确定了2010~2019年期间诊断为浸润性乳腺癌的19 292例女性患者(中位年龄73岁;86.5%为白人;49.1%存在心血管疾病)。分析于2023年5月至2024年8月完成。参与者为年龄至少66岁的女性患者,被诊断为浸润性乳腺癌。病例与对照组根据诊断时的乳腺癌分期和使用已知与延迟癌症诊断相关的因素的倾向评分进行匹配。研究人员使用倾向评分匹配比较早期乳腺癌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疾病,每组包括9646名参与者。在乳腺癌诊断前3~24个月评估心血管疾病的状况。初步分析比较早期乳腺癌患者(T1-T2、N0和M0)和晚期乳腺癌患者(T3-T4或N+或M+)的心血管疾病状况。结果显示,49.1%的乳腺癌患者普遍患有心血管疾病,其中91.5%的病例在乳腺癌诊断前13~24个月被发现。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增加(优势比OR= 1.10;P=0.007)。在单独进行局部晚期疾病观察时得出了类似结果(OR=1.09;P=0.02)。在匹配队列中,9478名个体(49.1%)患有心血管疾病,8675名个体(91.5%)在乳腺癌诊断前13~24个月内检测出疾病。964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与9646名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疾病患者相匹配。激素受体阳性(OR=1.11;95%CI:1.03~1.19;P=0.006)和激素受体阳性/ERBB2阴性(OR=1.12;P=0.02)的乳腺癌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增加,但在激素受体阴性或ERBB2阳性的病例中未增加。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诊断时更有可能出现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重要的是,这项研究分析是在最近接受乳腺癌筛查的患者中进行,还考虑了与延迟癌症诊断相关的因素。这些结果与支持心血管疾病对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因果效应的机制数据高度一致,并建立在支持心血管疾病与癌症之间因果关系不断发展的证据基础上。图1. 心血管疾病发病与乳腺癌初步诊断分期的关系
图2. 根据受体亚型诊断,心血管疾病发病与晚期乳腺癌的关系
研究小组前期对2700多万人进行了调查,发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癌症风险增加13%,这与吸烟等传统共同风险因素无关。在先前的分析中,研究者观察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与无心血管疾病患者相比,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OR=0.86;95%CI:0.76~0.97)。然而,与目前分析相比,先前研究检查了发病率而非诊断阶段,依赖于保险索赔而非癌症登记数据,未考虑乳腺癌特异性因素(离如分期,受体,既往乳房x光片),并且检查了一个显著更年轻的队列(平均年龄,43岁),其中当前分析中相关性最强的乳腺癌亚型(激素受体阳性和ERBB2阴性)最不常见。此外,先前观察到的心血管疾病与乳腺癌风险的保护性关联在多重测试调整后无统计学意义。因此,需进一步的研究了解心血管疾病对乳腺癌发病率的影响,以及这种关联是否不同于对诊断阶段的潜在影响。这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诊断时乳腺癌晚期的个体更有可能患有心血管疾病。这一发现可能是激素受体阳性和ERBB2阴性(既往HER2)疾病所特有。未来的研究需证实这些发现,并研究改善患者预后的干预措施,包括个性化癌症筛查。参考文献:Ivan Angelov, Allen M. Haas, Elizabeth Brock, et 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Breast Cancer Stage at Diagnosis. JAMA Netw Open. 2025;8(1):e2452890.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52890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凡原创文章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