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至10日
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
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践与创新”学术研讨会
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
本次大会上
中原名班主任、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安阳市第63中学教师乔朝霞
做了《对非核心家庭子女进行家校共育的实践策略研究》的
成果分享报告
今天小班特编发这个报告
以期对家校共育工作
有所启发、有所推动
不一样的家庭一样的爱
——对非核心家庭子女进行家校共育的实践策略研究
□ 乔朝霞
我先分享一个学生写的文章:
他叫小峰(化名),学习成绩不好,虽然已经是一名初二的学生了,到现在他还不知道努力,整天无所事事,每天都让老师着急、生气。星期一的下午他可犯了个大错——将班主任给气恼了。他是个爱与老师顶嘴的“坏孩子”。
他的爸爸在外地打工,他的妈妈也要出去工作。他有一个哥哥,很严厉,可是哥哥已经去漯河上大学了,所以他没有人管。他跟奶奶爷爷住在一块儿,奶奶爷爷都管不了他。
他在学校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姓杜,一个姓张,他们三个像狗皮膏药一样整天混一起,难以分开,他们一起气老师,给老师找事,感觉很帅!
不与老师顶嘴了就睡觉,反正就是不学习。他们就这样生活每一天。
这就是小峰的生活。
这是豫北城乡接合部一所学校的学生写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文中的小峰。文章字里行间传递着挣扎与无奈、彷徨与迷茫,让我们不禁唏嘘心酸。我们知道,家校共育面临着很多问题,但我们必须努力,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为孩子提供一个全面、和谐、连贯的成长环境。对那些像小峰一样、在“非核心家庭”中的孩子来说,这种合作更为重要,当然这个过程会充满着困难和挑战。
这里提到了非核心家庭的概念,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核心家庭的概念。简单地说,核心家庭指的是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年或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这种由夫妻、子女形成的家庭结构简单,关系稳定。但是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还有很多单亲家庭、重组家庭、联合家庭、留守家庭等,我们称之为非核心家庭。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偏见,他们需要得到来自家庭与学校更为细致、深入的关注与支持。
我们工作室是在河南省教育厅指导下成立的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四级共管,目前有89名成员,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成员来自河南、四川、广西、山东四个省12个市的43所学校。在这些学校中,乡村学校、城乡接合部学校的比例较高,来自非核心家庭的孩子较多。我们发现,此类家庭中的孩子成长问题较多,家校共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也比较典型。
比如,教育理念不正确,家教能力不足;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或过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家庭破碎或家人关系不和谐;留守儿童多,精神层面缺少父母的照管和关爱;等等。这些情况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巨大的阻力,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因此,我们认为,研究此类家校共育问题,对我们实际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研究之初,我们分别对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家校共育的认识、家校共育的参与度及对学生成长的希望。
在研究过程中,第一,我们采用了个别谈话的方法,利用有针对性的家访、亲子实践活动、多形式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
第二,我们突破了单向的家校共育行动模式,不是简单地只给家长灌输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我们要实现的是双向甚至多方的深度合作。因此,我们举办了“家长学校”“家校讲堂”,建立了“家长会客厅”,将“百师访千家”家访活动、“家庭教育进社区”等工作进行了常态化建设,着力打造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
第三,针对非核心家庭家校共育中家长参与度较低的情况,我们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带领家长开展“家校共读一本书”“齐心家长学习圈”“线上家长座谈会”等活动,打破空间界限,增加家校互动频率,有效提升家长育人能力。
第四,我们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开展集体研讨,形成指导学生顺利度过不同心理发展时期的操作方案,以及面临一些学生成长问题时的应对策略。
第五,我们通过个案研究,记录家校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成长变化,以及对家长的影响、家长的改变。在研究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并将之运用于班级管理的实践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第六,我们调查发现,非核心家庭子女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我们联合各校心理健康教师和一些专业机构,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形成了一系列心理干预策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动研究,我们对非核心家庭进行走访,欣喜地发现:家校沟通的渠道更多样化了;家长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了;家校关系更融洽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度提升了;很多家长的教育能力、教育心态也得了提高和改善,教育责任感和自信心同时提升。
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将做法梳理提炼,形成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一、家长学习读本的编纂
为了不断丰富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指导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们编撰了“家长学习读本”,为家长学校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协同育人“五共”模式的建构
1.增进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了解与支持,建立学校管理的“共管”模式。我们组建三级架构的家委会,设立家长开放日,设置校长信箱等,有效提升了家校共育的合力。
2.帮助家长提升育人能力的“共学”模式。我们开展“家校共读一本书”“齐心家长学习圈”“家长夜校”“家庭教育进社区”等活动,促进家长的学习提升。
3.开发家长社区资源,多维度丰富学生知识的“共育”模式。我们开展了家长进课堂、社区特色课堂、一对一帮扶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等。
4.关注家庭关系建设和儿童心理健康的“共建”模式。我们开发出家庭心理剧、家庭团体沙盘、家长心理课堂、家长会客厅等共建活动。
5.搭建家庭互助平台,家与家之间牵手互助,呵护学生成长的“共生”模式。我们组建有小组互助团、家长温暖帮扶队。
三、非核心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的建立
针对非核心家庭的特点,我们研究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导系统,帮助学生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更深入地参与子女的成长过程。
我们提供亲子沟通、教育环境营造、学习习惯培养、情感支持强化及外部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指导方法,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进而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1.亲子沟通。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定期举行家庭会议,亲子共同参与户外活动等方式,增进亲子间的情感联系,同时提供学习之外的交流机会。
2.教育环境营造。设定固定学习区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鼓励学生和家长都养成阅读习惯。
3.学习习惯培养。帮助孩子建立作息时间表,形成健康规律的作息方式;引导孩子分阶段设定发展目标,并定期回顾与调整;向孩子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4.情感支持强化。我们特别强调积极反馈与鼓励、情绪管理指导、家庭文化塑造等。
5.外部资源的合理利用。选择合适的辅导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组织的教育活动;通过与其他家庭的交流,分享家教经验和教育资源,相互学习,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四、非核心家庭子女心理干预策略的研究
研究发现,倾听、交流、换位、亲子运动、亲子阅读、亲子旅游等方式有助于提高非核心家庭子女的学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两年来,我们以课题为依托,以本校为核心,以安阳市其他多所学校为补充,对非核心家庭子女进行家校共育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摸索和研究,并将研究内容、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该课题在2022年作为省级课题立项,并于2024年以优秀等级顺利结题。
乔朝霞与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委会赵福江秘书长在年会上
一、建立一个档案系统。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家庭状况、心理需求都不尽相同,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理解的家庭背景档案系统。学校要与家长紧密合作,通过问卷调查、家访、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孩子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他们量身定制合适的教育方案。
二、家校共育的核心在于沟通与合作。学校应定期举办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同时也通过家访等途径让教师走进孩子的家庭,实现教育信息的双向流通。对于非核心家庭的家长来说,这样的互动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往往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来应对孩子成长带来的挑战。
三、学校应当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非核心家庭的子女可能会有更多的心理压力和情感困扰,因此,学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为这些孩子提供一个倾诉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同时,鼓励家长也参加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成长。
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非核心家庭的子女可能因家庭经济或其他问题,难以获得与核心家庭子女相同的教育资源。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确保这些孩子能够公平地接受优质的教育。
五、我们需要培养一种包容和理解的社会氛围。非核心家庭是多种家庭形态中的一种,孩子们不应该因此而受到歧视或不公平对待。社会应当通过多种宣传途径,提高公众对非核心家庭子女的认识和支持,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
在未来的日子里,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将继续深化,我们将不断探索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帮助非核心家庭的子女克服成长中的困难,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爱与关怀中茁壮成长。虽然孩子们来自不一样的家庭,但所有的孩子需要获得一样的关爱,需要获得同等的成长支持。
原载:《教育时报》
耕耘不问收获,自有一路花香
只要初心不忘,脚下就是远方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班主任”。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