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被“全网删除”的演讲,究竟说了些什么?

企业   2024-08-20 08:00   江苏  


昨天,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件事突然火了,许多好友都在转发。
什么事呢?我简单看了下新闻,大致是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次演讲,其中有不少颇具争议的内容。
比如,施密特说谷歌如今在AI领域落后的根本原因,是谷歌如今的企业文化过于追求“工作-生活平衡”,让员工大量远程办公。假如你的员工每周只来上1天班,当然比不过那些拼命加班的初创公司。
比如,施密特似乎对学生们说,假如美国政府真的禁止TikTok,你们应当直接复制TikTok的商业模式,并且雇佣一大堆律师处理后续问题。
再比如,美国和中国将是未来AI领域几乎唯二的两个竞争参与国,并且美国目前在一些方面有大约10年的领先优势。
当然,仅仅是这些内容,本身还不足以引发传播。毕竟这些年各种惊世骇俗的言论,我们已经见过太多。
真正让这次演讲引起关注的,是下面这些“传言”:
有人说,这次演讲施密特原本以为是纯内部分享,所以在演讲过程中放飞自我、口无遮拦,还和学生们反复强调了内容要完全保密、不得外传。结果中途听说有摄像头在全程直播,施密特瞬间“脸都绿了”。
这周三,华尔街日报上还刊登了施密特的一份“道歉”,表示他的演讲中确实有不妥当的部分。
还有人发现,如今这个视频在YouTube等外媒上已经完全看不到踪影。你看吧,我说什么来着,一定是说出了什么不得了的大秘密,被“全网删除”了。
这几番波折,让施密特的这场演讲笼罩上了诸多神秘色彩。
毕竟,“谷歌大佬无意揭露行业真相,视频被全网删除”这样的标题,真的是能极大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和八卦欲望。
我验证了一下,这段视频在外网上,真的已经看不到了,但好在还有很多美国管不到的地方,比如中国的B站,依旧能看到完整版视频。我找到了一个,放在文末的“参考资料”中,感兴趣的话欢迎你前去观看。
我完整的看完了这段一个多小时的视频,我的感受,和朋友圈里很多分析都不一样。那些说法里,有谣言、有误解,更有一些真正值得我们关注,却没有被足够关注的内容。
今天,我想把我的看法分享给你,相信一定能对你有所启发。

原本以为是内部分享,结果“被直播”,是真的吗?
这件事最“都市传说”的部分,是很多人说施密特原本以为这是一个纯内部分享,不会录像传播,所以在演讲中放飞自我,说出了各种各样的行业秘密。
结果,演讲说到一半,施密特被主持人告知这是在“摄像头”下,表情瞬间凝固,意识到自己可能闯了什么大祸。
这件事真的太有话题性,大家太喜欢看这样的故事了。
毕竟大家最爱看的就是行业内幕,以及功成名就的大人物“出糗”。可以说这是这件事广泛传播的最大原因。
然而,这是真的吗?
很遗憾,看完视频后我的判断是:有大概99.9%的把握说,这是假的。
为什么这么说?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实际上视频里有一系列旁证可供分析。
比如,视频一开场,你就可以清晰的看到,观众第一排有学生正举着手机对着施密特拍照,并没有工作人员制止,这显然不是一个禁止拍照、录像的场合。
当镜头拉近,我们更可以看见,施密特和主持人老师的身上,都带着录音麦克风。录音录像显然是一个官方行为,施密特自己就知情,不然怎么会配合的带上麦克风。
你可能要问,有没有可能麦克风只是起到话筒作用,实际视频就是学生偷录的呢?
我的答案是,可能性很小。因为整段视频的右下角都打着Stanford的水印。这大概率就是美国大学邀请嘉宾分享时的常规录制。
那视频的发布有没有征得施密特的同意呢?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以我对美国大学学术分享的了解,大概率是征得了施密特的同意的。
当然,以上这些可能都无法说服你,那我还有一个更加直接的证据。
很多自媒体提到的“中途被告知在摄像头下”,发生在视频的24:00-24:10,你可以亲自看一下,感受当时的语境。
当然不看原视频也没关系,我把这段视频截了出来。
什么感受?你真的感觉施密特有任何的慌张吗?
我的感觉是,他全程面带笑容,更像是在一个开玩笑的语境下。
你甚至可以清晰的听到,当主持人说完“you're on camera(你在摄像头下)”后,施密特脱口而出的那句话是“yeah, that's right(是的,没错)”。
所以,我的观点是,这些完全可以证明,施密特当时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正处在摄像机录制的场景下,而不是所谓“禁止录制的内部分享”。
那为什么这段视频,此后在外网被批量下架了呢?
我觉得,大概率是施密特的言论引起了诸多争议,施密特和斯坦福大学,最初自己也没有想到会造成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在多方压力下,最终选择下架。
类似的事情,在中文网络上其实也并不罕见。
那施密特究竟说了些怎样“惊世骇俗”的言论呢?我想挑几段重点和你分享我的看法。其中有AI的前沿知识,更有文化背景不同带来的误解。
从哪开始呢?就先从我们都很关注的TikTok部分开始吧。

施密特真的在鼓励大家抄袭TikTok吗?
我们都知道,近几年抖音集团的TikTok,受到了美国政府的诸多不合理打压,甚至有可能被在美国市场封禁。
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国科技巨头对于TikTok的看法,无疑会变得非常敏感而引人关注。
而很多自媒体说,施密特在演讲中公开呼吁学生们,如果TikTok被禁,一定要“抄袭”TikTok的商业模式,甚至将如何照抄的全步骤都为学生们拆解了一遍。
至于法律问题怎么办?没关系,如果你成功了,雇一大堆律师去处理就是了。如果没成功,那根本不会有人找你的麻烦。
大家一听,好家伙,这还得了?合着你们美国人禁了这么优秀的平台,就是为了照抄,变成自己的平台?你们谷歌不是口口声声“不作恶”吗?真是无耻。
然而,这是真的吗?
很遗憾,看完视频后我的判断是:有大概99%的把握说,这是一个文化差异导致的“乌龙”。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看一看施密特的原话究竟是怎么说的。
演讲的原文是英文,视频自带的字幕是机翻,有点难以理解。所以为了方便你的观看,下面的文字我会将它重新翻译成中文:
施密特提到TikTok的部分共有两处,第一处在视频的第5分20秒:
第三个方面是从文本到行动。我给你举个例子:如今政府正在禁止TikTok。假如TikTok真的被禁止,我会建议你们每个人都去做这样一件事:
对你们的LLM(大语言模型)说这样的话:帮我做一份TikTok的复制版,把所有的用户、所有的音乐都偷来, 把我的偏好加入其中,并在接下来的30秒内制作这个程序,然后发布它。如果发布后的1小时内,它没有病毒式传播,就继续用同样的方法做类似的事情。
这就是指令,增长、增长、增长、增长,对吧?你可以理解它究竟有多强大。
第二处在23分40秒,后面紧跟着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主持人的“you're on camera”。
施密特:我之前提到的TikTok的例子中,我并不是真的建议你去非法窃取每个人的音乐。我希望你们今后都能成为优秀的硅谷企业家,如果有一天你们真的成为了硅谷企业家,你会怎么做呢?
如果你成功了,你可以雇佣一大群律师来处理后续问题。但如果根本没人用你的产品,那即使你窃取了所有的内容,也无关紧要。当然,不要说这是我说的。
(学生大笑)
主持人:你在摄像机下面呢。
施密特:是,没错(笑)。但你应该理解我的观点了。
怎么样?这样一场景还原,我想情况已经很清楚了。我想再稍微解释几句。
在美国人的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展示自己的幽默感。美国人普遍将具有幽默感,视为一种高级的表达技巧。
特别是公开演讲这样的场合,如果你有幽默感,能逗得大家哄堂大笑,那美国人就会认为你是一个优秀的演讲者。反过来,包袱丢出去、没响,就会很丢面子。
但这种幽默感,毫无疑问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
有一个我亲身的经历:一次我到美国参加微软全球大会,比尔·盖茨上台演讲。其中提到一个细节,说有一次他收到一封垃圾邮件,里面说“如果有一天你缺钱了,可以打电话找他们贷款借钱”。
然后呢?盖茨说,我准备好了,等以后我没钱了,就去找他们借钱。然后台下的观众哄堂大笑。
这件事的笑点在哪?在于所有人都知道盖茨是全球首富、是全世界最有钱的人,他怎么会有找别人借钱贷款的时候?
但你必须了解这份背景,才能看懂这份幽默。如果换了一个完全不认识盖茨的人来听,可能会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
而当段子脱离开文化背景,被拿出来单独传播,反而有可能伤害到他人。
没错,在我看来,施密特的演讲,就是这样的情况。
第一段内容里,施密特是在向学生解释如今的AI浪潮下,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发生的3个变化。
其中,第三个变化,是AI将能够将任意的语言或者文本,转换为行动指令。
他举了个幽默的例子,如果TikTok被禁,你可以直接对你的大语言模型下达指令,让它用30秒时间,给你原样复制一个TikTok出来。
这件事的幽默性在哪?在于现场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相关专业的高材生,可以说都是业内人员。所有人一听就能明白,用简单的一句话、30秒复制出TikTok这样一个火遍全球的平台,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真有那么简单,那全世界的大公司为什么还要几百亿几百亿美金的往里砸,就为了取得那么一点点突破?直接把大模型当成永不停歇的阿拉丁神灯,不停许愿不好吗?
第二段内容里,施密特更是直接提到“我并不是真的建议你去非法窃取...”。
当时的语境,是他在回答学生关于AI究竟可以做些什么的提问。施密特没有给出非常具体的回答,但他鼓励年轻的学生们去探索、去尝试,寻找到问题真正的答案。
然后呢?施密特继续他的幽默感:如果你成功了,那就雇律师来擦屁股。如果失败了,那你做什么都无人在意——当然,别说是我教的。
然后就是主持人的那句:(注意点)我们在摄像头下呢。
施密特继续回答:你说的没错(我得小心点)。
当我们理解一个人时,不仅要理解他的话,更要理解当时的语境。
所以,我的观点是,当我们还原到最初始的语境,就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出,施密特大概率并没有鼓励抄袭的意思。这只是一个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乌龙”。
你可能要问,既然如此,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视频被下架,施密特又会公开道歉呢?
这就要说到,施密特演讲中真正引起争议的部分:对于远程办公的看法。

远程办公,是福是祸?
我们先来看看施密特的那份“道歉”,是在几天前的8月14日,发布在华尔街日报上:
图片来源: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为了方便理解,标题同样做中文翻译:
埃里克·施密特撤回关于“谷歌在AI领域落后是由于远程办公”的言论。
没错,仅仅是他关于远程办公部分的言论,而不是有些自媒体说的“为整个演讲道歉”。
按照国际惯例,我们看看施密特原话是怎么说的,这段对话出现在视频第9分50秒,照例翻译成中文。
主持人:你在谷歌工作了很长时间...但如今,面对OpenAI这样的企业,谷歌似乎已经失去了主动权...我曾经询问过桑达尔(谷歌现任CEO),但他没有给我一个非常透彻的答案。或许你会有一个更加透彻而客观的解释?
施密特:本着充分披露的精神(我要说明这层利益关系),现在我已经不是谷歌的员工了。谷歌如今更注重工作和生活上的平衡,让员工早点回家和居家办公,他们认为这比赢得胜利更加重要。
而初创公司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的工作状态就像在地狱一样(work like hell)。很抱歉说话这么直率,但事实是,如果你们(指听演讲的学生们)离开学校去创业,只要你们想与其它创业公司竞争,那就不能让员工们居家办公、每周只来公司一天。
主持人:在谷歌和微软的早期,就是你说的这样的。
施密特:没错。
同样需要补充一些背景信息,如今美国的许多大公司,都采用一种“混合式办公”的模式。也就是一周1-3天居家办公,剩下的2-4天才来公司线下上班。
为什么会这样?是出于体恤员工吗?当然不是,不然为什么不干脆过瘾点,直接全部线上办公?
答案只有一个:混合办公的状态,是之前去到一个更大的极端后,实在拉不回来了,而采取的一个中间状态。
什么极端状态?相信你一定意识到了,就是前几年的疫情。疫情期间,因为客观上的不可抗力,所有企业只能选择居家办公。
居家办公,其实看起来有着很多好处。比如,不用花大价钱租豪华写字楼、大搞装修。同时,每个员工每天都节约了几小时的通勤时间,可以用来工作或者休息。
甚至,单纯是夏天不用开空调节约的电费,都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所以那段时间,很多文章都在分析远程办公如何如何好,办公效率实际比线下办公还要高。
好了,现在疫情过去了,阻碍不存在了,那要不要继续远程办公呢?确实有公司做了尝试,但尝试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不行。
为什么不行?因为几乎所有公司都发现,远程办公带来了更大的问题:办公效率的大幅降低。
这就涉及到“线下办公”这件事的底层逻辑,为什么一定要线下办公?为什么一定要把大家的“肉体”召集到办公室来?
本质就是一个原因:创造“同步协同”的办公环境。
什么叫同步协同?想想你在办公室的状态,如果有事要找同事讨论。大的事情约个会议室,小的事情,直接在办公室吼一嗓子就行。
甚至很多公司,会在办公区装满白板设备,几乎绝大多数事情,拉个白板,几分钟就搞定。会议室可能几天也用不到一次。
而远程办公最大的问题,就是会将同步协同的状态,强行拉到“异步协同”。
什么叫异步协同?比如你在看我的这篇文章,假如你是坐在我的对面和我聊天,那我们就是同步协同,我说的瞬间,就是你听的瞬间。
但现在你是在线上以文字的形式观看,你看的时间,可能是我写的2小时后,也可能是2天后,甚至2年后、20年后。
想想看前几年线上办公的状态,这样的情况是不是非常常见?
早上十点有个突发热点需要处理,大家赶紧线上开个会商量对策。哎呦,那个谁怎么联系不上?快,你们谁有他的电话号码?给他打个电话。什么?电话也打不通,这可怎么办?
你和同事协作处理一个工作,原本两人座位挨着,你来我往,半小时就能搞定。结果改成线上办公,你一条消息过去,我过两小时才看到。哎呀,实在抱歉,刚刚意念回复了。结果我的回复,你又过两小时才看到。就这么拖了一整天还做不完。
不行,实在是不行。疫情期间没办法,我就忍了。疫情一结束,赶紧往回拉,大家重回线下办公,在一个战壕里并肩战斗。
但是,要命的事情发生了:拉不回来了。
远程办公的人,早已适应了新的生活模式。他适应了早上9点慢慢起床,或者下午带着手机,边摸鱼边接孩子放学。
现在你要求他,早上九点准时到办公室,下午六点才能走。他什么反应?
不不,我不行,太辛苦了,我适应不了。
在疫情后的这段时间,很多大公司都出现了一个现象。员工接受不了线下办公,纷纷选择跳槽。

许多大企业员工在恢复线下办公后,纷纷选择跳槽

图片来源:Fortune

无奈之下,公司只能做出一个折中的妥协:混合办公制。这样行不行,先不用5天都回来,咱们先回来3天,甚至先回来1天,找找感觉。
于是,就有了施密特口中的“让员工们居家办公、每周只来公司一天”,以及他对这种趋势的吐槽。甚至将谷歌在AI领域的落后,归结为远程办公。
这套言论一出,立刻在欧美社交圈引起了轩然大波。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员工工会就公开炮轰施密特,话说的更是非常不客气:
灵活的工作安排并不会拖慢工作的速度,反倒是人手不足、优先事项不断变化、不断裁员、工资停滞不前,这些因素才在每天拖慢谷歌员工的速度。
大量的谷歌员工也都亲自下场,比如Google DeepMind的研究主管Dumitru Erhan,就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直接说,施密特的言论是“完全的垃圾看法,从每一个维度看都是如此”。
我猜,最终在这种舆论压力下,斯坦福和施密特才撤回了视频,并对这段言论表达歉意。
当然,如果你问我施密特的道歉是不是真心的。那我猜施密特100%不是发自内心的道歉。
这大致就是这样一种心态:我不和你们吵,既然你们说远程办公效率高,那就是你们对。
这件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其实此前有一次在公司内部的分享上,我说过近期对管理的几个反思,其中恰好就有对“远程办公”的反思。
我的结论是,目前再好的远程办公工具,也无法达到现场协助的及时与高效。我们人类,或许真的还没有进入远程办公时代的条件。
罗振宇老师介绍过一个概念叫“1/8秒大限”,1/8秒,是光从地球最远两端间传输所需要的时间。
这个概念的意思是,光作为一个宇宙常量,一切的技术,都无法突破这“1/8秒大限”,这层屏幕的存在,确实会让很多事情不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各种线下的论坛、展会,依旧可以蓬勃发展、不会消亡的根本原因。
线下亲自见面带来的交流与体验,是如今,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任何线上技术都无法替代的。

我们究竟能从演讲中得到什么?
好了,现在我已经带你分析完了施密特演讲中,在中文世界里引起最大讨论的几个争议点。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不应该仅止于这些误解和八卦。施密特作为科技界的资深人士,也是知名投资人。他对AI话题的看法,一定有着许多独到且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为你整理出了几个我认为值得关注的要点,供你参考:
1、AI的泡沫。
施密特提醒我们,这几年的潮流,似乎只要投资AI就能赚钱(或许如同二十几年前的互联网)。但其实,这个领域可能存在着巨大的泡沫。
在视频的25分55秒,施密特对提问的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
最后我要提醒你的是,很多人有一种信念,相信市场中智能的发明能带来无限的回报。但实际上假设你投了500亿美元给一家公司,你必须从智能中赚到很多很多钱才能收回成本。
所以,我们很可能会经历一些巨大的泡沫,然后,泡沫会自行破灭。
2、中美在AI领域的博弈。
施密特说,AI耗费的巨额资源,让一些地方连电力都开始紧缺,这场游戏注定只有极少数玩家可以参与。哪些玩家呢?目前他能看到的,只有中美。
在视频的13分50秒,施密特这样说道:
假设前沿模型和一些开源模型继续发展,很可能只有极少数国家可以参与这个游戏。请问会有哪些国家?别忘了,这需要大量的资金、人才、教育体系、以及获胜的意愿。
美国是其中之一,中国也是。其它呢?还有其它国家吗?我不知道。但也许在你们的有生之年,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知识霸权之战,将是一场大战。
我在网上看到了一段总结,我觉得说的特别好:美国的如意算盘,是用中东的钱、印度的人才、加拿大的电,帮助美国发展AI,并在这个领域和中国打持久战。
3、小国的“选边站”。
中美互相博弈,对那些中小国家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施密特的回答是,这会让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更大。他甚至暗示了一件事,未来或许所有不具备自主发展实力的国家,都要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这是在视频的42分45秒,就在施密特准备离开之前,一位学生问道:我想知道,这些发展,对于那些不参与前沿模型开发和计算的国家,意味着什么?
施密特的回答是:
富的国家会变得更富、穷的会变得更穷。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这是一场富国的游戏,需要巨额的资金、技术人才和政府支持。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都面临着这些的问题,他们需要找到合作伙伴,通过合作以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
现实的世界,就是这么残酷。
4、如今的AI,就像200年前的电力。
这段74分钟的视频,实际施密特参与的部分,只有前45分钟,然后可能是赶飞机什么的,先走了。
最后半个小时,是主持人老师在为学生们总结施密特的发言,并回答提问,分享自己的观点。
看视频的大部分人,估计都跳过了这部分没看。但这位老师的很多回答,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我想和你着重介绍一个点,发生在视频的61分10秒。
这位老师将AI大模型技术比作电,电是什么呢?是General Purpose Techologies,通用目的技术。简称GPT,正好和ChatGPT的GPT缩写相同。
通用目的技术,并不能直接取得成功,它必须去结合其它的补充创新,才能做出新东西。
就像电,你说电本身有什么用?其实没有什么用。
在法拉第刚刚发现电磁感应的200年前,没有人知道它有什么用,甚至觉得,嗯,不就是拉一拉磁铁,就能让指针偏转吗。顶多当个魔术道具吧。
后来在电的基础上发明出电动机,产生源源不断的电,才有了电灯、有了空调风扇电视机,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而所有的这些,从爱迪生的一盏电灯,到如今满大街的电动车,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是电这种“通用目的技术”被发明后,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今天的人工智能,或许只是200年前刚刚发明电的世界。我们还在等待着电动机的发明,更等待着属于人工智能的“电灯空调”。
这是我觉得这个视频里,几个真正值得我们注意并学习的要点。

最后的一点感受
文章的最后,我还想多说两句对于施密特的感受。
我并不认识施密特,但看过他此前的不少演讲。这次的演讲,让我有了一种明显不同的感觉。
2011年卸任谷歌CEO后,施密特担任过不少美国政府和军事机构的职位与顾问。不知道是不是和美国政府部门打交道久了的缘故,这次施密特的演讲,明显带着一种感觉:他在Show off。
Show off,中文可以翻译成“得瑟”。如果再用一个中文世界更地道的词,或许是有点“爹味”。
比如,提到Open AI创始人萨姆·奥尔特曼,施密特就要特别强调“他是我亲密的朋友”。
再比如,聊到法国一家做的非常好的公司,后面紧接着就是“嗯。。。我显然是投资者”。
这种感觉有点像是,在时刻展示自己是一个很厉害的资深人士与行业导师。
这种姿态,或许也是很多人看完这个视频,感到被冒犯,产生一些不爽情绪的根源。

好了,今天我用八千多字的篇幅,为你分析了施密特这场引起巨大争议的演讲。
呼,感谢你看到现在,我们喝口水,歇口气。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听你拆解完,好像感觉没有那么劲爆,更没有大部分媒体吹的那么神奇?
没错,这就是我想对你说的。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博眼球、断章取义,甚至是虚假信息。
你必须擦亮眼睛,不要被那些杂乱的信息所迷惑。
至少,你可以找到原视频,看一看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究竟是不是“听到后脸都绿了”。
至少,你可以体会当时的语境,看一看究竟是在“教人作恶”,还是在某种形式上的“美式幽默”。
至少,你可以亲自看看这些演讲,看看究竟有什么是能为我所学、为我所用的。
当你抛开这些二三手信息,亲自看看,往往会有不一样的发现。不然,你会永远处于一个被投喂而成的“信息茧房“之中。
你看世界的方式,决定了你对世界的看法;你对世界的看法,决定了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句话,与你共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1、Google CEO Eric Schmidt 施密特 演讲原视频带机翻字幕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epReUEhY/?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585241f468d3a2d3b9c375b74cbb65f8
观点 / 刘润  主笔 / 歌平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343篇原创文章

-END-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
企业咨询、商务合作、文章转载
可添加德教授微信 13160022815



德锐咨询
德锐咨询是专注于组织发展和人力资源的管理咨询机构。公司为企业提供组织变革、人才选择、人才激励、人才培养等人力资源相关产品和服务。客户涵盖制造业、房地产、汽车、医药、金融、互联网等多个重点行业,多家世界500强及中国500强企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