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 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我国 IgA 肾病约占全部肾活检病例的 54.3%,高达 40% 的 IgA 肾病患者在诊断后 20 年内达到 ESRD(终末期肾病)[1]。lgA 肾病尿蛋白治疗目标为至少控制在 < 1.0 g/d,尽可能 < 0.5 g/d,理想目标是 < 0.3 g/d,但该病是一种容易复发的慢性疾病,即使病情稳定后,也应该长期随访,这对于控制疾病、改善预后至关重要[1]。
本期文章特别邀请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何振坤教授,以及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黎思嘉医生,带来两例大量尿蛋白水平的 IgA 肾病病例,分享如何在尿蛋白无法达标或蛋白尿复发后降低尿蛋白水平并达到长期的缓解。
IgA 肾病病例一
IgA肾病病例二
专家点评
蒋红樱 教授
主任医师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 云南省兴滇英才「名医」
• 目前任职:云南省转化医学学会肾脏病分会主任委员、云南省女医师协会血液净化分会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肾内科专科联盟理事会副理事长
IgA 肾病作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应重视定期随访,监测重要指标(尿蛋白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尿蛋白水平始终平稳可控[1]。《原发性 IgA 肾病管理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 版)指出[1]:在疾病活动或药物调整时,建议每 1~2 个月复查尿常规、24 h 尿蛋白、血常规、肾功能和肝功能等相关临床指标;病情稳定时,建议每 3 个月复查尿常规、肾功能、24 h 尿蛋白,每 6 个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血钾、空腹血糖检查;或根据患者蛋白尿控制情况决定随访频率[1]。
尿蛋白不仅要近期达标,还要长期达标
一项回顾性研究(IF:10.3)表明,评估 IgA 肾病进展风险需要同时考虑蛋白尿缓解程度及其持续时间,动态监测尿蛋白水平对 IgA 肾病预后的正确评估具有重要作用[5]。
该研究共纳入来自全球 7 个医疗中心的 1,864 例 IgA 肾病患者(47% 为中国籍),中位随访时间达 3.9 年。结果发现,以 4 年持续缓解为上限,IgA 患者尿蛋白水平每持续缓解 3 个月,疾病进展的风险可额外降低 9%(HR 0.91,95% CI 0.89~0.93)。
如何为 IgA 肾病患者带来长期平稳可控的尿蛋白水平
《原发性 IgA 肾病管理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 版)提出,lgA 肾病患者经过至少 3 个月优化治疗且血压达到靶目标后,蛋白尿仍持续超过 0.75~1.0 g/d 的进展高风险者,才考虑启动免疫抑制治疗[1]。但目前在我国基层医院,甚至某些大型三甲医院肾脏专科,存在 RASi 使用率较低,而糖皮质激素过度使用的情况,还存在不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肾脏病理只要看到新月体病变即启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误区[6]。
《原发性 IgA 肾病管理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 版)[1]将 SGLT2i 列为 IgA 肾病支持性治疗的基础用药,可单独或联合使用 RASi 来改善患者尿蛋白水平,延缓肾功能的恶化。结合 SGLT2i 在上述两例病例中的强效和持久降尿蛋白效果,IgA 肾病尽早启动 SGLT2i 治疗或许可优化尿蛋白管理水平,避免尿蛋白水平复升和促进尿蛋白水平的长期平稳可控。
小结
综上所述,IgA 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根据疾病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维持尿蛋白水平的持久平稳可控。本篇两例 lgA 肾病病例均提示经充分 RASi 治疗后尿蛋白仍偏高或复升者,加用 SGLT2i 治疗可促进尿蛋白下降,实现疾病的完全缓解。
病例作者
何振坤 教授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肾内科
• 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七年制,昆医大二附院规培督导专家、内科基地秘书
• 云南省住培师资培训考核专家、云南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主持云南省教育厅项目2项,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
黎思嘉 主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肾内科
• 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从事肾脏病相关专业 10 余年,擅长各种原发及继发慢性肾小球肾炎(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局灶节段硬化型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IgA 肾病、狼疮性肾炎及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等)、慢性肾功能不全及相关并发症(肾性贫血、肾性骨病、继发性甲旁亢等)诊疗,熟悉血液净化、腹膜透析技术
• 发表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 SCI 文章 4 篇
• 主持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项目 1 项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内容策划:应岑
内容审核:陈诺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