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 淀粉样变是由淀粉样物质沉积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肾脏受累通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还可能出现与浆细胞疾病相关的症状,如贫血,以及其他器官受累症状。约 15% 的患者伴有轻链管型肾病,可导致急性肾损伤。
病因和发病机制:AL 淀粉样变是由单克隆轻链形成 β 折叠片层沉积所致,其抵抗蛋白水解,逐渐沉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单克隆蛋白源于浆细胞疾病,部分患者虽不符合多发性骨髓瘤骨髓检查标准,但有肾意义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关键诊断特征:包括无定形、无细胞、淡粉色、棉絮状的系膜区扩张,银染时沿肾小球基底膜偶见长而羽毛状的节段性突起,小动脉/动脉常受累且刚果红染色阳性;单克隆、模糊的轻链染色(常为 λ 轻链);电镜下可见随机排列、直的、无分支的 9 ~ 11nm 纤维。
1. 光镜
淀粉样沉积物在系膜区呈无细胞、淡粉色、棉絮状,累及肾小球基底膜时会出现特征性的长而羽毛状、银染阳性的突起,小动脉和动脉也常受累,间质淀粉样变表现为浓缩缺陷。通过刚果红染色阳性且在偏振光下呈苹果绿双折射可确诊。
2. 免疫荧光
系膜区有模糊的沉积物,可延伸至毛细血管壁、小动脉、动脉和间质,呈单克隆轻链染色模式,通常为 λ 轻链。
3. 电镜
可见直径 9 ~ 11nm 的细胞外随机排列的直纤维在系膜区沉积,也可累及肾小球基底膜并伴有足突广泛融合。
AL 淀粉样变可通过特异性轻链染色、刚果红阳性及电子显微镜下的纤维与系膜区扩张的其他原因相区分,如纤维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其他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
图 4. 肾小球、小动脉和动脉内有刚果红染色阳性的 AL 淀粉样变性(刚果红染色)。
图 5. AL 淀粉样变性,经刚果红染色后在偏振光下观察,肾小球和动脉内的淀粉样沉积物呈现苹果绿双折射现象。
图 6. AL 淀粉样变性,在系膜区和外周毛细血管袢有淀粉样沉积物,其由直径为 10 - 12 纳米的随机排列、无分支的纤维组成(电镜观察)。
图 7. AL 淀粉样变性,有直径为 10 ~ 12 nm 的随机排列、无分支的纤维(电子显微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