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高发季,家有儿童要注意!

健康   2024-10-03 08:55   四川  



作 者 简 介


金秋九月迎来了开学季,很多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开始呈上升趋势,门诊每天都可见到手足口病或者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本病毒传染性很强,传播快,常常在托幼机构造成流行。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5岁以下儿童常见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节多见,9-11月为秋季高峰。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约2-10天,平均3-5天。临床表现多以发热、口腔出现疱疹,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患儿通常症状较轻,呈自限性,一般预后良好,多在一周痊愈,少数重证可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如何传播?


患者和隐形感染者为手足口病传染源,患者发病前具有传染性,通常以发病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1.   直接传播:与感染者的皮肤接触、拥抱、拉手等行为。

2.   空气传播: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

3.   物品传播: 接触被污染的毛巾、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物品。饮用或食入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如何识别、判断、治疗


在流行季节,我们遇到无诱因导致发烧的孩子都会习惯性看看口腔、咽喉、手心、脚心有无疱疹。诊断清楚我们结合患儿体质、病程、发疹情况及伴随症状分清轻重,积极治疗。疱疹一般7-10天消退,疹退后不会留瘢痕和色素沉着。



家长简单辨别的方法:孩子发烧超过1-2天,对症处理还是反复发烧,稍大的孩子说嗓子痛,家长一定看看有咽喉、口腔、手脚心有没有疱疹,皮疹如米粒或豌豆大,质地较硬,多不破溃,内有混浊的液体,周围绕有红晕,数目多少不等,仔细观察,疱疹长轴与指、趾皮纹走向一致,病情严重的患儿臂、腿、臀等部位也可出现,躯干和颜面极少。发现症状及时就医和隔离。

如何护理和预防

孩子患病只要及时治疗,耐心护理很快就会痊愈。手足口是个自限性疾病,一般一周左右,中药治疗多数都不到一周。

护理要点
(1)饮食清淡易消化,进食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减轻刺激,咽痛明显不强迫孩子饮食,忌吃生冷寒凉伤害脾胃。
(2)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对皮肤疱疹切记抓挠,以防破溃感染。对已破溃感染者,可用碘伏消毒或涂抹抗生素乳膏,预防感染。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加重及时就医。
(4)适当隔离7-10天,痊愈后最好一周再上学。

预防要点
1、避免接触患者:流行季节,减少公共场所活动,。
2、保持手卫生:养成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等洗手习惯;婴幼儿不吸吮手指。
3、环境通风:室内保持通风换气;教导孩子打喷嚏、咳嗽别对着他人,他人咳嗽、打喷嚏要避开。
4、清洁消毒:玩具或物品可以用3%的漂白粉澄清液浸泡消毒;衣物、被褥阳光下暴晒;奶具、餐具等煮沸消毒。
5、保持充足睡眠,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力。
6、接种疫苗。

中医是如何来治疗的?

即使在不清楚所出现的不适症状到底是何种具体的病毒细菌引起的,中医也能治疗。

这正是中医注重调节人体内环境,也是中医优势所在。不治病,而是让你不得病。

这也是为什么新冠来袭时,中医药能够治疗的原因。

而为什么同样的流行病爆发期,有的孩子最先发作,而有的孩子过一两天才出现症状呢?

这其实跟孩子的体质有关。把孩子比喻成一个培养基,而手足口等问题就是培养基的产物而已。

所以,让孩子不成为有可能培养出有害物质的培养基,就是中医的最核心思维。

而对于手足口或疱疹性咽峡炎,最核心的培养基的名字叫:湿。

所以,从湿论治。加上会传染,属于中医温病的范畴,所以,从湿温论治。

那怎么看出孩子是湿呢?

舌苔水滑为湿
长期的湿变成水饮寒饮
舌苔覆盖也为湿

一个湿,也分成两大类,寒湿与湿热。寒导致湿持续形成,湿导致热缠绵反复。

讲到这里,理法已经大概讲清。当然,具体的诊断需要不断练习,才能一看便知。

接着讲怎么治!
治什么?当然是要帮助人体解决不适的症状。
问题有三:发热、咽痛、皮肤问题。

具体用药:
麻杏甘石汤、麻杏薏甘汤、升降散、桔梗甘草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等都是可选方案。

总之就是开出的方子,既要统一地指向治湿温,同时还要解决具体最突出的不适症状。

病因病机分析

热毒夹湿从口鼻而入,湿热内郁,发于心脾,心脾积热,因舌为心之苗,脾开窍于口及四肢,故疱疹以口及四肢为主。

普通型以发热,表现为自限性经过的顺证;重症患者则出现逆证,毒热内陷厥阴,蒙蔽心包,扰动肝风,湿热窜及经络,临证可见嗜睡、易惊、肌肉阵挛、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肌肉痿软无力等。逆传属疫毒内陷,阳气外脱,可见皮肤花斑湿冷,继而呼吸促急、喘喝欲脱,脉微欲绝,血色泡沫痰外溢;后遗症期属邪热渐去,气阴亏损,可见低热、心悸、烦躁、肢体萎软等。

辨证分型论治

普通型(心脾积热):发热,无汗,手足口出现疱疹,其中口舌疱疹色红,疼痛剧烈,患儿流涎较多,纳差,不能进食,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
中医治法:清热解毒化湿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药物:大黄3克,黄芩6克,黄连3克,五倍子6克,薄荷6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

普通型(湿热交阻):发热,无汗,手足口出现疱疹,口舌疱疹色暗红,疼痛不剧,腹胀,纳差,大便正常或稍溏,舌暗红,苔白腻或稍黄腻。
中医治法:辛开苦降,清热化湿解毒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
药物:生甘草10克,半夏6克,黄芩6克,黄连2克,干姜3克,柴胡10克,藿香6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

重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热、皮疹,高热,无汗,嗜睡,烦躁,易惊,或伴肢体痿软、瘫痪,舌红,苔白腻或黄腻。
中医治法:清热化湿,镇肝熄风
方药:风引汤加减
药物:大黄3克,生石膏20克,寒水石10克,滑石10克(包煎),赤石脂10克,白石脂10克,紫石英10克,生牡蛎10克,生龙骨10克,干姜3克,桂枝6克,甘草3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

重症加减方案:热势较盛,加用羚羊角粉;肢体阵挛重,加用薏苡仁、地龙、木瓜;便秘减赤石脂,腹泻减大黄,减生石膏用量,加用升麻、葛根;肢体软瘫,加用鲜地龙、秦艽、威灵仙、丝瓜络(湿热条辨方);后期热退减石类药物,益气养阴清热通络。

手足口病食疗方

首先,儿童出现手足口病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而家长除了注意居家卫生外,还可以熬一些汤粥,帮助孩子防病治病。下面是几款防治手足口病的食疗方:

方一:红萝卜1条,白茅根15克,竹蔗1节,生薏仁15克,每日1剂、煎水代茶。以上均为3至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用量。
功效:红萝卜健脾和胃、清热解毒、透疹、降气止咳;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竹蔗清热泻火、解烦;薏仁健脾利湿。此方剂具有补肺健脾、清热化湿的功效,适用于小儿手足口病、麻疹、水痘、幼儿急疹、流感的易感人群。

方二:灯芯草5扎 ,蝉蜕3g ,木棉花1朵 ,鸡骨草10g ,瘦猪肉50g, 煲汤饮用 。
功效:灯芯草利尿通淋,清心降火;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痛;木棉花清热、去湿、解暑、利尿;鸡骨草清热解毒。此方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毒的功效。

方三:荷叶粥:鲜荷叶2张 ,白米50克 ,将荷叶切碎煮粥吃。
功效:鲜荷叶理脾活血,祛暑解热。
以上均为3~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剂量。

方四:生米仁10克,扁豆10克,绿豆10克,共同煮粥食用。
功效:生米仁清利湿热;扁豆健脾和中,消暑化湿;绿豆清热解毒。此粥具有健脾、祛湿、清热的功效。

方五:【紫草二豆粥】紫草根、绿豆、赤小豆、粳米、甘草各适量,煮粥口服。
功效:紫草根清热凉血,透疹解毒;甘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此粥既香甜可口,又可治疗疾病。

特别提醒:所有药物均应辨因辨病辨证准确方可使用,并应结合年龄、体重变化裁定。



编辑 | 曾菊
配图 | Midjourney/摄图网(已购版权)

推荐阅读
这组“中成药搭档”,调理好了湿热感冒、手足口、咽峡炎
《手足口病高发,要治疗更要预防

更多中医文章,关注


扫码回复“进群”,
可加入中医健康群

羊爸爸
用生命引领生命 • 羊爸爸育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