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在百病生,痰多体肥胖,一个名方,专门清痰热!

学术   健康   2024-12-28 19:01   北京  
作者 | 豆子 编辑 | 春风 审核 | 小也


痰湿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废物”,“废物”越堆越多,不仅是妨碍正常气血流动运行的障碍物,随着痰湿不断蓄积,可化为热邪,就像垃圾堆一样“发酵发臭”。

痰热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口臭口发苦,面部及头发油腻,脸上红血丝,身体上皮肤粗糙容易长痘痘、长疖子,明明身体“壮实”却总觉得疲劳乏力。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祛除痰热、湿热的好方子温胆汤。

温胆汤


组成:法半夏10 g,竹茹10 g,茯苓15 g,陈皮12 g,枳壳8 g,炙甘草 6g。


温胆汤的主要功效是祛湿邪、化痰邪,清体内痰湿郁滞所生“热邪”的力量反而不多。这个方子就像扫帚,把垃圾清理,使身体畅通,就不会生热生臭了。


痰湿化热阻滞在不同病位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首先,痰热症状的共同特点是舌质红,舌形体较胖,舌苔往往厚腻,小便黄而大便偏黏,口里常常发苦,脉滑而数,这些症状是痰热内蕴的表现。


若痰湿郁热,热较明显,这个热邪就像水壶下的加热器,把湿气蒸发至头面部以及身体皮肤,人往往会出现面部红血丝较多,头面部及头发油腻,身体上皮肤粗糙容易长痘痘、长疖子等症状。


若痰热扰乱到心神,人往往易觉心中烦躁不安,情绪激动且难以平静,并且晚上经常睡不着觉或者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


若痰热阻滞于肺,患者可能会出现喜欢咳嗽咳痰,咽中常有痰阻感,一口一口地往外吐,痰液的质地多黏稠的,颜色常为黄色或者黄绿色,有时还可能带有腥臭味。

此外还可能会有气喘呼吸粗重,呼吸的时候气息比较急促、声音粗大,感觉气不够用,是由于痰热壅塞咽喉或气道,导致肺气升降功能失常引起的。


若痰热阻滞于中焦脾胃,往往会感觉胃部胀满不适甚至欲呕,好像吃了很多东西而不能消化,即便吃的不多也有这种饱胀感,口臭且大便亦臭,这是痰热阻滞脾胃,像垃圾堆积在中焦,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影响了气机的通畅。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许会发现,吃了水果、饮料这些助痰湿的食物后,咽喉有痰的症状会更加明显。这是因为痰湿是阴性的邪气,因此,中医用以祛痰湿的药物都偏温,并且十分注重梳理气机。

方中法半夏、茯苓、陈皮、炙甘草是化痰基础方——二陈汤,医家将其化裁加减,治疗诸多痰证。



半夏性苦温,可燥湿化痰,还能降逆和胃,就像一个清洁工,把体内多余的、黏腻的痰湿清理掉,而且能让上逆的胃气恢复正常的方向,不再往上冲。


陈皮性亦苦温,其气芳香,用水煮泡陈皮茶,茶水沁人心脾,它可以加强半夏化痰功效,同时它还有理气的功效,能让身体里的气顺畅地运行,气行则痰消,这样痰湿就更容易被化开和排出体外。


茯苓甘淡平,淡味渗利水湿,它能够渗湿健脾,把湿气从小便排出,就好比是在湿漉漉的地面铺上吸水的毯子,把湿气吸走,再把毯子的水拧干,加速祛除脾胃的湿邪。

同时,茯苓还能增强脾胃的功能。脾胃是生痰之源,脾胃功能强了,产生痰湿的机会就少了。


甘草性甘温,可以调和诸药,让半夏、橘红、茯苓能够和谐共处,一起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它还能补脾益气,巩固脾胃这个阵地,防止痰湿再次产生。这几味药组合起来,主要用于治疗湿痰证,像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这些症状。


温胆汤所治疗的是痰热之邪,痰热是指在痰湿的基础上还有些热象,痰湿在身体里堆积,就像垃圾久积发酵发热。

因此温胆汤中还运用了清热化痰的竹茹,以及行气力量更强的枳壳,帮助把痰湿化开。


竹茹性味甘寒,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作用。竹茹是将竹子中“淡竹”的品种,取其茎秆,刮去外层皮,然后将中间层刮成丝状,晾干而成。它可以清理体内的痰湿,除去心、肺、胃的热邪,热除去了,痰热所致的心烦呕吐症状也会减轻。


枳壳性味苦酸、微寒,具有行气宽中、理气化痰的作用。它行气作用较好,是帮助机体清除痰湿的好助手,能散气行气,把聚集的痰湿梳理开来,让身体更好地把痰湿之邪排出。此外,它的行气作用还能减轻痰湿重患者身上胸闷、腹胀之感,让患者身体感觉更加舒畅。


具备痰热体质的患者除了中药调理外,日常生活也有需要注意的事项。如少吃肉食及生冷水果、少喝饮料等,这些偏黏腻的食物容易助长体内的痰湿之邪。

平时还需要注意多加运动,运动可以帮助体内气机运行,加快新陈代谢,帮助化除痰湿。此外,还可服用一些祛除痰湿的中药茶饮。

如用2~3片陈皮泡茶,或以10~15 g茯苓、薏苡仁,5~10 g砂仁、白豆蔻等熬成养生茶饮,都对祛除痰湿之邪有所帮助。


服用温胆汤祛除痰湿热邪,还需注意,体内阴虚及津液不足如出现舌质红、苔少或薄而无苔,咽干口燥、脉细等症状的人群不宜服用温胆汤。因为祛痰湿的药物一般偏燥性,若体内没有痰湿邪气平衡药物“燥”的特性,人体就会代偿性地消耗体内的津液甚至阴血。


交流&合作

1.进爱好者群 长按扫码添加编辑微信,备注“进群”与众多朋友交流中医药知识。无备注无法进群。





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非中医药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原创投稿:xmt@cjcmm.com.cn(邮箱)、chunfeng52566(微信)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官方微信平台,每日发布权威的中医药政策、学术、产业、文化、养生资讯,打造最靠谱的中药知识平台。
 最新文章